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踏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94098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5:05
在第一踏板(41)的车辆车身(柜体(30))侧的缘部(41e)上,设置有分离部位(413),分离部位(413)能够以相对于车辆车身(柜体(30))向车辆外侧分离的方式配置,在分离部位(413)与车辆车身(柜体(30))之间,形成有不存在应作为踏面的板部分的非踏板区域(60),第二踏板(42)以从上下方向覆盖非踏板区域(60)的方式设置于车辆用车身(柜体(30))或支撑机构(4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踏板装置
本公开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车身的门开口部的位置的车辆用踏板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车辆用踏板装置,公知有日本特开2007-55325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7-216756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装置,作为基本结构,两个文献的装置具有作为踏面的踏板以及使踏板在车宽方向上移动的机构。例如,图13所示的日本特开2007-55325号公报的车辆用踏板装置80,具有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踏板的可动踏板81以及使该可动踏板81在车宽方向上移动的展开收纳部82。展开收纳部82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下的平板状的支撑构件83以及构成四连杆的驱动力传递机构84,该机构由从支撑构件83向下方延长的一对臂轴84a以及从各臂轴84a的下端向该轴的径向外侧延长的臂构件84b构成。另外,可动踏板81是大致矩形的平板构件,各臂构件84b的前端部经由支轴而轴连结。在该可动踏板81的车辆侧的缘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支轴的伸出部位81a,而且,伸出部位81a的前后的缘部分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凹的切口部位81b。在日本特开2007-55325号公报的技术中,通过电动使驱动力传递机构84的各臂轴84a绕轴心旋转,由此臂构件84b的前端部以各臂轴84a为中心在车宽方向上转动。另外,可动踏板81通过各臂构件84b的转动,在配置在车辆的地板下的下方的收纳位置以及从车辆的地板下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使用位置之间位移。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这种车辆用踏板装置中,从确保踏面的尺寸的观点等来看,优选使使用位置的踏板(第一踏板)从车辆大幅突出。但是,在公知技术中,如图13所示,在可动踏板81的缘部有切口部位81b,在该切口部位81b中,不存在应作为踏面的板部分。因此,在公知技术的车辆用踏板装置80中,需要考虑不使可动踏板81的切口部位81b向外部过度突出,成为不适于确保优异乘降性能且调整可动踏板81的突出量的结构。即,在切口部位81b与可动踏板81一起向外部突出的情况下,在该切口部位81b与车辆之间产生大的间隙,而且,在该位置,踏面的尺寸变小。因此,需要一种改良后的车辆用踏板装置。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车辆用踏板装置是设置于车辆车身的门开口部的位置的车辆用踏板装置,具有第一踏板、第二踏板以及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以能够调整第一踏板向车辆外侧的突出量的状态将第一踏板支撑于车辆车身。另外,在第一踏板的车辆车身侧的缘部,设置有分离部位,该分离部位能够以相对于车辆车身向车辆外侧分离的方式配置,在分离部位与车辆车身之间,形成有不存在应作为踏面的板部分的非踏板区域。在这种车辆用踏板装置中,优选在形成非踏板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优异的乘降性能且能够调整踏板的突出量。因此,本方面的第二踏板以从上下方向覆盖非踏板区域的方式设置于车辆车身或支撑机构。在本方面中,由于能够通过第二踏板覆盖非踏板区域且能够调整第一踏板的突出量,所以能够确保优异的乘降性能。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第一踏板能够通过支撑机构而从收纳于车辆车身的下侧的收纳位置位移至突出到车宽方向外侧的使用位置。并且,第二踏板被配置为,覆盖形成在使用位置的分离部位与车辆车身之间的非踏板区域。在本方面中,以使用位置中的第一踏板为基准,由于能够通过第二踏板覆盖非踏板区域,所以成为有助于确保优异的乘降性能的结构。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第二踏板被配置为,从上侧覆盖非踏板区域。在本方面中,由于第二踏板被配置在非踏板区域的上侧,所以能够将该第二踏板更适当地活用为踏面。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第二踏板以不追随第一踏板的位置位移的方式设置于车辆车身,使用位置的第一踏板比第二踏板更向车辆外侧突出。在本方面中,通过使使用位置的第一踏板比车辆车身侧的第二踏板更向车辆外侧突出,能够通过两个踏板使应作为踏面的板部分变大。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在第一踏板上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朝向第二踏板突出且在第一踏板的位置位移方向上延伸,第一踏板在进行位置位移时,以使第二踏板与引导部相接触的状态相对于第二踏板进行相对移动。在本方面中,由于位置位移时的第一踏板经由在其位置位移方向上延伸的引导部与第二踏板相接触,所以能够使该两个踏板顺畅地进行相对移动。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支撑机构具有一对支撑连杆、旋转中心轴以及前端连结轴,该旋转中心轴将各支撑连杆的基端部与车辆车身轴连结,该前端连结轴将各支撑连杆的前端部与第一踏板轴连结。另外,通过使各支撑连杆的前端部以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转动到车宽方向外侧,来使第一踏板从收纳于车辆车身的下侧的收纳位置位移至突出到车宽方向外侧的使用位置。另外,第二踏板通过与设置在各支撑连杆的中途的中间支撑部轴连结,能够与各支撑连杆一起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另外,通过使中间支撑部从各支撑连杆突出到车宽方向外侧,来将收纳位置的第二踏板配置得比前端连结轴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另外,通过使各支撑连杆的前端部转动到车宽方向外侧,来将使用位置的第二踏板配置得比前端连结轴更靠车宽方向内侧以覆盖非踏板区域。在本方面中,经由支撑机构,能够使第二踏板性能良好地追随第一踏板。即,收纳位置的第二踏板通过配置得比前端连结轴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从而以与第一踏板重叠的方式紧凑地配置。另外,使用位置的第二踏板通过配置得比前端连结轴更靠车宽方向内侧,从而能够更可靠地覆盖非踏板区域。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示出车辆用踏板装置的车辆局部的放大概略立体图。图3是图1的Ⅲ-Ⅲ线剖视图。图4是关闭滑门的状态的车辆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车辆用踏板装置的车辆局部的俯视图。图6是相当于图5的Ⅵ-Ⅵ线剖视图的各踏板的概略剖视图。图7是示出车辆用踏板装置的车辆局部的下方立体图。图8是示出第一踏板的位置位移的形态的车辆局部的仰视图。图9是示出收纳位置的第一踏板的车辆局部的透视俯视图。图10是示出变形例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车辆局部的下方立体图。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车辆局部的仰视图。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各踏板的位置位移的形态的仰视图。图13是公知技术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12,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箭头线。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中,将车辆的左右方向规定为车宽方向,车辆的左侧成为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外侧),车辆的右侧成为车宽方向内侧。而且,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在表示车辆的方向的箭头线处标记有左侧(外侧)和右侧(内侧)。图1所示的车辆2具有构成车辆的外形的车辆车身10和车辆用踏板装置40,而且,在车辆车身10上设置有前门开口部11和后门开口部12。前门开口部11是与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等前部座席相对应的开口部,能够通过以门铰链(省略图示)为中心能够转动的前门15来进行开闭。另外,后门开口部12(详情后述)是与后部座席相对应的开口部,能够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滑门20(详情后述)来进行开闭。[第一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踏板装置,设置在车辆车身的门开口部的位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n具有第一踏板、第二踏板以及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以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踏板向车辆外侧的突出量的状态将所述第一踏板支撑于所述车辆车身,/n在所述第一踏板的车辆车身侧的缘部,设置有分离部位,所述分离部位能够以相对于所述车辆车身向车辆外侧分离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分离部位与所述车辆车身之间,形成有不存在应作为踏面的板部分的非踏板区域,/n所述第二踏板以从上下方向覆盖所述非踏板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辆车身或所述支撑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20 JP 2018-2176371.一种车辆用踏板装置,设置在车辆车身的门开口部的位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踏板、第二踏板以及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以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踏板向车辆外侧的突出量的状态将所述第一踏板支撑于所述车辆车身,
在所述第一踏板的车辆车身侧的缘部,设置有分离部位,所述分离部位能够以相对于所述车辆车身向车辆外侧分离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分离部位与所述车辆车身之间,形成有不存在应作为踏面的板部分的非踏板区域,
所述第二踏板以从上下方向覆盖所述非踏板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辆车身或所述支撑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踏板能够通过所述支撑机构从收纳在所述车辆车身的下侧的收纳位置位移至突出到车宽方向外侧的使用位置,
所述第二踏板被配置为,覆盖形成在使用位置的所述分离部位与所述车辆车身之间的所述非踏板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踏板被配置为,从上侧覆盖所述非踏板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踏板以不追随所述第一踏板的位置位移的方式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比和宏池田和弘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