操作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4951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操作杆结构,其中操作杆(32)被拉向左手柄(16),以使连杆(33)摆动运动,从而操作一操作线缆(36)。操作杆结构(20)构造成使各内、外辊轴(34,34)设置到连杆的对向端(33b)。在一对内、外侧壁(51,52)的每一侧壁中形成用于可运动地支撑内、外辊轴的内、外引导孔(56,57)。在操作杆的底部(53)中形成排出开口(58),用于排出已进入所述操作杆的异物(8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操作杆结构,在该操作杆结构中,通过将操作杆拉 向手柄,从而使连杆摆动并使操作线缆进行操作。
技术介绍
在作业机的操作杆结构之中,在现有技术中己公知且在日本技术申请实开公报No.64-114 (JP-U 64-000 114 A)中公开了一种操作杆结构,其具有可摆动地设置至手柄的操作杆、布置在操作杆与手柄之间的连杆以及连接到该连杆的操作线缆,所述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附连至 手柄,其另一端可运动地支撑在操作杆上。辊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操作杆结构的连杆的另一端,并且这些辊轴可 运动地支撑在操作杆的底部上。因此,当抓握操作杆并拉向手柄时,辊 轴沿操作杆的底部运动,从而连杆绕所述一端以摆动方式运动。根据上述操作杆结构,抓握操作杆并将其拉向手柄使连杆能以摆动方式运动,并使操作线缆能进行操作(被拉动)。操作(拉动)操作线缆使得可以在工作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切换,例如用于制动和离合。 在其中操作线缆由连杆操作(拉动)的情况下,操作线缆靠近连杆的一端。因此,可以看出由操作线缆的反作用力产生的连杆回复力减小, 因而操作者为将操作杆保持在工作位置所需的抓握力可以最小。因此,可以想到,在作业机进行作业的同时,灰尘、碎石以及其它 异物会进入操作杆的底部。在其中异物进入并堆积在底部中的情况下, 辊轴会难以沿底部顺畅运动,从而危及操作杆的操作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杆结构,该操作杆结构能够使为将操作杆保持在致动位置所需的抓握力最小,并且可以提高操作杆的操 作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操作杆结构,该操作杆结构包括操作杆; 以及连杆,其中,所述操作杆包括一对侧壁和底部,它们共同使所述操 作杆形成为具有大致U形的截面,所述操作杆可摆动地设置在手柄上, 所述连杆布置在所述操作杆和所述手柄之间,并且所述连杆的一端可旋 转地附连至所述手柄,而其对向端可运动地支撑在所述操作杆上;所述 连杆适于允许操作线缆连接于其上,使得通过将所述操作杆拉向所述手 柄以使所述连杆摆动而操作该操作线缆,所述连杆在所述对向端具有运 动部件,所述操作杆的所述侧壁具有相应的引导孔,所述引导孔用于可 运动地支撑所述运动部件,并且所述操作杆的所述底部具有排出开口 , 该排出开口用于排出进入所述操作杆的异物。在该布置中,将所述连杆布置在所述操作杆和所述手柄之间能够使 所述连杆的总长度比所述操作杆的长度短。因而可以确保连杆的摆动角 度大于操作杆的摆动角度。结果,可以使与连杆连接的操作线缆更靠近 所述连杆的作为支撑点的一端部。因此,可以减小由所述操作线缆的反 作用力引起的连杆的回复力,从而可以使操作者为了将操作杆保持在工 作位置所需的抓握力最小。另外,将所述运动部件设置在连杆的另一端,并且布置在所述操作 杆内。所述运动部件可运动地支撑在一对侧壁引导孔中,从而所述运动 部件可以与底部分离。因此,排出开口可设置在所述底部;从而已进入所述操作杆的灰尘、碎石和其它异物可通过所述排出开口排出。结果, 所述运动部件能够沿所述引导孔顺畅地运动,而不受已进入的任何异物 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性能。优选的是,所述操作杆具有用于覆盖所述引导孔和所述排出开口的 盖,该盖在其前部中具有开口。因而当抓握所述操作杆时,可以防止手 指覆盖所述引导孔并堵塞所述排出开口。结果,所述运动部件能够沿所述引导孔顺畅地运动,因而提高了杆的操作性能;并且异物可通过所述 排出开口容易地排出,从而提高了装置排出异物的能力。使盖覆盖所述引导孔和所述排出开口可以防止灰尘、碎石和其它异 物进入所述孔。另外,使盖覆盖所述引导孔和所述排出开口可以改善外观。而且,盖的前部中存在的开口允许通过排出开口排出的灰尘、碎石 或其它异物经由前部开口排出。因此可以使灰尘、碎石或其它异物远离 操作者被排出,因而可以提高操作性能。理想的是,所述盖的开口布置成在其中所述操作杆被拉向手柄的状 态下面向下。通过所述排出开口排出的灰尘、碎石和其它异物可因此更 加容易地通过所述前部开口排出。附图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仅以实施例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 式,附图中图1是表示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作杆结构的步行式作业机的侧视图2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操作杆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操作杆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中所示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线5-5剖取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2的操作杆在离合器脱离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操作杆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图2的操作杆在操作时的示意图;以及 图9A和图9B是表示排出已进入操作杆的灰尘、碎石以及其它异物 的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描述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作业机实施例的步行式动力耕作机。 如图1所示,步行式作业机IO包括发动机12,其安装在机器本 体11的上部;左、右车轮14,其通过车轴13设置在机器本体11的下端部;耕作装置15,其设置在机器本体11的后部;左、右手柄16、 17,其设置在机器本体11的后部;以及操作杆结构20,其设置在左手柄16 的左抓握部18的附近。耕作装置15包括耕作盖22,其附连至机器本体ll的后部,从而 能够上下运动;耕作爪24,其在耕作盖22下方设置在旋转轴23上;以 及动力传输部分(未示出),其用于向旋转轴23传递发动机12的旋转。驱动发动机12,左、右车轮14旋转并且耕作爪24旋转,从而在左、 右车轮14使步行式作业机10前行的同时,通过耕作爪24进行耕作土壤 的作业。如图2所示,操作杆结构20包括附连支架31,其设置在左手柄 16的左抓握部18附近的下部;操作杆32,其可摆动地设置到附连支架 31;连杆33,其布置在操作杆32和左手柄16之间;连接装置28,其用 于使连杆33和操作杆32活动连接;操作线缆36,其连接至连杆33;以 及盖38,其设置到操作杆32。如图3至图5所示,附连支架31包括从左手柄16的下部向下延 伸的内支架侧壁41和外支架侧壁42;以及中空支撑管43,其穿过内、 外支架侧壁41、 42。在各内支架侧壁41和外支架侧壁42上在支撑管43的后部形成有内 锚固孔45和外锚固孔46。操作杆32具有大致U形的截面,由内、外侧壁(一对侧壁)51、 52 和连接该内、外侧壁5K 52的底部53形成。支撑销55穿过形成在内、 外侧壁51、 52中的支撑孔51a、 52a和支撑管43,从而操作杆32可摆动 地设置在支撑销55上。如图4所示,操作杆32的前端部32a的高度Hl形成为大于后端部 32b的高度H2。操作杆32的底部53从前端部32a附近以弯曲形状朝中心部32c延 伸。中心部32c的高度与后端部32b的高度H2相同。在内侧壁51中形成有内引导孔(引导孔)56,在外侧壁52中形成 外引导孔(引导孔)57 (参见图3)。内、外引导孔56、 57形成为与底部53相符的弯曲形状。在底部53中形成有排出开口 58。盖38设置到操作杆32的中心部32c的前部区域32d。 盖38包括内、外盖侧壁61、 62;盖底部69,其用于将内、外盖 侧壁61、 62连接在一起;前、后内盖上部63、 64,它们设置到内盖侧壁 61的上端部;内突出部65,其从前内盖上部63突出;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操作杆结构,该操作杆结构包括: 操作杆(32),以及 连杆(33), 其中,所述操作杆(32)包括一对侧壁(51,52)和底部(53),它们共同使所述操作杆形成为具有大致U形的截面,所述操作杆可摆动地设置在手柄(16) 上, 所述连杆(33)布置在所述操作杆和所述手柄之间,并且其一端(33a)可旋转地附连至所述手柄,而其对向端(33b)可运动地支撑在所述操作杆上, 所述连杆(33)适于允许操作线缆(36)连接于其上,使得通过将所述操作杆拉向所述 手柄以使所述连杆摆动而操作该操作线缆, 所述连杆(33)在所述对向端具有运动部件(34,34), 所述操作杆(32)的所述侧壁(51,52)具有相应的引导孔(56,57),所述引导孔用于可运动地支撑所述运动部件,并且 所述 操作杆(32)的所述底部(53)具有排出开口(58),该排出开口用于排出进入所述操作杆的异物(88)。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野启司宫原一嘉酒井征朱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