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柱内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6545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柱内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B柱内板包括:内板本体、加强板;所述内板本体上设置有卷收器安装孔;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下侧且与所述内板本体焊接固定;其中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内周沿上均设置有翻边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下侧边上的所述翻边部上设置有所述避让口,所述避让口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加强板的前端焊点和后端焊点之间。这样,使B柱内板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地抵抗侧碰冲击,提高使用安全性的同时,还使本实施例的B柱内板满足C‑NCAP中关于侧碰性能的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的侧碰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B柱内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B柱内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随着车辆工业的发展,车辆的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生产厂家及消费者的重视。车辆侧围作为车身框架的主要支撑结构,在C-NCAP(中文名称:中国新车评价规程英文名称:China-NewCarAssessmentProgram)中的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中,对B柱位置的安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然而,车辆前排乘员使用的卷收器一般会布置在B柱的型腔内,通常安装在B柱内板上。卷收器一般在总装工序装配,B柱内板上需要设计一个卷收器安装孔来保证卷收器能顺畅放进B柱内。该卷收器安装孔位于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中的撞击位置,如果此卷收器安装孔的结构设计不良,侧碰试验或者车辆发生侧碰时,B柱可能在卷收器安装孔区域上出现较大的变形,甚至导致B柱断裂,不仅现有的B柱难以满足C-NCAP试验,且使用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B柱内板,所述B柱内板的结构强度更高,满足C-NCAP试验要求。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B柱内板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B柱内板包括:内板本体、加强板;所述内板本体上设置有卷收器安装孔;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下侧且与所述内板本体焊接固定;其中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内周沿上均设置有翻边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下侧边上的所述翻边部上设置有所述避让口,所述避让口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加强板的前端焊点和后端焊点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B柱内板,避让口邻近翻边部的区域在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冲压切口与加强板正对,并使避让口前后两端的两个冲压切口均位于前端焊点和后端焊点之间,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B柱内板形成冲压切口区域的结构强度,在B柱内板受到侧碰时,冲压切口区域的抗冲击能力更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边部包括: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下侧边上且间隔开的第一翻边部、第二翻边部以及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上侧边、前侧边和后侧边上的第三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第二翻边部之间限定出所述避让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部的前端与所述第三翻边部相连,所述第二翻边部的后端与所述第三翻边部相连,所述第一翻边部的后端与所述第二翻边部的前端间隔开以形成所述避让口。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上侧边上的第三翻边部与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后侧边上的第三翻边部、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上侧边上的第三翻边部与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前侧边上的第三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第三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第三翻边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均为圆角过渡。进一步地,圆角过渡的圆角半径为6mm-20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卷收器安装孔适于安装卷收器,所述卷收器的长度尺寸为L1,所述卷收器的宽度尺寸为H1,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长度尺寸为L2,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宽度尺寸为H2,其中,L1+8mm≤L2≤L1+12mm,H1+8mm≤H2≤H1+12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避让口的尺寸为80mm-120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卷收器设置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内,并通过穿过所述固定孔的紧固件紧固。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朝向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的下侧边的一侧上形成有定位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B柱内板。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B柱内板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B柱内板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卷收器的示意图。附图标记:B柱内板100,卷收器200,内板本体10,卷收器安装孔20,第一翻边部21,第二翻边部22,第三翻边部23,加强板30,前端焊点31,后端焊点32,固定孔33,定位孔34,避让口,圆角过渡R。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B柱内板100。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B柱内板100包括:内板本体10、加强板30,内板本体10上设置有卷收器安装孔20;加强板30设置在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下侧且与内板本体10焊接固定。其中,卷收器安装孔20的内周沿上均设置有翻边部,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下侧边上的翻边部上设置有避让口,避让口的两端分别位于加强板30的前端焊点31和后端焊点32之间。换言之,避让口的前端位于加强板30的前端焊点31的后侧,避让口的后端位于加强板30的后端焊点32的前侧。具体而言,内板本体10上限定出翻边部,并通过翻边部提高内板本体10的结构强度,进而在翻边部的下侧部分设置避让口,以避免放置到卷收器安装孔20内的卷收器200与翻边部干涉,使卷收器200在卷收器安装孔20内的固定更加牢固、可靠。进而,避让口的前后两端,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冲压切口,冲压切口区域的结构强度较低,使避让口的前后两端的冲压切口分别位于加强板30的后端焊点32的前侧、加强板30的前端焊点31的后侧,从而使避让口的前后两端的冲压切口与加强板30相对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加强板30与内板本体10固定,且加强板30上形成有多个焊点,通过焊点与加强板30焊接固定,前端焊点31是指加强板30上多个焊点中位于最前端的焊点,后端焊点32是指加强板30上多个焊点中位于最后端的焊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B柱内板100,避让口邻近翻边部的区域在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冲压切口与加强板30正对,并使避让口前后两端的两个冲压切口均位于前端焊点31和后端焊点32之间,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B柱内板100形成冲压切口区域的结构强度,在B柱内板100受到侧碰时,冲压切口区域的抗冲击能力更强。这样,使B柱内板100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地抵抗侧碰冲击,提高使用安全性的同时,还使本实施例的B柱内板100满足C-NCAP(中文名称:中国新车评价规程英文名称:China-NewCarAssessmentProgram)中关于侧碰性能的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的侧碰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冲压切口与加强板30相对设置,可以通过加强板30提高内板本体10上形成有冲压切口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而避免出现侧碰时,冲压切口区域开裂或者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柱内板(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内板本体(10),所述内板本体(10)上设置有卷收器安装孔(20);/n加强板(30),所述加强板(30)设置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下侧且与所述内板本体(10)焊接固定;其中/n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内周沿上均设置有翻边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下侧边上的所述翻边部上设置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加强板(30)的前端焊点(31)和后端焊点(3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柱内板(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板本体(10),所述内板本体(10)上设置有卷收器安装孔(20);
加强板(30),所述加强板(30)设置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下侧且与所述内板本体(10)焊接固定;其中
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内周沿上均设置有翻边部,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下侧边上的所述翻边部上设置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加强板(30)的前端焊点(31)和后端焊点(3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内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部包括: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下侧边上且间隔开的第一翻边部(21)、第二翻边部(22)以及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上侧边、前侧边和后侧边上的第三翻边部(23),所述第一翻边部(21)与所述第二翻边部(22)之间限定出所述避让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内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部(21)的前端与所述第三翻边部(23)相连,所述第二翻边部(22)的后端与所述第三翻边部(23)相连,所述第一翻边部(21)的后端与所述第二翻边部(22)的前端间隔开以形成所述避让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柱内板(100),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上侧边上的第三翻边部(23)与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后侧边上的第三翻边部(23)、位于所述卷收器安装孔(20)的上侧边上的第三翻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智军王金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