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696469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再生纤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菌抗病毒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抗菌抗病毒再生纤维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中的囊芯独立的包括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组分包括β‑环糊精,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包括内层囊壁和外层囊壁,内层囊壁的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外层囊壁的组分包括多孔淀粉;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结纤维接枝交联、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胶纤维接枝交联。所述抗菌抗病毒再生纤维素纤维能够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同时还能提高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持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纤维
,具体涉及一种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由于纤维素纤维制品具有吸湿、透气性好和穿着舒适的特点,是纺织纤维重要的品种之一,备受消费者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保健。因此,具有抗菌、抗病毒、护肤保健功能的纤维素纤维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相应的,各种各样的具有抗菌、抗病毒、护肤保健功能的纤维素纤维应运而生。中国专利CN200310101843.2公开了一种抗病毒纤维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该专利将原料纤维直接用接枝液进行接枝,制成接枝纤维基体,再引入阴或阳离子功能基,及其相适应的阳、阴离子基团,形成具有特种结构的具有不同的化学吸附能力及吸附病毒、细菌能力的纤维。然而该专利技术中抗菌物质与纤维基体之间并不存在作用力,导致抗菌抗病毒功能持久性差。中国专利CN200810039128.3公开了一种抗病毒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该专利技术是将抗病毒药物的碱性溶液与粘胶原液共混后纺丝,其中抗病毒药物主要为抗疱疹类药物阿昔洛韦,由于粘胶纤维生产工艺复杂,所用化学物质较多,成型条件苛刻,直接向粘胶原液中添加抗病毒药物会破坏抗病毒药物的结构,影响抗病毒药物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纤维的抗病毒功能。中国专利CN201310140966.0还公开了一种具有植物源抗菌功能和薄荷芳香气味的粘胶纤维。该专利采用板蓝根提取物作为抗菌物质,但是并没有对板蓝根提取物进行保护改性而是直接将板蓝根提取物添加到了粘胶原液中,使得板蓝根在纺丝过程中容易受到破坏而流失,影响纤维抗菌抗病毒功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中国专利CN201410124416.4公开了一种抗病毒、抗菌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该专利技术主要是通过后整理交联接枝的方式赋予纤维抗病毒、抗菌功能。但是后期接枝交联使纤维表面粗糙,会使纤维的手感变差,影响纤维的后续使用性能。专利CN201710183270.4公开了一种草珊瑚高效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中所述纤维包括9.5~9.7%的壳聚糖-功能性成分复合粒子和2~3.5%的硅酸复合胶体,其制备步骤包括制备壳聚糖-功能性成分复合粒子、制备硅酸复合胶体、共混、纺丝成型。该专利技术所制备的壳聚糖-功能性成分复合粒子的稳定性较差,硅酸复合胶体加入酸浴后透明度降低,影响过滤性能,造成过滤困难,最终会影响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此外,中国专利CN201710544940.0(一种金银花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CN201811038386.X(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野生金银花粘胶纤维制备方法)和CN201910035624.X(一种具有清凉抑菌功能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均添加金银花功能性组分制备纤维素纤维。但这些专利都是直接将金银花提取液或提取物加入到粘胶原液中后进行纺丝,未对金银花提取液或提取液其进行有效保护,在粘胶纤维成型的苛刻条件下,金银花提取液或提取物功能性组分容易流失,降低纤维功能。如何在保证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基础上制备得到具有持久性抗菌抗病毒功能的纤维素纤维,是有待探究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可以在保证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持久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中的囊芯独立的包括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包括内层囊壁和外层囊壁,所述内层囊壁的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外层囊壁的组分包括多孔淀粉;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胶纤维接枝交联,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胶纤维接枝交联。优选的,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与粘胶纤维的质量比为9.3~18.5:100,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芯和内层囊壁的质量比为1~3:1,所述内层囊壁和外层囊壁的质量比为0.8~1.2:1;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与粘胶纤维的质量比为2.6~4.2:100,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芯和囊壁的质量比为1~3:1。优选的,所述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包括金银花提取物和第二提取物;所述第二提取物包括黄连提取物、黄芪提取物和板蓝根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乳化剂、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维生素和水混合,得到乳化液;将所述乳化液与β-环糊精第一混合进行一级包覆,得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将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与多孔淀粉第二混合进行二级包覆,得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将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粘胶纤维纺丝原液和成孔剂进行第三混合,得到共混纺丝液;将所述共混纺丝液进行纺丝,对得到的成型丝束进行后处理,得到所述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所述后处理包括依次进行的助剂吸附和辐照;所述助剂吸附用的助剂包括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优选的,所述乳化液中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15~40%;所述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的质量比为1~5:1。优选的,所述成孔剂包括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所述成孔剂和所述粘胶纤维纺丝原液中甲种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5~5.5:100。优选的,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或聚苯乙烯-马来酸酐钠盐;所述乳化剂的质量与所述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的总质量的比为1.2~3.5:100。优选的,所述β-环糊精的质量与所述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的总质量的比为1:1~3;所述多孔淀粉与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中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0.8~1.2:1。优选的,所述一级包覆的温度为40~60℃,时间为30~80min;所述二级包覆的温度为30~60℃,时间为40~80min。优选的,所述辐照的时间为1~3min,所述辐照的辐照强度为50~150kGy。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中的囊芯独立的包括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包括内层囊壁和外层囊壁,所述内层囊壁的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外层囊壁的组分包括多孔淀粉;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胶粘纤维接枝交联,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胶纤维接枝交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以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为抗菌抗病毒有效成分,安全、可靠在保证纤维素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n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中的囊芯独立的包括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n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包括内层囊壁和外层囊壁,所述内层囊壁的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外层囊壁的组分包括多孔淀粉;/n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胶纤维接枝交联,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胶纤维接枝交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
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和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中的囊芯独立的包括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和维生素;
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包括内层囊壁和外层囊壁,所述内层囊壁的组分包括β-环糊精,所述外层囊壁的组分包括多孔淀粉;
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胶纤维接枝交联,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壁与粘胶纤维接枝交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与粘胶纤维的质量比为9.3~18.5:100,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芯和内层囊壁的质量比为1~3:1,所述内层囊壁和外层囊壁的质量比为0.8~1.2:1;
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与粘胶纤维的质量比为2.6~4.2:100,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的囊芯和囊壁的质量比为1~3: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包括金银花提取物和第二提取物;
所述第二提取物包括黄连提取物、黄芪提取物和板蓝根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乳化剂、植物性抗菌抗病毒提取物、维生素和水混合,得到乳化液;
将所述乳化液与β-环糊精第一混合进行一级包覆,得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
将所述单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与多孔淀粉第二混合进行二级包覆,得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
将所述双层囊壁复合微胶囊分散液、粘胶纤维纺丝原液和成孔剂进行第三混合,得到共混纺丝液;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健马勇李昌垒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尼希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