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接口、充电结构及清洁装置。充电接口包括电极支架、电极片和支撑柱;支撑柱安装于电极支架,电极片连接于支撑柱,且电极片能够沿支撑柱的轴向移动,电极片能够压设于插接件。充电结构包括上述的两组充电接口,还包括插头组件;两组充电接口沿第二方向设置;插头组件具有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且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沿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分别与两组充电接口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接口通过电极片沿支撑柱轴向的移动,以便于电极片能够相对插头中的充电极片压紧配合,进而使得电极片与插头能够充分且及时接触,从而增大电极片与插头之间的容差,降低整车出现发烫或者烧损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接口、充电结构及清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清洁机械
,特别是涉及充电接口、充电结构及清洁装置。
技术介绍
智能清扫机器人在清洁领域和自动化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发展清扫机器人对人们生活是极为重要的,当然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提高,对清扫机器人自身的结构和性能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针对清扫机器人的充电模式,需要对桩成功,并且确保工作站上的充电电极在整车的充电极片之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对桩不及时,也就是在对桩的过程中工作站上的电极与整车的电极接触不及时,导致充电电极与充电极片之间存在容差较小的情况,从而使得充电电流过大,整车也就容易出现发烫或者被烧损的问题。而且,采用上述的方式需要特定的工作站才可以和整车配合,也就是需要实现调制配合,如果采用随机的工作站时,与整车并不一定完全匹配,故而局限性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因充电接触不及时而存在容差较小的情况,最终导致充电电流过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充电接口。一种充电接口,包括电极支架、电极片、支撑柱和第一弹性件;所述支撑柱安装于所述电极支架,所述电极片连接于所述支撑柱,且所述电极片能够沿所述支撑柱的轴向移动,所述电极片能够压设于插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电极支架与所述电极片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向所述电极片施加沿所述支撑柱的轴向反向移动的作用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片包括第一连接片和固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第二连接片,且二者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片套设于所述支撑柱,所述第二连接片用于与充电极片面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口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套设于所述支撑柱,且所述导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片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所述加强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板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电极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结构,能够缓解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结构,包括上述的两组充电接口,还包括插头组件;两组所述充电接口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插头组件具有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且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分别与两组所述充电接口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插接头和插接支架;所述插接头活动连接于所述插接支架,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均设置于所述插接头;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充电极片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其中一组所述充电接口中的电极片面接触,所述第二斜面与另一组所述充电接口中的电极片面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十字联轴器,所述十字联轴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插接头,所述十字联轴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插接支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支架包括连接架和尾座;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尾座滑动连接,所述插接头背离所述充电接口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接架,所述插接头与所述连接架同步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支架还包括滑动座和导轨;所述滑动座和所述导轨中的一者设置于所述连接架,另一者设置于所述尾座;所述滑动座设置有滑槽,所述导轨与所述滑槽的槽壁滑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安装于所述尾座,且所述插接头背离所述插接支架的一端能够伸入所述罩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导向柱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导向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尾座,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罩体,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且所述第二弹性件抵接于所述尾座与所述罩体之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清洁装置,能够缓解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清洁装置,包括上述的两组充电接口,还包括清洁机构;两组所述充电接口沿第二方向设置,且均设置于所述清洁机构,用于与插头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接口,包括电极支架、电极片、支撑柱和第一弹性件。其中,支撑柱安装于电极支架,电极片连接于支撑柱,且电极片能够沿支撑柱的轴向移动,且当充电接口与插接件配合时,电极片能够压设于插接件中的充电极片,以便于与插接件的充电极片充分且及时接触。当进行充电配合时,充电的插接件插入该充电接口时,插接件能够对该充电接口中的电极片施加朝向远离插接件移动的作用力,促使电极片沿支撑柱的轴向移动,电极片的移动能够挤压第一弹性件,使得第一弹性件发生形变产生弹性势能。当插接件相对充电接口插入至一定距离后,电极片失去充电电极施加的作用力,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势能得以释放,以推动电极片能够沿支撑柱轴向反向移动,以便于电极片能够相对插接件中的充电极片压紧配合,进而使得电极片与插接件能够充分接触,从而增大电极片与插接件之间的容差,确保在进行充电时的电流处于安全阈值范围内,降低整车出现发烫或者烧损的风险。而且正是因为电极片能够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以及插接头的插入作用下沿支撑柱的轴向移动,提高电极片的插接匹配灵活度,以便适应于多种不同的插接头的插接方式,降低该充电接口的使用局限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结构,包括上述的两组充电接口,还包括插头组件;两组充电接口沿第二方向设置。其中,插头组件具有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且二者沿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分别与两组充电接口连接,以便于进行电流的接通。其中,充电接口用于安装于需要充电的结构上,插头组件用于连接充电电源,当插头组件与充电接口连接后,即可将充电电源与需要充电的结构电连接,实现充电操作,进而缓解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清洁装置,包括上述的两组充电接口,还包括清洁机构;清洁机构用于清理需要被清理的位置,两组充电接口沿第二方向设置,且均安装于清洁机构,用于与插头连接,以便于向清洁机构进行充电操作,进而实现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与插头组件配合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的第一局部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接口的第一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接口的第二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的第二局部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中插头组件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中插头组件的爆炸图。附图标记:10-充电接口;11-电极支架;12-电极片;13-支撑柱;14-第一弹性件;15-导向件;16-加强板;20-插头组件;21-插接头;22-插接支架;23-十字联轴器;24-罩体;25-导向柱;26-第二弹性件;30-清洁机构;121-第一连接片;122-第二连接片;131-锁紧帽;132-垫片;211-第一充电极片;212-第二充电极片;221-连接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支架(11)、电极片(12)、支撑柱(13)和第一弹性件(14);/n所述支撑柱(13)安装于所述电极支架(11),所述电极片(12)连接于所述支撑柱(13),且所述电极片(12)能够沿所述支撑柱(13)的轴向移动,所述电极片(12)能够压设于插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14)安装于所述电极支架(11)与所述电极片(12)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14)用于向所述电极片(12)施加沿所述支撑柱(13)的轴向反向移动的作用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支架(11)、电极片(12)、支撑柱(13)和第一弹性件(14);
所述支撑柱(13)安装于所述电极支架(11),所述电极片(12)连接于所述支撑柱(13),且所述电极片(12)能够沿所述支撑柱(13)的轴向移动,所述电极片(12)能够压设于插接件;所述第一弹性件(14)安装于所述电极支架(11)与所述电极片(12)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14)用于向所述电极片(12)施加沿所述支撑柱(13)的轴向反向移动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12)包括第一连接片(121)和固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片(121)的第二连接片(122),且二者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片(121)套设于所述支撑柱(13),所述第二连接片(122)用于与充电极片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12)还包括加强板(16),所述加强板(16)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片(121)与所述第二连接片(122)之间;
所述加强板(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板(16)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电极片(12)。
4.一种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接口,还包括插头组件(20);
两组所述充电接口(10)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插头组件(20)具有第一充电极片(211)和第二充电极片(212),且所述第一充电极片(211)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212)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充电极片(211)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212)分别与两组所述充电接口(1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20)包括插接头(21)和插接支架(22);
所述插接头(21)活动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郑浩,王亚平,孙书晨,尹涛,黄培松,王生贵,程昊天,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高之仙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