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1116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灯具具备:具有反射面(11)的反射体(10);以及朝向反射面(11)照射光的光源(20),光源(20)具备:照射近光束配光用的光的第一发光部(23B);以及照射远光束配光用的光的第二发光部(23C),第一发光部(23B)位于反射面(11)的焦点(O),第二发光部(23C)位于比第一发光部(23B)靠前方侧,并且配置成,当将通过焦点(O)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线设为第一基准线(L1)时,比第一基准线(L1)更向由来自第一发光部(23B)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近光束配光图案的热区(HZ)侧偏移,反射面(11)形成为由来自第一发光部(23B)的光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的面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灯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灯具。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如下车辆用灯具,其具备由用于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的反射体对来自近光束用的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而不经由投影透镜地向前方侧照射的单元;以及由用于形成远光束配光图案(远光束用附加配光图案)的反射体对来自远光束用的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而不经由投影透镜地向前方侧照射的单元(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89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在通过反射体的抛物反射面的设计来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以及远光束配光图案的车辆用灯具中,由于使用与各自的配光一致的反射体,因此需要较大的空间,存在难以进行车辆用灯具的小型化、轻型化之类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事情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在利用反射体的抛物反射面进行配光控制的车辆用灯具中,能够实现小型化、轻型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通过以下的结构来把握。(1)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灯具具备:反射体,其具有朝向前方侧反射光的反射面;以及光源,其配置在上述反射体的上侧或下侧,且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光,上述光源具备:第一发光部,其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近光束配光用的光;以及第二发光部,其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远光束配光用的光,上述第一发光部位于上述反射面的焦点,上述第二发光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发光部靠前方侧,并且配置成,当将通过上述焦点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线设为第一基准线时,比上述第一基准线更向由来自上述第一发光部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近光束配光图案的热区侧偏移,上述反射面形成为由来自上述第一发光部的光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的面形状。(2)在上述(1)的结构中,上述第二发光部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隙排列的多个第二小发光部,上述第二小发光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上述第一发光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3)在上述(2)的结构中,当将上述屏幕上的上述近光束配光图案的倾斜截止线相对于水平基准线的角度设为角度θ、将上述第一基准线与离上述第一基准线最近的上述第二小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设为距离D1、将离上述第一基准线最远的上述第二小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与离上述第一基准线最近的上述第二小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设为距离D2时,角度θ为15度以上且50度以下,而且距离D1<距离D2。(4)在上述(1)至(3)任一项的结构中,当将通过上述焦点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线设为第二基准线时,上述第二发光部纳入于从上述第二基准线向前方侧3.0mm以内的范围。(5)在上述(1)至(4)任一项的结构中,上述光源具备:发光模块,其设有上述第一发光部及上述第二发光部,且具有朝向上述反射面侧的第一面;以及基板,其通过带接合而与上述发光模块电连接,且设有供电连接器,上述发光模块具备:多个第一接合焊盘,其设于上述第一面,配置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上述第一发光部靠上述第二发光部侧,而且比上述第二发光部靠后方侧的位置;以及一个以上的第二接合焊盘,其设于上述第一面,配置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上述第二发光部靠上述第一发光部侧,而且比上述第一发光部靠前方侧的位置,上述带接合从上述第一接合焊盘分别朝向后方侧配置有第一带,并且从上述第二接合焊盘朝向成为与上述第二发光部相反侧的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第二带。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利用反射体的抛物反射面进行配光控制的车辆用灯具中,能够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轻型化的车辆用灯具。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灯具的车辆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反射体的反射面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5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在屏幕上的近光束配光图案的图。图5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仅示出发光模块的周边的图。图6适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变形例的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在屏幕上的远光束配光图案的图。图8A是表示由来自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小发光部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配光图案的图。图8B是表示由来自第二小发光部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配光图案的图。图9A是表示由来自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带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配光图案的图。图9B是表示由来自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带中的第一发光部侧的第一带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配光图案的图。图9C是表示由来自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另一方的第一带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配光图案的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近光束配光图案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肩角度与第一发光部以及各个第二小发光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添加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以下成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贯穿实施方式的整个说明地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编号或符号。在实施方式以及图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前”、“后”、“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此外,不言而喻,“上”、“下”是铅垂方向的“上”、“下”,“左”、“右”是水平方向的“左”、“右”。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车辆102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光源2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反射体10的反射面11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光源2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是分别设于车辆102的前方的左右的车辆用的前照灯(101L、101R),以下简单地记载为车辆用灯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具备向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壳体(未图示)和以覆盖开口的方式安装于壳体的外部透镜(未图示),在由壳体和外部透镜形成的灯室内配置有灯具单元1(参照图2)等。如图2所示,灯具单元1主要具备:反射体10,其具有朝向前方侧反射光的反射面11;以及光源20,其配置在反射体10的上侧,且朝向反射面11照射光,并且灯具单元1在左右的车辆用灯具中通用。但是,灯具单元1也可以是上下反转的构造(使图2的上下反转的构造),该情况下,光源20配置在反射体10的下侧。如图2所示,反射面11整体具有抛物面状,并由进行如下配光控制的自由曲面形成,即,将来自随后说明的照射近光束配光用的光的第一发光部23B(参照图5)的光直接投影到屏幕上作为近光束配光图案,而不使其通过投影透镜。如图3所示,光源20主要具备:安装于反射体10(参照图2)的上表面12(参照图2)且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散热部件21;配置在散热部件21上的基板22(印刷电路板);配置在散热部件21上的发光模块23;以及将基板22与发光模块23之间电连接的用于带接合的多个带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具备:/n反射体,其具有朝向前方侧反射光的反射面;以及/n光源,其配置在上述反射体的上侧或下侧,且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光,/n上述光源具备:/n第一发光部,其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近光束配光用的光;以及/n第二发光部,其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远光束配光用的光,/n上述第一发光部位于上述反射面的焦点,/n上述第二发光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发光部靠前方侧,并且配置成,当将通过上述焦点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线设为第一基准线时,比上述第一基准线更向由来自上述第一发光部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近光束配光图案的热区侧偏移,/n上述反射面形成为由来自上述第一发光部的光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的面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反射体,其具有朝向前方侧反射光的反射面;以及
光源,其配置在上述反射体的上侧或下侧,且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光,
上述光源具备:
第一发光部,其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近光束配光用的光;以及
第二发光部,其朝向上述反射面照射远光束配光用的光,
上述第一发光部位于上述反射面的焦点,
上述第二发光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发光部靠前方侧,并且配置成,当将通过上述焦点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线设为第一基准线时,比上述第一基准线更向由来自上述第一发光部的光形成的屏幕上的近光束配光图案的热区侧偏移,
上述反射面形成为由来自上述第一发光部的光形成近光束配光图案的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发光部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隙排列的多个第二小发光部,
上述第二小发光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上述第一发光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当将上述屏幕上的上述近光束配光图案的倾斜截止线相对于水平基准线的角度设为角度θ、将上述第一基准线与离上述第一基准线最近的上述第二小发光部的发光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设为距离D1、将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政辉
申请(专利权)人: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