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7258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包括分别与靠背以及座盆连接的两齿板,所述两齿板分别自两侧与位于两者之间的一齿轮啮合,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孔内容置有一间隙消除机构,所述两齿板的外周通过一抱箍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两块齿板之间增加一个齿轮,形成两套齿轮‑齿板配合机构,使得调角器输出端做同心旋转,保证了靠背的同心调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满足了调角器快速平稳调节的需求,避免了调角器运转过程中带来的晃动、挡点卡死和噪音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与两套齿轮—齿板配合的间隙调节机构,消除了调角器中的间隙,提高了乘车舒适性。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调角器结构和零件配置简单,加工工艺易实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
技术介绍
调角器是一种安装于汽车座椅上,实现座椅靠背角度调节的装置。该装置一般由椅背连接板、椅座连接板、核心件、手轮或调节手柄、回复弹簧等部分组成。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座椅电动化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座椅电动调角器大多数都采用偏心结构。座椅靠背在调节时,并不是绕着一个点做同心旋转运动,而是做带有一定偏心距的偏心旋转运动。由于偏心距的存在,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水平方向前后有位移,垂直方向上下也有位移,导致靠背呈波浪式运动。这容易引起抖动异响等问题,无法满足快速平稳调节的需求,从而影响客户体验。另外,偏心调节容易出现挡点卡死的问题,因此偏心调节的调角器需要检查挡点,但即便人工检查挡点,也无法百分之百避免该问题。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同心结构的调角器,但一方面,其零件繁多、结构复杂且体积大。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同心调角器虽然能解决抖动以及挡点卡死的问题,但却无法消除调角器内部齿轮与齿板之间的间隙。若不消除该间隙,当乘客靠在座椅靠背上时,会造成非常明显的靠背晃动,并且该间隙也会使得在空载时引起异响,从而产生严重的舒适性问题,影响用户乘车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以在快速平稳连续调节的同时,消除晃动异响、靠背死点以及齿轮与齿板之间的间隙。本技术提供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包括分别与靠背以及座盆连接的两齿板,所述两齿板分别自两侧与位于两者之间的一齿轮啮合,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孔内容置有一间隙消除机构,所述两齿板的外周通过一抱箍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调角器还包括一安装于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孔与所述间隙消除机构之间的轴套。所述两齿板的中心轴孔为翻孔。所述两齿板上邻近外周内侧且与齿连接的平面处设有沉槽。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孔处设有支撑所述轴套外缘的双侧翻边。所述两齿板与齿轮的齿数比为一齿板:齿轮:另一齿板=n+1:n:n+2,n为正整数。按照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两齿板与齿轮的齿数比为一齿板:齿轮:另一齿板=43:42:44。按照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两齿板与齿轮的齿数比为一齿板:齿轮:另一齿板=37:36:38。按照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所述两齿板与齿轮的齿数比为一齿板:齿轮:另一齿板=33:32:34。所述间隙消除机构包括一个凸轮和分别位于该凸轮上下两侧面的两组楔块机构。所述每组楔块机构包括两个扇形块和与两者相连的一个弹簧。所述凸轮包括凸轮环,该凸轮环的中间设有一凸轮轴。所述凸轮轴内设有驱动杆接口。所述凸轮轴和凸轮环为一体成型或分体组合而成。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通过两块齿板共同啮合一个齿轮而形成两套齿轮-齿板配合机构,从而使得调角器输出端做同心旋转,保证了靠背的同心调节,避免了调角器偏心运转过程中带来的晃动、挡点卡死和噪音的问题,满足了调角器快速平稳调节的需求。同时,本技术采用与两套齿轮齿板配合所采用的间隙调节机构,消除了调角器中的间隙,提高了乘车舒适性。另外,本技术的调角器结构和零件配置简单,加工工艺易实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按照本技术的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的爆炸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按照本技术的低强度调角器不设翻边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按照本技术的低强度调角器设有翻边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按照本技术的间隙消除机构的爆炸图。图6是按照本技术的一体式凸轮结构示意图。图7是按照本技术的分体式凸轮结构示意图。图8是按照本技术的楔块机构工作示意图。图9是按照本技术的座椅调角器实现同心调节的原理图。图10是图9中沿B-B线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应该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并非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包括与靠背连接的第一齿板1以及与座盆连接的第二齿板2,第一齿板1和第二齿板2结构相似,且位置可以互换,即第一齿板1可以与座盆连接,而第二齿板2与靠背连接。第一齿板1和第二齿板2分别自两侧与位于两者之间的齿轮3啮合,形成两组齿轮-齿板配合机构。所述齿轮3的中心轴孔内紧贴设置有一轴套5,轴套5的内部容置一间隙消除机构6,所述第一齿板1和第二齿板2的外周通过抱箍4固定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第一齿板1的中心轴孔为翻孔7,用于配合间隙消除机构6。另外,在靠近第一齿板1的外周内侧且与齿连接的平面处设有沉槽8。由于在调角器工作时,齿轮3的齿与第一齿板1的齿会不断的啮合,通过沉槽8能够避免齿轮3的齿与第一齿板1的齿根处的倒角干涉,从而避免由于磨损而带来的噪音以及影响功能及舒适性。同时,该沉槽8还可以将加注到调角器中的油脂存储于其中,以保证齿轮3与第一齿板1啮合时,有足够的润滑油。同样地,第二齿板2相应部位也设有相同的翻孔7和沉槽特征,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所述的第一齿板1、齿轮3、第二齿板2的齿数比设定为n+1:n:n+2,n为正整数。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齿轮3、第一齿板1和第二齿板2之间的齿数差最小,越小的齿数差能够使同时啮合的齿数越多,承载能力更强,传动更平稳;并且能获得更大的传动比,同时获得更小的体积和重量。当n取不同值时,调角器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力不同,即不同n值对应不同强度的调角器。例如,对于5000Nm的高强度,第一齿板1、齿轮3、第二齿板2的齿数比可以设为为43:42:44;对于2500-3000Nm的中强度,第一齿板1、齿轮3、第二齿板2的齿数比为37:36:38;而对于2000Nm的低强度,第一齿板1、齿轮3、第二齿板2的齿数比则可设为33:32:34。对于低强度调角器,齿轮3的厚度相较于高强度调角器可以设计得更薄,但为了能最大程度防错及降低成本,轴套5以及间隙消除机构6仍与高强度调角器共用。如图3所示,当薄的齿轮3与轴套5配合时,轴套5的两端由于缺少支撑而会出现悬空,由此容易受力变形。因此,当本技术的调角器为低强度调角器时,如图4所示,齿轮3的中心轴孔设有双侧翻边结构9。该翻边结构9能够给予轴套5更好更均匀的支撑,保证轴套5的相对稳定性,避免轴套5上下两端受力不均而变形损坏。如图5所示,所述间隙消除机构6包括一个凸轮61和两组楔块机构62。两组楔块机构62分别安装在凸轮61的上下两侧面。其中,凸轮61上设有间隔开的凸轮挡块63a和63b,用于与楔块机构62配合止挡。每组楔块机构62分别包括两个扇形块66a和66b和与两者相连的一个弹簧65,其中弹簧65用于为间隙消除机构6提供作用力。所述凸轮61上还设有驱动杆接口64,用于连接驱动马达(图未示)。凸轮61包括凸轮轴70和凸轮环67,如图6所示,凸轮轴7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与靠背以及座盆连接的两齿板,所述两齿板分别自两侧与位于两者之间的一齿轮啮合,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孔内容置有一间隙消除机构,所述两齿板的外周通过一抱箍固定连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与靠背以及座盆连接的两齿板,所述两齿板分别自两侧与位于两者之间的一齿轮啮合,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孔内容置有一间隙消除机构,所述两齿板的外周通过一抱箍固定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角器还包括一安装于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孔与所述间隙消除机构之间的轴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齿板的中心轴孔均为翻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齿板上邻近外周内侧且与齿连接的平面处均设有沉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孔处设有支撑所述轴套外缘的双侧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齿板与齿轮的齿数比为一齿板:齿轮:另一齿板=n+1:n:n+2,n为正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齿板与齿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其良黎聪乔平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安道拓常熟座椅机械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