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64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09
本申请提出一种碳罐,碳罐包括:主体,主体形成有容纳活性炭的活性炭容纳腔;端盖,端盖安装于主体,端盖和主体围成空腔,端盖设置有脱附口,脱附口用于连接发动机;文丘里管,文丘里管安装于空腔,文丘里管包括入口段、喉道和倒吸管,喉道的内径小于入口段的内径,入口段连通活性炭容纳腔,喉道连通脱附口,倒吸管连接于喉道,倒吸管延伸至空腔的底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文丘里管形成负压,由倒吸管将聚集在碳罐内的燃油脱附到发动机进行燃烧,从而提高了燃油的利用率,降低单位燃油的废气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罐
本申请属于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罐。
技术介绍
由于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国家对尾气排放的要求日益严苛,特别是随着“国六”标准的发布,燃油车辆的排放指标进一步严格。在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已经达到天花板的情况下,燃油供应系统的功能性愈发重要。现有技术中的碳罐的缺点在于:(1)碳罐脱附过程中,部分燃油蒸汽形成液滴后聚集在碳罐的壳体内,难以被发动机燃烧利用或者利用效率非常低。因此,需要更多体积的碳粉或者功能更强的碳粉来吸收挥发的燃油蒸汽,以降低尾气排放,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这样提高了碳罐的成本。(2)当碳罐安装位置低于油箱时,油液容易流入碳罐内与碳粉结合,使碳粉的工作能力降低。因此位于油箱以下的碳罐所需的体积就比位于油箱以上的碳罐所需的体积大。碳罐也就难以做到在同平台的不同车型之间通用,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碳罐,使其可以较高效地利用形成液滴后聚集在碳罐的壳体内的燃油,使其脱附到发动机进行燃烧。本申请提出一种碳罐,所述碳罐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形成有容纳活性炭的活性炭容纳腔;端盖,所述端盖安装于所述主体,所述端盖和所述主体围成空腔,所述端盖设置有脱附口,所述脱附口用于连接发动机;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安装于所述空腔,所述文丘里管包括入口段、喉道和倒吸管,所述喉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入口段的内径,所述入口段连通所述活性炭容纳腔,所述喉道连通所述脱附口,所述倒吸管连接于所述喉道,所述倒吸管延伸至所述空腔的底部。优选地,所述文丘里管还包括扩散段,所述扩散段连接于所述喉道和所述脱附口,所述喉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扩散段的内径。优选地,所述入口段、所述喉道和所述扩散段沿直线延伸。优选地,在所述扩散段的开口端指向所述喉道的方向上,所述扩散段的内壁渐缩形成锥状。优选地,在所述入口段的开口端指向所述喉道的方向上,所述入口段的内壁渐缩形成锥状。优选地,在所述倒吸管的端部指向所述喉道的方向上,所述倒吸管的内壁渐缩形成为锥状。优选地,在所述倒吸管的内径最小处,所述倒吸管内径小于1mm。优选地,所述倒吸管的端部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朝向所述空腔底部的平台部延伸,从而使所述倒吸管的端部与所述平台部之间形成间隙。优选地,所述文丘里管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入口段和所述扩散段,所述限位部与所述主体和所述端盖配合,能够避免所述文丘里管绕所述喉道的轴线转动。优选地,所述文丘里管绕所述倒吸管的轴线旋转180度后,所述入口段和所述扩散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文丘里管形成负压,由倒吸管将聚集在碳罐内的燃油脱附到发动机进行燃烧,从而提高了燃油的利用率,降低单位燃油的废气排放。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碳罐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碳罐未安装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碳罐的局部剖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碳罐的文丘里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11大气连通口12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2端盖21吸附口22脱附口3文丘里管31入口段32喉道33扩散段34倒吸管35凸部36限位部4空腔41平台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在该部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除了在本部分描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以外,本申请还能够通过其他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在不违背本申请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相应的改进、变形和替换,因此本申请不受该部分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提出一种碳罐,该碳罐包括主体1、端盖2和文丘里管3,端盖2连接于主体1的一端,端盖2和主体1围成空腔4,文丘里管3安装于空腔4。(主体)如图1至图3所示,主体1形成有容纳活性炭的活性炭容纳腔,主体1设置有大气连通口11,空气可以通过大气连通口11进入装有活性炭的活性炭容纳腔。主体1还设置有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均连通活性炭容纳腔。第一通孔12与后述吸附口21连通,第二通孔13通过文丘里管3与后述脱附口22连通。(端盖)如图1和图3所示,端盖2安装于主体1的一端,端盖2位于活性炭容纳腔的外部,端盖2和主体1围成空腔4。在端盖2安装于主体1的状态下,端盖覆盖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空腔4包括平台部41,例如主体1和端盖2中的至少一者形成该平台部41,平台部41可以是平面状的。在碳罐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平台部41位于空腔4的底部,空腔4内的液滴由于重力可以聚集在平台部41。端盖2设置有吸附口21和脱附口22,吸附口21通过第一通孔12连通活性炭容纳腔。吸附口21用于连接油箱,油箱中的燃油蒸汽可以通过管路进入装有活性炭的活性炭容纳腔。燃油蒸汽可以与通过大气连通口11进入活性炭容纳腔的空气混合并贮存于活性炭中。脱附口22通过文丘里管3连接于第二通孔13,脱附口22用于连接发动机,当发动机启动后,贮存于活性炭的燃油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文丘里管3被脱附到发动机进行燃烧。可以理解,油箱内以及连接油箱和碳罐的管道中的部分燃油蒸汽可能冷却形成液滴并且聚集在空腔4内,例如聚集在平台部41。特别是在油箱的位置高于碳罐的情况下,空腔4内聚集燃油液滴的现象更加显著。(文丘里管)如图2至图4所示,文丘里管3包括入口段31、喉道32、扩散段33和倒吸管34。通过喉道32连接入口段31和扩散段33,使喉道32位于入口段31和扩散段33之间。喉道32的内径小于入口段31的内径,并且喉道32的内径小于扩散段33的内径。入口段31、喉道32和扩散段33可以形成为一条沿直线延伸的通道。入口段31连接于主体1的第二通孔13处,入口段31可以与主体1通过过盈配合固定连接。扩散段33连接于端盖2,扩散段33可以与端盖2通过过盈配合固定连接。扩散段33的内壁可以形成为圆柱状。在入口段31的开口端指向喉道32的方向上,入口段31的内壁渐缩形成锥状。在扩散段33的开口端指向喉道32的方向上,扩散段33的内壁渐缩形成锥状。倒吸管34连接于喉道32,倒吸管34朝向平台部41延伸。倒吸管34可以与喉道32垂直,使文丘里管3形成为“T”形的三通管的形状。可以理解,当发动机启动时,碳罐进行脱附,活性炭吸附的燃油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入口段31、喉道32和扩散段33通向脱附口22。由于喉道32的内径小于入口段31和扩散段33的内径,在喉道32可以形成负压,使倒吸管34的内部可以形成流向喉道32的气流。通过倒吸管34可以将聚集在空腔4的平台部41的燃油液滴吸入喉道32,进而通过扩散段33和脱附口22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提升燃油的利用率,提高燃油经济性。如图4所示,在倒吸管3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包括:/n主体,所述主体形成有容纳活性炭的活性炭容纳腔;/n端盖,所述端盖安装于所述主体,所述端盖和所述主体围成空腔,所述端盖设置有脱附口,所述脱附口用于连接发动机;/n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安装于所述空腔,所述文丘里管包括入口段、喉道和倒吸管,所述喉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入口段的内径,所述入口段连通所述活性炭容纳腔,所述喉道连通所述脱附口,所述倒吸管连接于所述喉道,所述倒吸管延伸至所述空腔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形成有容纳活性炭的活性炭容纳腔;
端盖,所述端盖安装于所述主体,所述端盖和所述主体围成空腔,所述端盖设置有脱附口,所述脱附口用于连接发动机;
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安装于所述空腔,所述文丘里管包括入口段、喉道和倒吸管,所述喉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入口段的内径,所述入口段连通所述活性炭容纳腔,所述喉道连通所述脱附口,所述倒吸管连接于所述喉道,所述倒吸管延伸至所述空腔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管还包括扩散段,所述扩散段连接于所述喉道和所述脱附口,所述喉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扩散段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段、所述喉道和所述扩散段沿直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扩散段的开口端指向所述喉道的方向上,所述扩散段的内壁渐缩形成锥状。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宗海张辉李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汽车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