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354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以及第一扩散膜,所述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第一扩散膜依次层叠设置,其中,所述导光体具有入光面与出光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体入光面的一侧,所述导光体为板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导光体,并且在所述导光体上设有V型槽结构。此种设计可使背光模块及其导光体在具有较好导光性能的前提下减小厚度。(*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液晶显示器面板 上加一个发光源,方能达到显示效果。背光模块是为液晶显示器提供-个背 面光源的光学组件,它是液晶显示器正常工作的关键部分。目前,背光源的产品种类主要有发光二极管(LED )、卤钨灯、电致发光(EL)、冷阴极 荧光灯(CCFL)、阴极发射灯(CLL)和金属卤化物灯等。背光源是提供液 晶显示面板的光源,背光模块主要由光源、导光体、光学用膜片、塑胶框等 组成。背光源具有亮度高,寿命长、发光均匀等特点。随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具有液晶显示的手机也不断追求超薄设计',所以 就要求手机内部的所有部件都考虑进行超薄设计和制作。出于技术考虑,现 有的背光模块的导光体是将融化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 )塑料靠 注塑机的压力压到模具空腔中而形成的,所以注塑机的压力模具空腔决定了 导光体的厚度,但模具空腔的尺寸都有个极限,压力不够或间隙太小都影响 PC料的流动,出现注塑无法成型或成型后效果不稳定等现象。目前注塑得来 的导光体最小厚度是0.35mm,由于其它组件的厚度几乎是不能改变的,所以 如何减少导光体的厚度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由于其,光体的厚度有所减薄,所以可使背光模块具有超薄的厚度。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以及第一扩散膜,所述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第一扩散膜依次层叠设置,其中,所述导光体具有入光面与出光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体入光面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为板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导光体,并且 在所述导光体上设有V型槽结构。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其中所述V型槽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体的出光面上。 还包括第二扩散膜,设置在所述增亮膜组合与导光体之间。 所述具有V型槽结构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扩散膜相贴合。 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有框架,所述第一扩散膜、增亮膜组合、第二扩散膜、导光体以及反射膜依次设置在所述框架中,并且所述光源设置在框架中导光体入光面的一侧。所述导光体的侧边缘设有凸块及凹槽,而所述框架的内侧设有分别与所述凸块及凹槽相配合的凹陷区域及凸出区域,所述导光体与框架之间通过凸块与凹陷区域及凹槽与凸出区域的配合来相互卡合。 所述导光体与反射膜相接触的表面为光滑面。本技术的背光模块采用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的导光体,可使导 光体及背光模块的厚度有所减小,并且由于导光体的表面具有V型槽结构, 可使导光体的导光性能有所提高,因此本技术的背光模块通过聚对苯一 甲酸乙二醇脂导光体的设置,减薄了整个装置的厚度,可以满足液晶显小装 置超薄方向的发展。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l是本技术的导光体背光模块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所示为本技术的背光模块10的立体分解图。所述背光模块10包括框架1 、导光体2 、反射膜3 、第一扩散膜4 、第一增亮膜5 、 第二增亮膜6以及第二扩散膜7 。所述反射膜3 、导光体2 、第二扩'散膜 7 、第二增亮膜6 、第一增亮膜5以及第一扩散膜4依次设置在所述框架1 中,并且所述第一增亮膜5与第二增亮膜6共同组成增亮膜组合。所述导光 体2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的板状体。 '所述导光体2的侧边缘设有凸出的凸块以及凹陷的凹槽(图未示),而所述框架1的内侧设有分别与所述凸块及凹槽相配合的凹陷区域及凸出区域 (图未示),以此将导光体2牢固固定在所述框架1中,最后通过胶布8将 第一扩散膜4黏贴在所述框架1的端面固定,从而完成整个装置的组装。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l为胶框。本技术的导光体2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ET : Polyethylene Ter印hthalate )材质经裁切或冲压后,采用V-CUT技术对表 面进行处理而得到。所谓V-CUT加工,就是利用V型刀在PET塑料材质的表 面加工成具有平行间距的V型划痕。所述导光体2包括入光面、出光面以及 底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未图示)设置在导光体2的侧面,因'此入光 面为导光体2的侧面,出光面为导光体2与第二扩散膜7相接触的表面,底 面为导光体2与反射膜3相接触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光面的表面被加工成具有V型槽的结构,而所 述底面的表面为光滑面。光源自导光体2的入光面进入,经反射膜3反射, 并经所述出光面的V型槽结构聚光后射向第二扩散膜7 ,光束经第二扩散膜 7扩散变为均匀散射光,所述散射光经第二增亮膜6与第一增亮膜5聚光变 为亮度较集中的聚集光,最后经第一扩散膜4扩散后变为均匀的面光源。本技术的背光模块10中的导光体是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巻 材,经过裁切或冲压后制成所需的外型,然后采用V-CUT技术对表面.处理后 就可以直接替换现有技术中的导光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V型划痕设置 在导光体2的出光面上,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根据需要将V型划痕设置 在导光体2的底面上。导光体2的具体工艺流程可以根据量的大小进行调 整,也可先进行V-CUT加工后再裁切成所需要的外型。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 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范围,只要是由于导光体的厚度导致背光模块的厚度 不能减小的设计中,都可采用PET材质作为导光体来解决厚度问题。凡依照 本技术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以及第一扩散膜,所述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第一扩散膜依次层叠设置,其中,所述导光体具有入光面与出光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体入光面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为板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导光体,并且在所述导光体上设有V型槽结构。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槽结构设置 在所述导光体的出光面上。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扩散膜,设置在所述增亮膜组合与导光体之间。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V型槽结构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扩散膜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 有框架,所述第一扩散膜、增亮膜组合、第二扩散膜、导光体以及反射膜依 次设置在所述框架中,并且所述光源设置在框架中导光体入光面的- -侧。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的侧边缘 设有凸块及凹槽,而所述框架的内侧设有分别与所述凸块及凹槽相配合的凹 陷区域及凸出区域,所述导光体与框架之间通过凸块与凹陷区域及M槽与凸 出区域的配合来相互卡合。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与反射膜 相接触的表面为光滑面。专利摘要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以及第一扩散膜,所述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第一扩散膜依次层叠设置,其中,所述导光体具有入光面与出光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体入光面的一侧,所述导光体为板状的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以及第一扩散膜,所述反射膜、导光体、增亮膜组合、第一扩散膜依次层叠设置,其中,所述导光体具有入光面与出光面,所述光源设置在导光体入光面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为板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导光体,并且在所述导光体上设有V型槽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涛许爱平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