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2008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发光二极管电路板、发光二极管以及驱动电路板。发光二极管电路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发光二极管与第一连接头电性连接。驱动电路板表面设有第二连接头,第二连接头可与第一连接头结合。通过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的相互嵌合,将驱动电路板直接与发光二极管电路板组装,以驱动发光二极管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管。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使用连接线,从而免除了理线的困扰,同时还增加了背光模块中可供利用的空间,对设计者来说,除设计更加简便外,还可大大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能方便地进行组装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现今,液晶显示器已普遍用于各种信息显示装置中,其主要结构可分成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两大部分,液晶面板大致包括ITO导电玻璃基板、液晶层、配向膜、彩色滤光板、偏光片等组件;背光模块主要包括光源、导光板、棱镜片、扩散板与反射片及各式各样的光学膜,通过背光模块向液晶面板提供光源,以达到信息显示目的。液晶显示器产品整体的表征受到所有内部组件的交互影响,其中背光模块在屏幕亮度、均匀度、对比与视角上起重要作用。在背光模块中,现今所采用的光源包括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CCFL)、外置电极萤光灯管(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Lamp;EEFL)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ed Diode;LED)。其中发光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发光组件,组件具有两个电极端子,在端子间施加电压,通过电子电洞的结合将能量以光的形式激发释出。发光二极管具有体积小、寿命长、驱动电压低、耗电量小和良好的耐震性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另外,在背光模块中,通常设有驱动电路板,其用来控制其中光源的供应电源。由于驱动电路板会产生高温,为了减少驱动电路板对液晶显示器的影响,通常将驱动电路板设置于背光模块的背部,而且驱动电路板与背光模块中的光源需通过各种连接线加以连接。然而,利用连接线进行连接的方式在实践中除接线复杂、不易组装外,往往还存在连接线不易固定、连接线容易纠结的理线问题。更有甚者,由于目前发光二极管供货商所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模块种类众多,使得发光二极管在背光模块的运用设计上较为复杂。设计者运用这些种类繁复的发光二极管模决时,还需考虑其各自的连接线走线方式,因而使设计变得更加复杂。此外,不同的连接线固定方式亦增加了组装的难度。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前述理线问题、同时提高液晶显示器的组装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据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可免除理线困扰,对设计者而言,除设计更加简便外,还可大大提高设计的灵活性。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电路板、发光二极管以及驱动电路板。发光二极管电路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Connector)。发光二极管被嵌入发光二极管电路板中,其与第一连接头电性连接。驱动电路板具有第二连接头,该第二连接头可与第一连接头结合。其中,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互为凹凸配合,即,若一连接头为凸端,另一连接头即为凹端,两者相互嵌合。借助于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的相互嵌合,可使驱动电路板与发光二极管电路板电性连接,以驱动电路板从而驱动发光二极管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管。如此一来,不需使用连接线,因而免除了理线的困扰,还可增加背光模块中可供利用的空间,对设计者来说,除设计更加简便外,还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附图说明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构思,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主要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4为本专利技术中发光二极管被嵌入发光二极管电路板中的不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模块 111 第一表面10 背板 112 第二表面11 发光二极管电路板 113 第一连接头12 发光二极管121 底座13 驱动电路板122 发光端14 框架 131 第二连接头101 通孔 15导热膜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A,该图为本专利技术所披露的背光模块的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主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1包括背板10、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发光二极管12以及驱动电路板13。背板10(back bezel)可以由铝材、塑料或各种材料制成,其周缘具有侧壁,且形成浅槽般容置空间。在一般情况中,背光模块还具有框架(frame)14,其可与背板10组装,并可将如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发光二极管12、或其它光学组件(如扩散板、反射片)容置于其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背板10还具有贯通背板的通孔101。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可为各种具有电路布线的基板(如印刷电路板),其具有第一表面111以及正对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112,并且在第二表面112上还设有第一连接头113。更具体地说,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的第二表面112为分布有导线的布线表面,第一连接头113可为插头,亦可为插座。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为可供插入的插座,被直接焊接于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的第二表面112上。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设于背板10上(即背板10与框架14所组成的容置空间内),且其第二表面112朝向背板10,第一连接头113自背板10的通孔101穿出。发光二极管12被嵌入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中并与第一连接头113电性连接。更进一步地说,发光二极管12可被区分为底座121以及发光端122。底座121的电极接脚可焊接于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的第一表面111或第二表面112上,以接受电力。通过第一连接头131所接收的电信号控制自发光端122出射的光线。若设计成将底座121的电极接脚焊接于第二表面112上则特别适于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连接头113配合使用。因为,当底座121与第一连接头113各自分设于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的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12时,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则需选用多层印刷电路板或双面印刷电路板,再通过导通孔导通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12,此方式较为繁复。换句话说,优选的情况是,将底座121与第一连接头113设于同一布线表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21被焊接在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的第二表面112上,而第一连接头113亦设于第二表面112上。再者,由于底座121中的线路往往为发光二极管12的主要热源,当将底座121焊接于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的第二表面112上而使其发光端122暴露于第一表面外时,底座121与发光端122分别位于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的两侧,使底座121所散发的热量不致影响背光模块整体的出光效率。在较佳的情况下,还可在背板10与发光二极管12之间设置导热膜15,以将底座121所散出的热量导入背板10中而发散。由于上述原因,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中,特别适合将发光二极管12的底座121焊接于第二表面112上。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将发光二极管12嵌入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中,请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4。虽然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皆以一个发光二极管为例进行说明,但在实际中,在背光模块中可装设多个发光二极管,并非仅限于一个发光二极管。如图2所示,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可具有孔洞,可将发光二极管12嵌入该孔洞内。而如图3所示,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可具有沟槽,可将发光二极管12设置于该沟槽内。又如图4所示,发光二极管电路板11可包括两个子电路板,可将发光二极管12设置于所述两个子电路板之间,即,由两个子电路板夹持。请再次参阅图1A及图1B。其中,驱动电路板13为设有电源驱动芯片的电路板,其可用以控制向发光二极管12供电的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具有通孔的背板;发光二极管电路板,其被设置于所述背板上,且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在该第二表面上设有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自所述背板的通孔中穿出;发光二极管,其被焊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路板的 所述第二表面上,且其发光端露出于所述第一表面外侧;及驱动电路板,其设有第二连接头,该第二连接头与所述第一连接头嵌合,以将信号传输至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信宏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