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纵梁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65449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前纵梁总成及车辆,车辆前纵梁总成包括: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第一前纵梁的后部形成第一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同时与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连接。第二前纵梁上部贴合连接有第三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的后部具有适于连接地板前横梁的折弯连接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各段纵梁可分别加工成型,加工简单,成本低,碰撞过程中第一前纵梁承载的碰撞能量可同时传递至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使碰撞能量得到有效分散,提升了碰撞吸能性能,成型后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纵梁总成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
,具体是一种车辆前纵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因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领域的新兴产品。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产品,其动力总成和传统汽车的动力总成相差较大。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主要包括电动机、减速器、MCU、控制器等部件,传统汽车动力总成主要为发动机、变速器的电机及减速器,因此,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部件尺寸及布置空间不同,汽车内部结构和各结构的安装过程不同。汽车前纵梁作为汽车的重要承载部件之一,在电动汽车有限的布置空间中,对于前纵梁总成的强度及溃缩吸能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确保高速碰撞时的安全性。然而,现有的前纵梁总成,成型工艺复杂、回弹严重、成型困难;零件数量多、结构庞大、占用空间大,前纵梁总成重量大,不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也不利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升;制作零部件过程中需要电泳,防腐要求高,投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前纵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结构轻巧,加工容易,吸能性能好,解决了现有的前纵梁总成零部件数量多,加工难度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辆前纵梁总成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前纵梁总成,包括: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所述第一前纵梁的后部形成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同时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连接;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后部具有适于连接地板前横梁的折弯连接部,所述第二前纵梁的上部贴合连接所述第三前纵梁。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通过采用三段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三段纵梁可分别独立加工后再进行连接,加工工艺简单,减少加工成型的难度。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共同构成的车辆前纵梁总成,零部件数量少,容易成型,碰撞过程中第一前纵梁所承载的碰撞能量可同时传递至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使碰撞能量快速向后传递并得到有效分散,提升了碰撞吸能性能。第二前纵梁后部的折弯连接部可采用拉弯工艺成型,不易回弹,成型后结构稳定,折弯连接部可将碰撞能量进一步导向至车内的地板前横梁,从而进一步提升车辆前纵梁总成的碰撞吸能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所述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均沿着车辆的X向布置,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同时对接并形成接合面,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接合面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轮廓围合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的接合面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轮廓围合的面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所述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内均具有至少一个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的长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接合部内纵向间隔布设至少两层第一隔层以将所述第一接合部内的空腔分隔为至少三个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沿所述第一前纵梁的前后方向贯通,所述第三前纵梁的第三底壁与所述第二前纵梁的第二顶壁同时与其中一层所述第一隔层对接,所述第三前纵梁的第三顶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二前纵梁的第二底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第一顶壁、第一侧壁、第一底壁接合。根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三底壁与最上层的所述第一隔层对接,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前部设有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顶壁与最上层的所述第一隔层对接,所述第二接合部内设有第二隔层以将所述第二接合部内的空腔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二空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隔层与所述第一隔层对接,所述第二空腔沿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前后方向贯通。可选地,每层所述第二隔层与所述第一隔层接触,所述第二空腔的总个数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总个数。有利地,所述车辆前纵梁总成还包括加强板,所述第二前纵梁的空腔内靠近所述第二底壁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卡接有加强板。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还包括后封板,所述后封板的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三前纵梁,所述后封板的另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前部和后部的交界处。根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三前纵梁向后延伸至所述折弯连接部上方,所述第三前纵梁的后端面与水平面呈倾斜角度,所述后封板包括封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所述封板的侧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前纵梁上,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前纵梁上。根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折弯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一体成型,所述折弯连接部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末端平滑相连,所述折弯连接部与车辆X向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还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折弯连接部上,所述支撑梁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梁间隔设置在所述折弯连接部的周向。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还包括前端板,所述前端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前纵梁的前部,所述前端板适于与车辆防撞梁总成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包括车辆防撞梁总成、地板前横梁,还包括车辆前纵梁总成,所述车辆前纵梁总成为前述的车辆前纵梁总成,所述第一前纵梁的前部连接所述车辆防撞梁总成,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后部连接所述地板前横梁。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前纵梁总成连接在车辆防撞梁总成和地板前横梁之间,可快速将车辆防撞梁总成上的碰撞能量分散并传递至地板前横梁上,有效实现碰撞能量的吸收,减少前挡板的侵入量,保证车内人员生存空间。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与地板前横梁连接后第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总成与地板前横梁连接后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的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前纵梁主视图。图8为图7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前纵梁主视图。图10为图9中第二接合部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前纵梁主视图。图12为图11的纵向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车辆前纵梁总成100、第一前纵梁1、第一接合部11、第一隔层12、第一空腔13、第一底壁101、第一顶壁102、第一侧壁103、第二前纵梁2、折弯连接部21、第二接合部22、第二隔层23、第二空腔24、第二底壁201、第二顶壁202、第二侧壁203、安装槽204、第三前纵梁3、第三底壁301、第三顶壁302、第三侧壁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n所述第一前纵梁的后部形成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同时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连接;/n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后部具有适于连接地板前横梁的折弯连接部,所述第二前纵梁的上部贴合连接所述第三前纵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和第三前纵梁;
所述第一前纵梁的后部形成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同时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连接;
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后部具有适于连接地板前横梁的折弯连接部,所述第二前纵梁的上部贴合连接所述第三前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均沿着车辆的X向布置,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同时对接并形成接合面,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接合面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轮廓围合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的接合面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轮廓围合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内均具有至少一个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二前纵梁和所述第三前纵梁的长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内纵向间隔布设至少两层第一隔层以将所述第一接合部内的空腔分隔为至少三个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沿所述第一前纵梁的前后方向贯通,所述第三前纵梁的第三底壁与所述第二前纵梁的第二顶壁同时与其中一层所述第一隔层对接,所述第三前纵梁的第三顶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二前纵梁的第二底壁和第二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第一顶壁、第一侧壁、第一底壁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壁与最上层的所述第一隔层对接,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前部设有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顶壁与最上层的所述第一隔层对接,所述第二接合部内设有第二隔层以将所述第二接合部内的空腔分隔为至少两个第二空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隔层与所述第一隔层对接,所述第二空腔沿所述第二前纵梁的前后方向贯通。


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浩欧阳伟刚李银玲江万鹏汪鹏王兵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