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阻尼器及具有该摩擦阻尼器的车辆踏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4676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摩擦阻尼器,包括:有底圆筒体;设在该圆筒体内、相对其轴向移动自如而在周向不能转动的可动体;设在可动体与圆筒体底部之间两端分别与它们抵接的弹簧;设在圆筒体内、与可动体面对且相对圆筒体绕轴回转自如的回转体;使可动体在轴向离开回转体向圆筒体底部靠近、并通过增大弹簧弹力来增大摩擦阻力的摩擦阻力产生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摩擦阻尼器可使车辆踏板下踩时获得反力,与由钢丝绳获得反力的结构相比可实现小型化。(*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擦阻尼器,尤其涉及适合车辆的油门踏板、刹车踏板、离合器踏板等制动用的摩擦阻尼器及具有该摩擦阻尼器的踏板装置。包括油门踏板、刹车踏板或离合器踏板等在内的车辆踏板装置装有设置在可下踩的上限位置上的踏板以及将踏板下踩后向上限位置复位的方向对踏板施力的由螺旋弹簧组成的施力装置。例如,包括油门踏板在内的踏板装置通过下踩油门踏板,在采用汽油发动机时使节流阀开闭,在采用柴油发动机时则使燃料喷射装置动作,而在以往,为了使这种节流阀开闭或燃料喷射装置动作,是采用加速器钢丝绳将油门踏板与节流阀或者油门踏板与燃料喷射装置连接的,通过油门踏板的下踩动作将加速器钢丝绳拉紧。由此,油门踏板在下踩时,会产生一种由螺旋弹簧的反弹力与加速器钢丝绳的拉伸反力合在一起的反力(阻力)作用。另一方面,为了降低车辆的燃料费用和减少二氧化碳,有必要对车辆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进行精确控制,为此,根据油门踏板的下踩量调整节流阀开闭度等的燃料喷射控制现已进入了电子化的实用阶段。在用电子控制发动机燃料喷射的车辆中,通常省去了配置在油门踏板与节流阀之间的加速器钢丝绳,但这种无加速器钢丝绳的车辆与设有加速器钢丝绳的车辆相比较,对踏板踩力的反力是不同的,习惯于乘坐设有加速器钢丝绳的车辆的普通驾驶员一旦驾驶无加速器钢丝绳的车辆时,就有可能将油门下踩过量,使燃料的消耗超出以往水平。为获得相对于踏板下踩力的较大的反力,若单纯加大使踏板支臂返回初始转动位置的返回弹簧的弹力,则在定速行驶时,因来自返回弹簧的较大的弹力,往往会使踩在踏板上的脚产生早期疲劳。为解决这一问题,曾有一种方案是将其一端通过螺旋弹簧形成终端,同时将踏板支臂与插通在被固定的螺旋管内的空转钢丝绳的另一端相连接,依靠该空转钢丝绳来获得与以往设有加速器钢丝绳结构相同的相对于踏板下踩力的具有滞后特性的反力。但采用这种空转钢丝绳的方案由于需要设置空转钢丝绳用的比较大的空间,故只能在如卡车和RV车之类的具有充分空间的大型车种的车辆中使用,加之,采用空转钢丝绳方式的反力调整因各种原因较难实现,为达到设定的所需值,不仅会增大生产成本,而且为了获得滞后特性,要使金属制的空转钢丝绳在管子的树脂包覆内面滑动,导致在金属制的空转钢丝绳与管子的树脂包覆内面之间产生滑动阻力,因这种滑动所产生的磨损,长期使用时有可能会引起大的特性变化。以上的问题不仅会在油门踏板中产生,而且在刹车踏板或离合器踏板中使用上述的空转钢丝绳等形成适量的转动阻力的场合下也会产生。鉴于以上的原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用油门钢丝的和空转钢丝绳、对作用于踏板的与反力相关的滞后特性可简单设定所需值的踏板装置以及适合该踏板装置使用的摩擦阻尼器。本专利技术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可获得与踏板下踩力相符的反力,并且与空转钢丝绳相比较可小型化设置、还可极其简单地进行具有滞后特性的反力调整、特性变化小的踏板装置以及适合该踏板装置使用的摩擦阻尼器。本专利技术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反力大小的摩擦阻尼器以及使用该摩擦阻尼器的踏板装置。本专利技术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根据相对性的回转变位来改变阻力扭矩值的摩擦阻尼器以及使用该摩擦阻尼器的踏板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第1形态的摩擦阻尼器,包括有底的圆筒体;配置在该圆筒体内,相对于该圆筒体轴向移动自如而在轴周向上不能转动的可动体;配置在可动体与圆筒体底部之间、其一端与圆筒体底部、另一端与可动体分别抵接的弹簧装置;配置在可动体对面的且相对于圆筒体沿其轴周向回转自如的回转体;在该回转体回转时产生摩擦阻力的同时、克服弹簧装置的弹力使可动体在轴向离开回转体向圆筒体底部靠近、通过增大弹簧装置的弹力来增大所述摩擦阻力的摩擦阻力产生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第2形态的摩擦阻尼器,包括轴状延伸的内侧构件;配置在与所述内侧构件的同轴上的内侧构件外侧的筒状外侧构件;设置在所述内侧构件半径方向外侧与外侧构件半径方向内侧之间的环状空间内的摩擦接合装置;设置在所述环状空间内的弹簧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环状空间内的弹力可变装置。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由与所述内侧构件一体回转的第1部分和与所述外侧构件一体回转的相对于所述第1部分配置的可轴向接触的第2部分所构成,所述弹性装置向所述第1部分与第2部分接触的方向施加推压力,所述弹力可变装置根据所述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的相对性的回转变位,可使所述弹性装置的弹力变化。若采用本专利技术第2形态的摩擦阻尼器,一旦在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之间产生相对性的回转变位,就可以通过弹力可变装置使推压第1部分和第2部分的弹性装置的弹力产生变化。本专利技术第3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形态的摩擦阻尼器中,在所述内侧构件的中心设有轴向延伸的轴穿通用孔。本专利技术第4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或第3形态的摩擦阻尼器中,在所述内侧构件轴向的端部形成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法兰部,所述第1部分由所述法兰部构成。本专利技术第5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至第4形态的任一种摩擦阻尼器中,在所述环状空间内配设可轴向移动的与所述内侧构件一体回转的摩擦板,所述第1部分由所述摩擦板构成。本专利技术第6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至第5形态的任一种摩擦阻尼器中,所述外侧构件设有圆筒部,在圆筒部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开口的开放端,同时在圆筒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形成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的法兰部,所述第2部分由所述法兰部构成。本专利技术第7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至第6形态的任一种摩擦阻尼器中,在所述环状空间内配设可轴向移动的与所述外侧构件一体回转的摩擦板,所述第2部分由所述摩擦板构成。本专利技术第8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至第7形态的任一种摩擦阻尼器中,在所述环状空间内的摩擦接合装置与所述弹力可变装置之间配置所述弹性装置,所述弹力可变装置根据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相对性的回转变位,可沿轴向改变容纳弹性装置的空间。本专利技术第9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至第8形态的任一种摩擦阻尼器中,设有限制所述弹力可变装置向离开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方向移动的限制装置。本专利技术第10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9形态的摩擦阻尼器中,所述弹力可变装置包括与所述内侧构件一体结合的环状内侧可变构件;与所述内侧可变构件面对状配置的与所述外侧构件一体结合的环状外侧可变构件;在所述内侧可变构件与外侧可变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的凸轮部;所述外侧可变构件与内侧可变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的凸轮部。所述两个凸轮部根据内侧构件与外侧构件相对性的回转变位,可改变内侧可变构件与外侧可变构件之间的轴向距离。本专利技术第11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至第8形态的任一种摩擦阻尼器中,所述弹力可变装置使用可变构件与所述内侧构件或外侧构件的一方螺旋结合,同时与所述内侧构件或外侧构件的另一方不可回转但可轴向移动方式结合。本专利技术第12形态的摩擦阻尼器的特点是,在第2至第11形态的任一种摩擦阻尼器中,所述内侧构件在回转的轴上可一体回转方式与该轴结合,所述外侧构件与可使所述轴回转的支撑构件以不可回转方式结合,所述第2部分与所述外侧构件均不能回转。另外,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第13形态的车辆踏板装置设有可转动自如支撑支承架的踏板支臂、使该踏板支臂转动至初始转动位置的施加弹力的第1弹簧装置以及对踏板支臂的转动给予阻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有底的圆筒体; 配置在该圆筒体内、相对于该圆筒体轴向移动自如而在轴周向上不能转动的可动体; 配置在可动体与圆筒体底部之间、其一端与圆筒体底部、另一端与可动体分别抵接的弹簧装置; 配置在圆筒体内、与可动体面对且相对于圆筒体围绕其轴周向回转自如的回转体; 在其回转体相对于圆筒体回转时产生摩擦阻力、同时克服弹簧装置的弹力、使可动体在轴向离开回转体、向圆筒体底部靠近、通过增大弹簧装置的弹力来增大所述摩擦阻力的摩擦阻力产生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岛正光五十岚美照
申请(专利权)人: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