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64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混合式接触器,基于电源输入信号控制接触器触点和电子开关设计以实现在非阻性或混合特性负载通电时避免大启动电流对接触器触点的损坏。混合式接触器包括联动的接触器触点和接触器线圈,与接触器触点并联的电子开关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和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充电电容的正极,充电电容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源,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可调电阻的一端和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可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VCC电源分别连接比较器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二电容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式接触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启动电流监控的混合式接触器,属于电气设计

技术介绍
目前伴随国内高速列车的快速建设,动车组各项研究技术得到快速应用,电气设备更为复杂,为满足长期可靠运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其相应的供电设备性能、可靠性要求。现有轨道车辆辅助供电系统的非阻性和混合特性负载多样化较为普遍,在此情况下,接触器作为远程控制类第二电子开关,其承担着针对负载的开关作用。当启动负载时,接触器会承受短时、较大的电流冲击,从而会对接触器的触点造成不可挽回的烧损,直接缩短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现有接触器因无法应对大启动电流的影响而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进一步加剧接触器的触点烧损,从而对中低压辅助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产生较大的隐患。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所述的混合式接触器,其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一种基于电源输入信号控制接触器触点和电子开关的新型接触器设计,以实现在非阻性或混合特性负载通电时避免大启动电流对接触器触点的损坏,实现完全可靠地启动负载。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所述的混合式接触器,包括联动的接触器触点和接触器线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之处在于,还包括与接触器触点并联的电子开关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和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充电电容的正极,充电电容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源,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可调电阻的一端和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可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VCC电源分别连接比较器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二电容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的电子开关电路,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比较器输出端,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所述的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并联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的一端,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线圈电源连接接触器线圈的输入端,接触器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出端接地;控制信号与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及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点为第二输入端。进一步地,所述的接触器触点采用三组触点串联的接线结构;电源连接接触器触点的输入端,接触器触点内部的三组触点首尾连接,接触器触点的输出端连接负载。如上内容,本申请混合式接触器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实现了在非阻性和混合特性负载环境下,避免大启动电流对接触器触点的烧损,延长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拓宽了接触器的适用范围。2、能够控制信号端而具备分级操控的能力,应用该混合式接触器的系统具备优良的可扩展性和较高的优先级控制性能。附图说明现结合以下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地说明;图1是现有接触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所述混合式接触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图中包括,线圈电源1、控制信号2、电源3、接触器触点4、负载5、接触器线圈6、第二电子开关7、第一电子开关8、充电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阻R1、延时电阻R3、延时电容C3、可调电阻R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三二极管D3和比较器M。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现有通常使用的接触器包括联动的接触器触点4和接触器线圈6。如图2所示,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申请提出的混合式接触器还包括有,与接触器触点4并联的电子开关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和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其中,为提高接触器的载流能力,接触器触点4采用三组触点并联的接线方式。电源3连接接触器触点4的输入端,接触器触点4内部的三组触点并联连接,接触器触点4的输出端连接负载5;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用于控制第一电子开关8的启动电压。通过调节第二电阻R2,可以设定启动电压,当比较器M正极输入端电压大于负极输入端电压时,比较器M输出端即可输出高电平。具体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源3,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充电电容C1的正极,充电电容C1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源3,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可调电阻R2的一端和比较器M的负极输入端,可调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比较器M的正极输入端,VCC电源分别连接比较器M和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负极接地,比较器M的负极接地,比较器M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的电子开关电路,用于启动负载时,大启动电流经过第一电子开关8到达负载,该电流并不经过接触器触点4,从而避免了该电流对接触器触点4的损坏;另一方面,在接触器触点4闭合后,可以断开第一电子开关8。具体地,第四电阻R4一端连接比较器M输出端,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子开关8的控制端和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子开关8的输入端;所述的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用于延时向接触器线圈6提供控制信号以控制其得电与失电的状态,包括第二二极管D2、延时电阻R3、延时电容C3、控制信号2、第二电子开关7和接触器线圈6。具体地,延时电阻R3和延时电容C3并联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延时电阻R3和延时电容C3的一端,延时电阻R3和延时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信号2和第二电子开关7的控制端;线圈电源1连接接触器线圈6的输入端,接触器线圈6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子开关7的输入端,第二电子开关7的输出端接地;控制信号2与延时电阻R3和延时电容C3及第二电子开关7的控制端连接点为第二输入端,只有第二输入端有效时才可以控制第二电子开关7启动。基于上述适用于大启动电流的混合式接触器,本申请提出如下非阻性或混合特性负载通电启动的控制过程:初始时,设置可调电阻R2,此时无控制信号2,线圈电源1有效;启动时,电源3开始供电,充电电容C1开始充电,比较器M的正极电压不断增加;当比较器M的正极电压大于可调电阻R2与第一电阻R1连接点的电压时,比较器M输出有效电压,电压信号经过第四电阻到达第一电子开关8的控制端,第一电子开关8输入端与输出端导通,电源3与负载5有效接通,电压信号同时经过第二二极管D2到达延时电阻R3和延时电容C3,延时电阻R3和延时电容C3组成的延时电路启动延时,延时完成后,延时电阻R3和延时电容C3与第二电子开关7控制端连接点信号有效,第二电子开关7的输入端与输出端接通,线圈电源1的电流经过接触器线圈6接地,接触器线圈6得电并联动接触器触点4闭合,第二电子开关7的输入端电压为低电平,第一电子开关8电压经过第五电阻和第三二极管D3到达第二电子开关输入端,第一电子开关8输入端电压为低电平,其输入端和输出端断开;通过设置控制信号2为高电平,即可控制接触器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式接触器,包括联动的接触器触点和接触器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接触器触点并联的电子开关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和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n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充电电容的正极,充电电容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源,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可调电阻的一端和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可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VCC电源分别连接比较器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二电容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n所述的电子开关电路,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比较器输出端,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n所述的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并联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的一端,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线圈电源连接接触器线圈的输入端,接触器线圈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出端接地;控制信号与延时电阻和延时电容及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点为第二输入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式接触器,包括联动的接触器触点和接触器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接触器触点并联的电子开关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和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
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充电电容的正极,充电电容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源,其另一端分别连接可调电阻的一端和比较器的负极输入端,可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比较器的正极输入端,VCC电源分别连接比较器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二电容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负极接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
所述的电子开关电路,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比较器输出端,其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五电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本涛卢正竹江民齐兴东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