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8161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充电桩,包括插接件、桩本体、电源接头、连接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桩本体的第一电缆以及连接所述桩本体和所述电源接头的第二电缆,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与所述桩本体及电源接头的长度之和小于车辆充电口至地面距离以使桩本体免于放置地面,所述第一电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充电桩放电时便于插接件的使用;便于将桩本体固定或放置于车上,从而降低了桩本体的设计要求、降低了成本且更易于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
,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充电桩。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对环境影响较小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生产。电动汽车通过电池来储存电能从而驱动其行驶,充电桩作为一种专门给电动汽车的电池正常充电的充电设备。现有的插接件与桩本体之间电缆的长度较短,桩本体与电源接头之间的电缆的长度较长,在使用充电桩进行充电时,往往需要拖着桩本体随插接件移动。由于第二电缆的长度过长,现有的便携式充电桩在使用的过程中桩本体会落地,即需要放置在地面上使用,有被车辆碾压的风险,则需要对桩本体进行抗碾压测试,需要通过抗碾压测试的产品通常需要在内部设计较多的支撑骨位,用料多,注塑周期长,良品率低,导致成本消耗大;且,因为内部结构复杂,不利于设计更好的外观效果,如灯光效果;而且桩本体的材质选择或结构设计上也会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充电桩以改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充电桩,包括插接件、桩本体、电源接头、连接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桩本体的第一电缆以及连接所述桩本体和所述电源接头的第二电缆,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与所述桩本体及所述电源接头的长度之和小于车辆充电口至地面距离,所述第一电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的长度大于3m。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的长度范围为3m~6m。优选地,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小于1.3m。优选地,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范围为0.4m~0.6m。优选地,所述桩本体上设置有固定所述桩本体的防滑固定层。优选地,所述防滑固定层固定于所述桩本体的背面。优选地,所述防滑固定层为磁铁片或软胶片。优选地,所述插接件为插头插座组件,所述插头插座组件包括壳体、可移动插头以及插座。优选地,所述电源接头为充电枪或者充放电枪。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技术增长第一电缆的长度,使得充电桩处于放电模式时便于插接件插座功能的使用;通过设置第二电缆的长度与桩本体的长度之和小于待充电车辆的充电口至地面距离,在便携式充电桩使用过程中,当电源接头插入车辆充电口时,第二电缆自然下垂时桩本体不落地,满足了桩本体不落地使用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桩本体的设计要求、降低了成本且更易于加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便携式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桩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桩本体内部与电源接头、插接件之间的电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充电桩100,如图1所示,便携式充电桩100包括插接件1、第一电缆2、桩本体3、第二电缆4、电源接头5,第一电缆2用于连接插接件1和桩本体3,第二电缆4用于连接桩本体3和电源接头5。第二电缆4的长度与桩本体3及电源接头5的长度之和小于待充电车辆的充电口至地面距离,即保证当电源接头5插设于待充电车辆的充电口(图中未示出)时,第二线缆4和桩本体3自然垂下时,桩本体3不接触停车地面,第一电缆2的长度大于第二电缆4的长度,优选地,充电口至地面的距离为充电口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第二电缆4的长度与桩本体3及电源接头5的长度之和为电源接头插入充电口(图中未示出)后,电源接头5的头部至桩本体最低点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优选地,第二电缆4的长度小于1.3m。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源接头5为充电枪,电源接头5的头部即为充电枪的枪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源接头5为充放电枪,电源接头5的头部即为充放电枪的枪头。在一个实施中,第一电缆2长度的优选范围为3m~6m,优选地,第一电缆2的长度范围为4.5m~5m。第二电缆4的长度优选范围为0.3m~1m;优选地,第二电缆4的长度优选范围为0.4m~0.6m。在一个实施例当中,第一电缆2长度为4.5m,第二电缆4的长度为0.5m。第一电缆2的长度设置和第二电缆4的长度设置使得便携式充电桩100在使用时将桩本体3免于放置地上,且桩本体处于放电模式时,提高了插接件1作为插头插座组件实现插座功能的便利性,不需要将桩本体3与插接件1一起拖动。具体地,如图1-2所示,桩本体3包括外壳31且桩本体3上设置有用于将桩本体3固定于电动汽车上的防滑固定层6,该防滑固定层6可选磁铁片或软胶片,软胶片具体可选硅胶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滑固定层6固定于桩本体3的背面。在便携式充电桩100使用时,磁铁片可用于将桩本体3吸附于车身上。在便携式充电桩100使用时,软胶片可用于将桩本体3放置于车头时不会滑落,起防滑作用。桩本体3两端还设有供第一电缆2和第二电缆4穿过的通孔36,通孔36处设有保护第一电缆2和第二电缆4的电缆保护圈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桩本体3的外壳31材质可选择PC材质,具体可选择材质品牌和型号为沙比克PCP4504。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插接件1为插头插座组件,插头插座组件包括壳体11、插座孔12和两个可移动的插头13,本实施例中,可移动的插头13为三脚插头。壳体11的正面设有三组开口14,每组开口包括三个,每组开口的尺寸以及开口之间的距离与国家标准的三脚插头相匹配,远离第一电缆2一侧的第一组开口和第二组开口供置于插接件1内部的两个三脚插头伸出,靠近第一电缆2一侧的第三组开口为插座孔12,用于供取电设备的插头插入。壳体11的侧面设有供滑块132滑动的两个导轨孔15,三脚插头包括三个插脚131以及与三个插脚131固定的滑块132,滑块132沿着导轨孔15移动可以将插头13的插脚131收纳于壳体11内或者移出壳体11外,如图3所示的两个可移动插头13的状态为靠近插座孔12一侧的三角插头的插脚收容于壳体11内,远离插座孔12一侧的三角插头的插脚131裸露于壳体11外。在不使用可移动的插头13或者需使用插座的功能时,可移动插头13需全部收容于壳体11内。其中,三脚插头的输入电压为AC220V,插座输出电压为AC220V,插座孔12和插头13的型式和尺寸符合国家标准。如图1-2和图4所示,桩本体3内部包括收容于外壳31内的控制模块32、充电模块33、充电开关34和放电开关35。控制模块32与充电模块33之间通过信号连接且充电模块33给控制模块32供电,供电电压为DC12V。充电模块33与插接件1之间通过第一电缆2电连接,充电模块33与所述电源接头5之间通过第二电缆4电连接。控制模块32、充电开关34、放电开关35与电源接头5之间通过常规的信号线连接,包括CP线、CC线,具体地,控制模块32与电源接头5之间通过CP线连接,放电开关35和充电开关34与电源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接件、桩本体、电源接头、连接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桩本体的第一电缆以及连接所述桩本体和所述电源接头的第二电缆,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与所述桩本体及所述电源接头的长度之和小于车辆充电口至地面距离,所述第一电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接件、桩本体、电源接头、连接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桩本体的第一电缆以及连接所述桩本体和所述电源接头的第二电缆,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与所述桩本体及所述电源接头的长度之和小于车辆充电口至地面距离,所述第一电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缆的长度大于3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缆的长度范围为3m~6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缆的长度小于1.3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充电桩,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悦钟荣栋李同兵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