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5112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具有上、下部导轨以及滚动构件,滚动构件位于上部导轨与下部导轨之间;其上、下部导轨在滑轨的宽度方向均呈对称结构,其中,上部导轨呈现“几”字形结构,下部导轨具有向上开口结构,滚动构件中的上侧滚动构件位于一上部导轨折弯壁与对应的一下部导轨圆弧臂之间的上侧滚道内,下侧滚动构件位于一上部导轨接触壁与对应的一下部导轨接触壁之间的下侧滚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节省了目前二排项目大抱箍结构,成本降低。2.重量相对二排大抱箍结构节省20%以上,更加轻量化。3.安全带固定点强度由15KN提升至40KN,性能得到提升。4.无运行抖动问题,舒适性得到提升。舒适性得到提升。舒适性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滑轨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现有滑轨产品多为钢球或滚柱的承载结构形式,但是多数滑轨均表现出运行抖动抑或刚度性能较低导致的振动异响等问题,从而愈发无法满足乘客日益增长的舒适性需求。这一现象在二排座椅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这是由于二排座椅多存在60%侧座椅,这一部分座椅由于可供两位乘客同时乘坐,因此其座椅重量以及承载重量几乎为前排的两倍。这样在较大的负载是的滑轨承力情况加剧颠簸蠕动情况更为严重从而造成运行抖动问题,同时会使座椅在惯性作用下产生较大的位移,从而引发滑轨内部零部件发生干涉异响等问题。因此解决座椅滑轨运行抖动以及刚度性能较低的问题,成为座椅研发的焦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滑轨运行抖动和刚度性能较低导致的振动异响等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舒适性得到改进、性能得到提升的新型滑轨承载系统。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具有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以及滚动构件,其中上部导轨可相对于下部导轨在纵向上引导,所述滚动构件位于所述上部导轨与下部导轨之间,对所述上部导轨起滑动支撑作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在滑轨的宽度方向均呈对称结构,其中:
[0006]所述上部导轨呈现“几”字形结构,至少具有一对上部导轨折弯壁和一对上部导轨接触壁;所述下部导轨具有向上开口结构,至少具有一对下部导轨圆弧臂和一对下部导轨接触壁;
[0007]所述滚动构件具有保持架和采用保持架保持的上侧滚动构件和下侧滚动构件,其中:
[0008]所述上侧滚动构件位于一上部导轨折弯壁与对应的一下部导轨圆弧臂之间的上侧滚道内,所述上部导轨折弯壁与所述上侧滚动构件接触面为平面,所述下部导轨圆弧臂与所述上侧滚动构件接触面为圆弧面;
[0009]所述下侧滚动构件位于一上部导轨接触壁与对应的一下部导轨接触壁之间的下侧滚道内,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和下部导轨接触壁与所述下侧滚动构件的接触面均为平面;
[0010]所述下侧滚动构件采用倾斜方式布置,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和下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相互平行且与车身底板之间呈10~30
°
夹角。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和下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相关平行且与车身底板之间呈20
°
夹角。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导轨还具有一与座椅连接的上部导轨支
撑顶壁、与所述上部导轨支撑顶壁宽度方向两侧连为一体的一对上部导轨支撑竖壁、与所述一对上部导轨支撑竖壁底部连为一体的一对上部导轨支撑斜壁和一对上部导轨直线壁,所述一对上部导轨接触壁与一对上部导轨支撑斜壁连为一体,所述一对上部导轨直线壁与一对上部导轨接触壁连为一体、所述一对上部导轨折弯壁与一对上部导轨直线壁连为一体;
[0013]所述下部导轨还具有一与车身地板连接的下部导轨支撑底壁、一对下部导轨支撑竖壁、一对下部导轨水平壁、与一对下部导轨水平壁连为一体的一对下部导轨翻折臂;所述一对下部导轨接触壁与所述下部导轨支撑底壁宽度方向两侧连为一体,所述一对下部导轨支撑竖壁与所述一对下部导轨接触壁连为一体,所述一对下部导轨圆弧臂与一对下部导轨支撑竖壁连为一体。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一对上部导轨直线壁和一对下部导轨支撑竖壁均为直线臂。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一对下部导轨水平壁分别位于所述一对上部导轨折弯壁的上方,一对下部导轨翻折臂分别位于对应的一对上部导轨支撑竖壁与一对上部导轨折弯壁之间,但并不与对应的一对上部导轨支撑竖壁与一对上部导轨折弯壁接触。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侧滚动构件为球状结构,所述下侧滚动构件为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的圆柱面与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和下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接触。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的长度大于所述柱状结构的圆柱面的长度,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的长度小于所述柱状结构的圆柱面的长度。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的长度小于所述柱状结构的圆柱面的长度0.85倍。
[0019]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0]1.节省了目前二排项目大抱箍结构,成本降低。
[0021]2.重量相对二排大抱箍结构节省20%以上,更加轻量化。
[0022]3.安全带固定点强度由15KN提升至40KN,性能得到提升。
[0023]4.无运行抖动问题,舒适性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28]图5为现有滑轨承载系统中的下侧滚动构件为滚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中的下侧滚动构件为柱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现有滑轨承载系统中的下侧滚动构件为滚珠和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中的下侧滚动构件为柱状结构的运行抖动测试结果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中的下侧滚动构件为柱状结构的承载角度示意图。
[0032]图9为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中的下侧滚动构件为柱状结构的承载角度的刚性分析示意图。
[0033]图10为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中的下侧滚动构件为柱状结构的承压受力分析示意图。
[0034]图11为本专利技术新型滑轨承载系统中的下侧滚动构件为柱状结构的滚柱与接触面尺寸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
[0036]参见图1至图4,图中所示的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具有上部导轨100、下部导轨200、四组滚动构件300和一对麦秆400,其中上部导轨100可相对于下部导轨200在纵向上引导,四组滚动构件300位于上部导轨100与下部导轨200之间,对上部导轨100起滑动支撑作用;每根麦秆400位于同侧的两组滚动构件300之间,对同侧的两组滚动构件300起隔离作用。
[0037]本专利技术的上部导轨100和下部导轨200在滑轨的宽度方向均呈对称结构,两者之间没有采用抱箍结构来增加剥离强度。
[0038]本专利技术的上部导轨100呈现“几”字形结构,具有一与座椅(图中未示出)连接的上部导轨支撑顶壁110、与上部导轨支撑顶壁110宽度方向两侧连为一体的一对上部导轨支撑竖壁120a、120b、与一对上部导轨支撑竖壁120a、120b底部连为一体的一对上部导轨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具有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以及滚动构件,其中上部导轨可相对于下部导轨在纵向上引导,所述滚动构件位于所述上部导轨与下部导轨之间,对所述上部导轨起滑动支撑作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在滑轨的宽度方向均呈对称结构,其中:所述上部导轨呈现“几”字形结构,至少具有一对上部导轨折弯壁和一对上部导轨接触壁;所述下部导轨具有向上开口结构,至少具有一对下部导轨圆弧臂和一对下部导轨接触壁;所述滚动构件具有保持架和采用保持架保持的上侧滚动构件和下侧滚动构件,其中:所述上侧滚动构件位于一上部导轨折弯壁与对应的一下部导轨圆弧臂之间的上侧滚道内,所述上部导轨折弯壁与所述上侧滚动构件接触面为平面,所述下部导轨圆弧臂与所述上侧滚动构件接触面为圆弧面;所述下侧滚动构件位于一上部导轨接触壁与对应的一下部导轨接触壁之间的下侧滚道内,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和下部导轨接触壁与所述下侧滚动构件的接触面均为平面;所述下侧滚动构件采用倾斜方式布置,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和下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相关平行且与车身底板之间呈10~30
°
夹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和下部导轨接触壁的接触面相关平行且与车身底板之间呈20
°
夹角。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滑轨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导轨还具有一与座椅连接的上部导轨支撑顶壁、与所述上部导轨支撑顶壁宽度方向两侧连为一体的一对上部导轨支撑竖壁、与所述一对上部导轨支撑竖壁底部连为一体的一对上部导轨支撑斜壁和一对上部导轨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博吴培桂倪洪斌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安道拓常熟座椅机械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