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以及车辆搭载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2009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以及车辆搭载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具备:骨架构件,配置于车辆下侧;燃料电池堆,配置于车辆前部或车辆后部,并且被所述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以及驱动马达,配置于车辆前部和车辆后部中的配置有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一侧,且与所述燃料电池堆分体地构成,并且以上端、下端以及高度方向中央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位置配置于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下端的高度位置之间的方式被所述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以及车辆搭载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以及车辆搭载方法。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9-19043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将燃料电池搭载于驱动马达的车辆上方的车辆构造。在该车辆构造中,燃料电池以横跨设于车辆前部的左右一对纵梁的方式搭载,驱动马达以不与燃料电池干扰的方式配置于车辆下侧。然而,在日本特开2009-190438号公报的构成中,燃料电池配置于比驱动马达的上端靠车辆上方侧,因此马达室(动力单元室)整体的高度变高。由此,对车辆的设计的自由度产生制约,因此从设计性的观点来看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抑制动力单元室的高度从而提高车辆的设计的自由度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以及车辆搭载方法。第一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具备:骨架构件,配置于车辆下侧;燃料电池堆,配置于车辆前部或车辆后部,并且被所述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以及驱动马达,配置于车辆前部和车辆后部中的配置有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一侧且与所述燃料电池堆分体地构成,并且以上端、下端以及高度方向中央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位置配置于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下端的高度位置之间的方式被所述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在第一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中,配置于车辆前部或车辆后部的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被配置于车辆下侧的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在此,燃料电池堆与驱动马达被分体地构成。此外,驱动马达的上端、下端以及高度方向中央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位置配置于燃料电池堆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下端的高度位置之间。因此,与燃料电池堆配置于比驱动马达的上端靠车辆上方的构成相比,能抑制动力单元室的高度。作为结果,能提高车辆的设计的自由度。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高度位置”是指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搭载于车辆时的以轮胎接地面为基准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对于第二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而言,在第一方案中,所述骨架构件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侧纵梁和将所述一对下侧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连结的下侧横梁,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分别被所述下侧横梁经由所述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在第二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中,骨架构件被配置为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侧纵梁和将一对下侧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连结的下侧横梁。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分别被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下侧横梁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因此能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获得较高的支承刚性。对于第三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而言,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中,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中的至少一方被左右一对上侧纵梁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所述一对上侧纵梁在比所述骨架构件靠车辆上侧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第三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中,左右一对上侧纵梁在比骨架构件靠车辆上侧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中的至少一方被一对上侧纵梁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由此,能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振动获得较高的支承刚性。对于第四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而言,在第一方案~第三方案的任一个中,所述骨架构件包括悬架梁,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被所述悬架梁经由所述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在第四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中,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被构成骨架构件的一部分的悬架梁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因此无需另行设置用于支承燃料电池堆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的零件。由此,能不增加零件个数地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获得较高的支承刚性。对于第五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而言,在第一方案中,所述骨架构件是带框架的车的框架,所述燃料电池堆配置于所述框架的前部,所述驱动马达配置于比所述燃料电池堆靠车辆后方侧。在第五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中,骨架构件构成带框架的车的框架。燃料电池堆配置于该框架的前部,驱动马达配置于比燃料电池堆靠车辆后方侧。由此,与燃料电池堆配置于比驱动马达的上端靠车辆上方的构成相比,在带框架的车中也能抑制动力单元室的高度从而提高车辆的设计的自由度。对于第六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而言,在第五方案中,所述框架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边梁和将所述一对边梁在车辆宽度方向连结的横梁,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分别被所述横梁经由所述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在第六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中,框架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边梁和将一对边梁在车辆宽度方向连结的横梁。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分别被横梁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因此能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获得较高的支承刚性。第七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方法包含以下工序:以驱动马达的上端、下端以及高度方向中央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位置配置于燃料电池堆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下端的高度位置之间的方式,将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经由防振构件装配于骨架构件;将装配有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的所述骨架构件从车辆下方侧装配于车身;以及将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分别经由防振构件装配于所述车身。在第七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方法中,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以驱动马达的上端、下端以及高度方向中央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位置配置于燃料电池堆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下端的高度位置之间的方式经由防振构件装配于骨架构件。因此,与燃料电池堆配置于比驱动马达的上端靠上方的情况相比,能抑制动力单元室的高度从而提高车辆的设计的自由度。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高度位置”是指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搭载于车辆时的以轮胎接地面为基准的高度方向的位置。此外,装配有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的骨架构件从车辆下方侧装配于车身。而且,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分别经由防振构件装配于车身。装配有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的骨架构件与以往的汽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同样地从车辆下方侧装配于车身,因此能在以往的车辆的生产线上混流生产燃料电池车辆。对于第八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方法而言,在第七方案中,所述骨架构件具备:左右一对下侧纵梁,固定于车身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下侧横梁,将所述一对下侧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连结;以及悬架梁,固定于所述一对下侧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将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经由所述防振构件装配于所述骨架构件的所述工序包含以下工序:将所述燃料电池堆经由所述防振构件装配于所述下侧横梁和所述悬架梁;以及将所述驱动马达经由所述防振构件装配于所述下侧横梁和所述悬架梁。在第八方案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方法中,骨架构件具备:左右一对下侧纵梁,固定于车身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下侧横梁,将一对下侧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连结;以及悬架梁,固定于左右一对下侧纵梁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此外,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分别经由防振构件装配于下侧横梁和悬架梁。根据该方法,燃料电池堆和驱动马达分别装配于构成为大致井形的骨架构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下侧横梁和悬架梁,因此能提高将装配有燃料电池堆和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具备:/n骨架构件,配置于车辆下侧;/n燃料电池堆,配置于车辆前部或车辆后部,并且被所述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以及/n驱动马达,配置于车辆前部和车辆后部中的配置有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一侧且与所述燃料电池堆分体地构成,并且以上端、下端以及高度方向中央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位置配置于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下端的高度位置之间的方式被所述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17 JP 2019-1684051.一种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具备:
骨架构件,配置于车辆下侧;
燃料电池堆,配置于车辆前部或车辆后部,并且被所述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以及
驱动马达,配置于车辆前部和车辆后部中的配置有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一侧且与所述燃料电池堆分体地构成,并且以上端、下端以及高度方向中央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位置配置于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下端的高度位置之间的方式被所述骨架构件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其中,
所述骨架构件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侧纵梁和将所述一对下侧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连结的下侧横梁,
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分别被所述下侧横梁经由所述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其中,
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中的至少一方被左右一对上侧纵梁经由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所述一对上侧纵梁在比所述骨架构件靠车辆上侧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其中,
所述骨架构件包括悬架梁,
所述燃料电池堆和所述驱动马达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被所述悬架梁经由所述防振构件弹性地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其中,
所述骨架构件是带框架的车的框架,所述燃料电池堆配置于所述框架的前部,所述驱动马达配置于比所述燃料电池堆靠车辆后方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车辆搭载构造,其中,
所述框架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边梁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鲹坂聪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