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6596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至少两光源及一扩散板,该框架具有一底板及一端与该底板相连的多个侧壁,该多个侧壁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扩散板位于该框架开口处,该框架底板设有一凸起,该凸起具有两侧面反射面,该至少两光源设于框架与该两侧面反射面相对的两侧壁内侧,其发射的光束经该侧面反射面反射后进入扩散板。本发明专利技术背光模组出光均匀且亮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关于一种反射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产品应用持续增加、更轻更薄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由于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性显示面板,因此必须借助背光模组才能发挥显示功能。背光模组依光源所在位置分为侧光式与直下式两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光源设置于背光组件的侧面,其一般利用导光板将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再予以利用,出光均匀性较好,但亮度不高,一般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正下方,其具有较高的亮度,但出光均匀性较差,多用于桌面型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等非可携式产品。请参阅图1,为改善上述背光模组的缺点,现有技术揭示了一种中空式背光模组10。该中空式背光模组10包括一第一导光板11、一第二导光板12、二侧光源13、一反射片14及一扩散板15。该第一导光板11与第二导光板12相对间隔设置,且其之间形成一中空导光区16,该二侧光源13分别设于该中空导光区16的两侧,其各包括多个灯管131与一反射式灯罩132,该反射片14设于第二导光板12的外表面122,该扩散板15设于第一导光板11的外表面112。灯管131发射的光线进入中空导光区16后,分别进入第一导光板11与第二导光板12,其中反射片14将进入第二导光板12的光线反射回中空导光区16,并进入第一导光板11,而扩散板15将第一导光板11导出的光线扩散后输出均匀出射光。然而,该中空式背光模组10中,第一导光板11与第二导光板12的使用使其成本与重量增加,并且导光板一般由透明塑胶制成,易产生变形、黄化及应力集中等问题,从而影响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另外,中空导光区16的设置使背光模组的厚度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亮度高、出光均匀性好的背光模组。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至少两光源及一扩散板,该框架具有一底板及一端与该底板相连的多个侧壁,该多个侧壁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扩散板-->位于该框架开口处,该框架底板设有一凸起,该凸起具有两侧面反射面,该至少两光源设于框架与该两侧面反射面相对的两侧壁内侧,其发射的光束经该侧面反射面反射后进入扩散板。和现有技术相比较,所述背光模组利用框架底板上的凸起形成朝向光源的侧面反射面,光源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部分经侧面反射面反射后进入扩散板,通过改变该侧面反射面的形状及其与光源的相对位置可调整经该侧面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分布,因此不采用导光板就可调整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性;另外,由于所述背光模组未采用导光板,因而成本较低,重量较轻,且厚度较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空式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一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二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三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四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五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2,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一的背光模组20包括一框架21、多个光源22及一扩散板23。该框架21具有一底板211与一端连接于该底板211的四个侧壁212,该四个侧壁212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213,扩散板23设于该开口213处。该框架底板211设有一凸起214,该凸起214具有两侧面反射面215,光源22分别设于框架21与该两侧面反射面215分别相对的两侧壁2121的内侧,该光源22发射的光线经该两侧面反射面215均匀反射后进入扩散板23。本实施例中,该凸起214呈长条状结构,其与框架21设置光源22的两侧壁2121平行,且该凸起214的两侧面反射面215为朝向光源22的曲面。该框架侧壁2121的上端延伸形成有一上反射部216,该上反射部216从框架侧壁212朝向框架开口213的中心方向,且其靠近光源22的一侧具有一弯曲的表面,该弯曲表面形成一朝向光源22的上反射面217。且该框架侧壁2121与框架底板211连接处延伸形成有一朝向框架开口213方向的下反射部218,该下-->反射部218具有一朝向光源22的下反射面219,该下反射面219与上反射面217相对并与侧面反射面215相连。该上反射部216可将光源22向上发出的部分光线反射至侧面反射面215,再经侧面反射面215反射后进入扩散板23,因而可防止该部分光线直接进入扩散板23靠近光源22的位置处,使该区域的出光面出现亮点,影响出光均匀性。多个光源22可为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荧光灯管,本实施例中,光源22为发光二极管,该多个发光二极管沿与框架底板211平行的直线排列于框架侧壁2121的内侧。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可通过胶贴方式固定于框架侧壁2121的内侧,也可先将其固定于一电路板221上,再将电路板221固定于该框架侧壁2121的内侧,此种情况下,一般于框架侧壁2121及上反射面217与下反射面219之间设有一电路板固定部210,电路板221固定于该电路板固定部210,从而使光源22位于上反射面217与下反射面219之间。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固定于框架21的框架侧壁2121的内侧的。可以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其他一个或多个光学片,如棱镜片或反射式偏光片等。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还包括一棱镜片24与一反射式偏光片25,该棱镜片24位于扩散板23的上方,该反射式偏光片25位于棱镜片24的上方。请参阅图3,其为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光源22发射的光线,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23,一部分经由侧面反射面215、上反射面217及下反射面219反射后进入扩散板23,经由扩散板23扩散后变为均匀出射光。该背光模组20利用框架底板211上的凸起214形成朝向光源22的侧面反射面215,该侧面反射面215可将光源22发出的部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3,改变侧面反射面215的形状及其与光源22的相对位置,可调整侧面反射面215反射光线的分布,因而不采用导光板就可改变背光模组20的出光均匀性,且该背光模组20还可增加或减少光源的数量,以达到实际的亮度要求。请参阅图4,其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二的背光模组30剖面示意图。该背光模组30与背光模组20相似,两者的不同处在于:背光模组30中,框架底板311上的凸起314的两侧面反射面315为平面,该两侧面反射面315与背光模组20中凸起214的两侧面反射面215具有相同的均匀反射光线的作用。请参阅图5,其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三的背光模组40剖面示意图。该背光模组40与背光模组20的不同之处在于:背光模组40中,框架底板411上的凸起414的两侧面反射面415为阶梯状斜面。-->请参阅图6,其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四的背光模组50剖面示意图。该背光模组50与背光模组20的不同之处在于:背光模组50设置光源52的两框架侧壁5121的内侧面为斜面,光源52相对于框架底板511倾斜的设置于该斜面,且该斜面与框架底板511的夹角介于45度与90度之间。为提高出光均匀性,光源52可配合侧面反射面515的形状向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至少两光源及一扩散板,该框架具有一底板及一端与该底板相连的多个侧壁,该多个侧壁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扩散板位于该框架开口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底板设有一凸起,该凸起具有两侧面反射面,该至少两光源设于框架与该两侧面反射面相对的两侧壁内侧,其发射的光束经该侧面反射面反射后进入扩散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至少两光源及一扩散板,该框架具有一底板及一端与该底板相连的多个侧壁,该多个侧壁的另一端形成一开口,扩散板位于该框架开口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底板设有一凸起,该凸起具有两侧面反射面,该至少两光源设于框架与该两侧面反射面相对的两侧壁内侧,其发射的光束经该侧面反射面反射后进入扩散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设置光源的侧壁上端延伸形成有朝向框架开口中心方向的上反射部,其具有一朝向光源的上反射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设置光源的侧壁与框架底板的连接处延伸形成有朝向框架开口方向的下反射部,该下反射部具有一朝向光源的下反射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长条状结构,其与框架设置光源的侧壁平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绍汉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