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8000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亮度的液晶显示器,依序包含背光模块、高分子膜层以及液晶显示面板。其中,高分子膜层具有多个高折射率区与多个低折射率区,且高折射率区与低折射率区系交错设置。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可透光区,且可透光区系位于高分子膜层中的高折射率区的上方。其中,当光线穿过高分子膜层中的高折射率区且到达高折射率与低折射率区的界面上时,高折射率与低折射率区的界面上会形成反射现象,而将光线反射至可透光区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高亮度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光电相关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加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进而推动了液晶显示器市场的蓬勃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er;LCD)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低电压驱动、低消耗功率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便携式电视、移动电话、笔记型电脑以及桌上型显示器等消费性电子或电脑产品,并逐渐取代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成为显示器的主流。有鉴于液晶本身并不会发光,因此需要使用背光模块来供应光源,才能达到显示效果。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为背光(Back-light)型液晶显示器,主要包括前端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后端的背光模块。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是设计上重要的考虑项目之一,传统上,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的方法不外乎是增加开口率或是在背光模块中使用增亮膜。然而,若利用增加开口率的方式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时,不仅会提高制作工艺的难度,同时也会有增加成本负担的问题。但是,若在背光模块中使用多张光学膜片来提高亮度时,又会衍生出其他的问题。例如,当光线在传递的过程中,光线不仅会被这些光学膜片部分吸收而降低了光线的使用率之外,更会因使用多张光学膜片而造成材料与组装成本的负担。再者,这些光学膜片更可能会在进行信赖性测试时,造成光学膜片之间的括擦毁损,进而增加成本的负担。此外,倘若这些光学膜片配置不当时,则容易产生干涉条纹,发生叠纹效应(moire effect),而造成视觉上的缺陷。有鉴于此,美国专利第6,421,105号提出一种改善上述缺点的方法,其系于液晶显示面板中之上玻璃基板的表面上制作微透镜(micro lens)阵列,利用微透镜的曲面结构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然而,此方法的最大难处在于,由于微透镜的尺寸大小系微米级以下的尺寸,且其表面结构为曲面结构,所以在制作上不容易控制。再者,因受限于微透镜的尺寸大小与结构,所以无法再通过增加微透镜的曲面结构的曲度来更加增强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因此,如何在降低成本负担的情况下,且能同时不增加制作工艺控制的难度,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为目前研发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足以产生下述目的其中至少其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可用以减少因遮光区而产生的光损耗,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可有效地降低暗态漏光的现象,以增加液晶显示器的对比。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可以减少增亮膜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成本负担。根据本专利技术之上述目的的中至少其一,提出一种液晶显示器。上述的液晶显示器包含具有光出射面的背光模块、高分子膜层以及液晶显示面板。其中,高分子膜层系设置于背光模块的光出射面之一侧。高分子膜层具有多个高折射率区与多个低折射率区,且高折射率区与低折射率区可以交错设置。液晶显示面板系设置于高分子膜层之上,且具有多个可透光区与多个遮光区,高折射率区系搭配可透光区而设置,可透光区系位于高分子膜层中的高折射率区的上方。其中,当光线穿过高分子膜层中的高折射率区且到达高折射率与低折射率区的介面上时,高折射率与低折射率区的介面上会形成反射现象,而将光线反射至该液晶显示面板中的可透光区,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因此,高分子膜层是一具有聚光效果的聚光膜层。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上述的高分子膜层的高折射率区的折射率介于1.45至1.80之间。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上述的高分子膜层的低折射率区的折射率介于1.25至1.60之间。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高分子膜层的厚度介于5μm至300μm之间,更佳介于100μm至200μm之间。因此,本专利技术是用光线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介面上需满足折射定律(Snell’sLaw),让入射光通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介面上时,产生反射现象而将光线反射至液晶显示面板的可透光区中,以减少因经过遮光区的光线损耗,进而增加光线的使用率,且同时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再者,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暗态漏光的现象,以增加液晶显示器的对比。且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增亮膜的使用数量,更可以降低成本负担。除此之外,更可选择性地搭配遮光区而设置低折射率区,让穿过低折射率区的光线,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介面上产生折射的效果,使得光线能更有效地集中于可透光区,以进一步地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其中,遮光区系位于高分子膜层中的低折射率区的上方。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与图1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与图5为图1中第一透明基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A至图6E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之一较佳实施例的于透明基板上制作高折射率区的制作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7A至图7D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于透明基板上制作高折射率区的制作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8A至图8D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于透明基板上制作高分子膜层的制作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液晶显示器100依序包含背光模块102、第一偏光板104、第一透明基板106、液晶层110、第二基板114以及第二偏光板116。背光模块102包含一光出射面101。第一偏光板104设置于背光模块102的光出射面101的一侧。第一透明基板106的一表面内且邻近第一偏光板104之一面具有多个高折射率区108。第二基板114是一彩色滤光基板,且第一透明基板106与第二基板114之间夹置液晶层110。上述的第二基板114更包含可透光区112a与遮光区112b,高折射率区108搭配可透光区112a而设置,且可透光区112a位于高折射率区108的上方。上述的可透光区112a所发射出的至少三种不同色光包含红绿蓝三色光。可透光区112a占据第二基板114的表面积较佳系等于高折射率区108占据第一透明基板106的表面积。其中,高折射率区108的较佳为一高分子材料。且高折射率区108的折射率系大于第一透明基板106的折射率,高折射率区108的折射率较佳约介于1.45~1.80之间,第一透明基板106的折射率较佳约介于1.25~1.60之间。上述的高折射率区108的厚度较佳介于5μm~300μm之间,更佳介于100μm~200μm之间,但并不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或者,如图1A所示,更可以选择性地搭配遮光区112b设置低折射率区109,但并不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遮光区112b系位于低折射率区109的上方。请参照图2,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液晶显示器200依序包含背光模块202、高分子膜层208、第一偏光板204、第一透明基板206、液晶层210、第二基板214以及第二偏光板216。背光模块202系包含一光出射面201。第二基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亮度的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含:一背光模块,具有一光出射面;一第一透明基板,设置于该背光模块的该光出射面的一侧,该第一透明基板的一表面内且邻近该光出射面的一面具有多个高折射率区,其中所述高折射率区的折射率大于该第一 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一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第一透明基板之上,且该第二基板具有多个可透光区,其中所述可透光区系对应于所述高折射率区;以及一液晶层,设置于该第一透明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佩勋蓝英哲王自豪李思汉刘耕儒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