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起落架及其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3922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无人机起落架及其无人机,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底架;所述第一支腿包括第一上支撑部、第一下支撑部;第一上支撑部和第一下支撑部形成第一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一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一上连接面;第一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一下连接面。所述第二支腿包括第二上支撑部、第二下支撑部;第二上支撑部和第二下支撑部形成第二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二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二上连接面;第二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二下连接面。第一钝角开口与第二钝角开口相对;底架的一端与第一下连接面连接;底架的另一端与第二下连接面连接。本起落架运输方便、质量轻,在飞机降落过程中起到逐级降低飞机降落的惯性,柔性着落更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机起落架及其无人机
本技术涉及无人机配件,具体涉及无人机起落架及其无人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无人机的起落架大多采用一体是刚性支架,一体的刚性支架具有以下缺点:(1)在运输的过程中整体体积较大,运输不便;(2)刚性支架使无人机在不平整场地降落时,容易发生翻倒,严重时造成无人机的损坏;而且由于刚性支架缺乏缓冲,即使是正常着落也可能导致无人机上的精密设备出现损坏;尤其对于植保无人机来说,降落场地不平整的情况尤其多;(3)有些刚性支架直接采用不锈钢的金属架,金属支架重量沉,增加无人机起飞难度,降低无人机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机起落架,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是多个。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无人机起落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底架;所述第一支腿包括第一上支撑部、第一下支撑部;第一上支撑部和第一下支撑部形成第一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一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一上连接面;第一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一下连接面。所述第二支腿包括第二上支撑部、第二下支撑部;第二上支撑部和第二下支撑部形成第二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二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二上连接面;第二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二下连接面。第一钝角开口与第二钝角开口相对;底架的一端与第一下连接面连接;底架的另一端与第二下连接面连接。在本技术中将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均设置为钝角形,其中第一支腿作为前支腿,第一下支撑部与水平面具有70°左右的夹角,第一上支撑部和第一下支撑部之间的最佳角度为120°左右;第二支腿作为后支腿,第二下支撑部与竖直面具有120°左右的夹角,第二上支撑部和第二下支撑部之间的最佳角度为110°左右;两支腿的钝角开口相对,在飞机降落过程中钝角的第一、第二支腿发生弹性形变缓冲飞机惯性;另外,因为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角度不同,在缓冲过程中发生的形变也是不同的,因此并非一次将惯性降低到最低,而是分级缓冲,起到逐渐降低飞机降落的惯性的柔性着落。在本技术中,为了降低重量将支腿(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制作为半包围的壳体,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质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材质为塑料,具体为碳纤维增强型尼龙复合塑料,底架的材质为碳纤维。根据起落架的要求不同,对起落架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材质,支撑腿主要用于降低冲击,因此采用弹性的塑料,并且塑料质轻也好加工制造;对于底架需要强度高并且质轻的,因此采用碳纤维。整体大大降低了起落架的重量,间接提高了无人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的:第一钝角大于第二钝角;第一钝角的顶点与第二上支撑部相对;第二钝角的顶点与第一下支撑部相对。第一钝角和第二钝角使得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形变不同,实现分级缓冲,逐级减轻降落的冲击。进一步的:壳体内部从上向下设置多道平行横筋,横筋内切于壳体;横筋之间设置多条平行的竖筋;横筋和竖筋将壳体内部分成多格结构。增加强度,提高受力强度,提高使用寿命。进一步的:第一支腿内的横筋为五边形,沿第一支腿从上向下逐渐缩小。进一步的:第二上支撑部内的横筋为五边形,第二下支撑部内的横筋为三边形。这里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内部主要是五边形的横筋作为支撑,这样在第一支腿或是第二支腿的直径变化时比较容易调整从五边形变成三边形过渡自然,不会出现应力集中破坏整体强度。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腿或第二支腿的第一入口;用于连接底架的第二入口;以及通孔;第一入口开设在连接件上表面;在连接件的侧面开设第二入口;通孔为从连接件下表面向上的沉头通孔。连接件起到保护连接部位的强度,避免连接处过于单薄而被撞击损坏。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无人机起落架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和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安装在机体下方。采用上述起落架的无人机,质量轻、载重大,运输方便。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1)本技术中将起落架分为三个单独部分,在运输过程中可以拆分为三个部件,相比于一体结构,可以更合理的利用运输空间;(2)本技术中除了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分别为、底架为弹性材质之外,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形状可以既可以实现弹性降落,同时又保持一定的强度,使用更安全;(3)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是塑料材质,底架为碳纤维;在整体上降低了起落架的重量,间接的提高了无人机的承载能力,尤其适用于植保无人机使用。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5是第一支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第一支腿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第二支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中第二上支撑部的截面示意图;图9是图5中第二下支撑部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安装在飞机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图10所示,无人机起落架,包括第一支腿1、第二支腿2、底架3;所述第一支腿包括第一上支撑部11、第一下支撑部12;第一上支撑部和第一下支撑部形成第一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一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一上连接面111;第一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一下连接面121.所述第二支腿2包括第二上支撑部21、第二下支撑部22;第二上支撑部和第二下支撑部形成第二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二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二上连接面211;第二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二下连接面221。壳体内部从上向下设置多道平行横筋5,横筋内切于壳体;横筋之间设置多条平行的竖筋6;横筋和竖筋将壳体内部分成多格结构。如图5—图6所示;第一支腿内的横筋为五边形,沿第一支腿从上向下逐渐缩小。如图8所示,第二上支撑部内的横筋为五边形,如图9所示,第二下支撑部内的横筋为三边形。第一钝角开口与第二钝角开口相对,其中第一钝角大于第二钝角;第一钝角的顶点与第二上支撑部相对;第二钝角的顶点与第一下支撑部相对。如图10所示,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4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支腿或第二支腿的第一入口41;用于连接底架的第二入口42;以及通孔43;第一入口41开设在连接件4上表面;在连接件4的侧面开设第二入口42;通孔43为从连接件4下表面向上的沉头通孔。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材质为塑料,底架的材质为碳纤维。在本技术中,第一支腿和第二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人机起落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底架;/n所述第一支腿包括第一上支撑部、第一下支撑部;第一上支撑部和第一下支撑部形成第一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一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一上连接面;第一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一下连接面;/n所述第二支腿包括第二上支撑部、第二下支撑部;第二上支撑部和第二下支撑部形成第二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二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二上连接面;第二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二下连接面;/n第一钝角开口与第二钝角开口相对;底架的一端与第一下连接面连接;底架的另一端与第二下连接面连接;/n壳体内部从上向下设置多道平行横筋,横筋内切于壳体;横筋之间设置多条平行的竖筋;横筋和竖筋将壳体内部分成多格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无人机起落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底架;
所述第一支腿包括第一上支撑部、第一下支撑部;第一上支撑部和第一下支撑部形成第一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一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一上连接面;第一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一下连接面;
所述第二支腿包括第二上支撑部、第二下支撑部;第二上支撑部和第二下支撑部形成第二钝角半包围壳体,第二上支撑部上端设置第二上连接面;第二下支撑部下端设置第二下连接面;
第一钝角开口与第二钝角开口相对;底架的一端与第一下连接面连接;底架的另一端与第二下连接面连接;
壳体内部从上向下设置多道平行横筋,横筋内切于壳体;横筋之间设置多条平行的竖筋;横筋和竖筋将壳体内部分成多格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起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的材质为塑料,底架的材质为碳纤维。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畑刘琛陈玮宇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启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