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36412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20:47
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以及一光学材料层。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以及一连接出光面与底面的入光面。出光面具有一有效照明区域以及连接于有效照明区域与入光面之间的一周边区域,且导光板具有位于出光面上的多个条状光学微结构。光源配置于入光面旁,用于发出一光束,其中光束从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且光源包括多个沿着一排列方向排列的点光源。光学材料层配置于周边区域且覆盖条状光学微结构的部分区域,其中光学材料层的折射率为n1,而条状光学微结构的折射率为n2,且n1与n2满足|n1-n2|≤0.1的关系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元件,且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平面显示器已成为显示器的主流,并取代了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tube,CRT)的地位。在平面显示器中,又以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最受消费者的广泛使用。一般的液晶显示器主要可由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构成。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会发光,因此需背光模块提供显示所需的面光源。已知的背光模块可区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为例,其一般是利用导光板(lightguideplate)导引配置于导光板一侧的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其中,依照所采用的发光元件的类型又可分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背光模块与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背光模块。在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的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中,导光板一侧的入光面旁会配置有呈直线排列且彼此保持间距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这些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光束经由导光板的入光面而进入导光板内。由于发光二极管为点光源,具有较高的指向性,也就是发光二极管具有特定的出光角度范围,因此导光板出光面的靠近发光二极管且落在出光角度范围内的区域会形成亮区,且在出光角度范围外的区域会形成暗区,这些亮区与暗区会导致导光板所提供的面光源不均匀,这就是点光源所特有的热点(hotspot)现象,该问题若使用传统的冷阴极荧光灯管则不会发生。近期因为对显示器画面品质的需求提高,传统导光板出光面为平面的设计已无法实现所需的正向辉度,所以部分厂商在导光板出光面设置多条平行排列的条状凸透镜或棱镜,使导光板出光面的出光角度更加集中,却也造成亮区与暗区的边缘更加明显,热点现象更加严重。已知解决热点现象的作法之一,是在导光板的入光面配置光学材料层,使光线进入导光板之前可先在光学材料层中进行混光,以降低光线在导光板中所需的混光距离。然而,此作法须在导光板与光源之间保留足够的空间来配置光学材料层,因此背光模块的体积会增加,且光线自光学材料层进入导光板时,容易在入光面处易产生线状亮纹,而导致背光模块的亮度分布不均。另一解决热点现象的作法之一,是在导光板的出光面邻近入光面的周边区域进行研磨抛光,以磨平此周边区域上的光学微结构,使光线可在邻近入光面的周边区域进行混光。然而,此作法不仅会增加导光板的制造成本,且此作法的制造过程中,容易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残留粉尘颗粒,这些粉尘颗粒可能会刮伤背光模块中的光学膜片,导致画面产生白点或暗点。承上述,如何有效地使光线在邻近入光面的区域进行混光以改善热点现象,实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可提供均匀度较高的面光源。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以及一光学材料层。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以及连接出光面与底面的一入光面。出光面具有一有效照明区域以及连接于有效照明区域与入光面之间的一周边区域,且导光板具有位于出光面上的多个条状光学微结构。光源配置于入光面旁。光源用于发出一光束,其中光束从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且光源包括多个沿着一排列方向排列的点光源。光学材料层配置于周边区域上且覆盖条状光学微结构的部分区域。光学材料层的折射率为n1,而条状光学微结构的折射率为n2,且n1与n2满足|n1-n2|≤0.1的关系式。在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包括一电路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于电路板上。发光二极管元件沿着该排列方向排列于电路板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条状光学微结构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条状棱镜部(prism),条状棱镜部的延伸方向大致上垂直于该排列方向,且条状棱镜部沿着该排列方向排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条状光学微结构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柱状透镜(lenticularlens),柱状透镜的延伸方向大致上垂直于该排列方向,且柱状透镜沿着该排列方向排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材料层的上表面包括一平坦表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有效照明区域内的条状光学微结构的最大厚度为H1,而位于周边区域内的光学材料层的最大厚度为H2,且H1与H2满足H2大于或等于H1的关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材料层的上表面包括一皱折表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有效照明区域内的条状光学微结构的最大高度差异为△h1,而位于周边区域内的光学材料层的最大高度差异为△h2,且△h1与△h2满足△h1大于△h2的关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基材,其中光学材料层配置于基材与条状光学微结构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材具有透光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包括多个位于底面的微结构。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因为光学材料层覆盖于周边区域的条状光学微结构上,各点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可在配置有光学材料层的周边区域中进行混光,且因为光学材料层的上表面较条状光学微结构平坦,故可降低条状光学微结构造成的严重热点现象,而较均匀地传递至出光面。藉此,采用此导光板的背光模块可提供均匀度较高的面光源。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背光模块沿着I-I’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C至图1E与图2A至图2B为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其位置对应于图1A的I-I’剖面线。【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的上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背光模块100A沿着I-I’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与图1B,背光模块100A包括一导光板110、一光源120以及一光学材料层130。导光板110具有一出光面112、与出光面112相对的一底面114以及连接出光面112与底面114的一入光面116。出光面112具有一有效照明区域112A以及连接于有效照明区域112A与入光面116之间的一周边区域112B,且导光板110具有位于出光面112上的多个条状光学微结构118。具体来说,条状光学微结构118可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条状棱镜部(prism)118a,例如为三角柱状棱镜。其中,条状棱镜部118a的延伸方向V大致上垂直于排列方向D,且条状棱镜部118a沿着排列方向D排列。或者,如图1C所示的导光板110’的剖面示意图,剖面位置类似图1A的I-I’剖面线,条状光学微结构118也可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柱状透镜(lenticularlens)118b,例如为半圆柱状透镜。其中,柱状透镜118b的延伸方向V大致上也是垂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背光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一光学材料层,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以及连接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的一入光面,其中所述出光面具有一有效照明区域以及连接于所述有效照明区域与所述入光面之间的一周边区域,且所述导光板具有位于所述出光面上的多个条状光学微结构;所述光源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所述光源用于发出一光束,其中所述光束从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中,且所述光源包括多个沿着一排列方向排列的点光源;以及所述光学材料层配置于所述周边区域上且覆盖这些条状光学微结构的部分区域,其中所述光学材料层的折射率为n1,而这些条状光学微结构的折射率为n2,且n1与n2满足|n1‑n2|≤0.1的关系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以及连接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的一入光面,所述导光板具有位于所述出光面上的多个条状光学微结构,所述光源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所述光源用于发出一光束,其中所述光束从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中,且所述光源包括多个沿着一排列方向排列的点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具有一有效照明区域以及连接于所述有效照明区域与所述入光面之间的一周边区域,且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光学材料层,所述光学材料层配置于所述周边区域上且覆盖这些条状光学微结构的部分区域,其中所述光学材料层的折射率为n1,而这些条状光学微结构的折射率为n2,且n1与n2满足|n1-n2|≤0.1的关系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一电路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其中这些发光二极管元件沿着所述排列方向排列于所述电路板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这些条状光学微结构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条状棱镜部,这些条状棱镜部的一延伸方向大致上垂直于所述排列方向,且这些条状棱镜部沿着所述排列方向排列。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骅吴中豪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