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0279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包括移动底盘和用于控制所述移动底盘自行移动的控制器,所述移动底盘内设有用于驱动其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的上方,并通过所述可折叠支架与所述移动底盘的顶面连接;所述控制器的外壳上设有第一插头,所述移动底盘上设有第二插头;所述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通过电缆连接,用于向所述控制器供电以及实现移动底盘和控制器之间的信号传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控制器通过可折叠支架设置在移动底盘的外部,能够减少驱动装置中的电机电磁信号对GPS和控制信号的干扰,提高导航的灵敏度和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该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可通过配装不同的工具附件,实现多种室外作业。例如前面加装除草刀具,使之使用在农田或者种植园的场景下完成自动除草作业等。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面移动机器人广泛地应用在军事、民用、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地面移动机器人按其工作环境可分为室外和室内两类,相较于室内移动机器人,室外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应用前景也更加广阔,相对应的,由于室外环境及场地更为复杂,因此对室外移动机器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适应能力、底盘重量以及GPS定位信号干扰等问题。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1421519A公开了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室外用移动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四只移动轮、四只减速电机、前悬架机构和后悬架机构;前悬架机构和后悬架机构为相同的悬架机构;每只减速电机驱动一只移动轮;悬架机构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减震调节悬架机构、中间支架和连接架;所述减震调节悬架机构包括减震器、摆杆机构和调节杆机构;一对减震调节悬架机构形成两个独立悬架机构。移动运行时,一对减震器用于根据不同的路面颠簸程度调节流体阻尼,以适应不同的路面环境;每个移动轮对应的独立悬架机构实现缓冲来自路面对移动轮的冲击,提高了室外用机身的抗震性。该方案底盘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减轻重量。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8340981A公开了一种全地形多用途移动机器人,包括底盘模块、组合式车身减震系统模块、车身、传感与控制系统模块;控制系统模块设置在车身内,包括超声波传感器、RFID站点读卡器、磁导航传感器、电池、显示屏、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GPS天线、上位机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底盘控制器。该方案与现有的设计一样,控制系统位于机身内,电机的电磁干扰会影响GPS信号接受效果。由此可鉴,现有的室外移动机器人存在以下缺陷:控制系统设置在机身内,导致底盘重量较大,电机的电磁干扰影响控制系统信号接受和发送的准确性。有鉴于此,急需对现的室外移动机器人进行改进,以提高控制系统的信号接受和发送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使用寿命、减轻底盘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室外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置在机身内,导致底盘重量较大,电机的电磁干扰影响控制系统信号接受和发送的准确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包括移动底盘和用于控制所述移动底盘自行移动的控制器,所述移动底盘内设有用于驱动其移动的驱动装置,还包括:可折叠支架,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的上方,并通过所述可折叠支架与所述移动底盘的顶面连接;电源装置,通过滑动平台可抽拉地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内,用于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所述控制器的外壳上设有第一插头,所述移动底盘上设有第二插头;所述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通过电缆连接,用于向所述控制器供电以及实现移动底盘和控制器之间的信号传输。上述方案中,所述可折叠支架包括:左底座和右底座,平行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的顶面上,所述左底座和右底座均设有一个开口向下的U形部,所述U形部的两个侧边的底端分别向外侧水平延伸形成两个折边部;活动支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板,所述立板的中部设有镂空部,顶部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用于安装所述控制器的支撑板,所述立板的左、右侧边的后表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U形部适配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由两块间隔设置在竖板组合而成,所述竖板上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滑槽;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U形部的中部,上端通过销轴连接,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上述方案中,所述立板下端的前侧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水平板。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结构相同的左驱动装置和右驱动装置,所述左驱动装置和右驱动装置均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驱动轴与前驱动轮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前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轴上固定设有前同步带轮,后驱动轮的轮轴上固定设有后同步带轮,所述前同步带轮与所述后同步带轮上环套有同步带,通过同步带使得所述前驱动轮与后驱动轮同步转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同步带轮与后同步带轮之间设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抵靠在所述同步带的内表面上,用于使所述同步带涨紧,所述支撑轮的轮轴通过调整装置可上下移动设置在支撑轮支架上。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控制系统,还包括:GPS收发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面上,用于收发GPS信号;中控天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端面,用于与所述控制系统通信,收发控制信号;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用于对所述控制系统进行降温。上述方案中,所述机身的前端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防撞装置和声光报警装置。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底盘的后端设有可开启的后盖组件,所述后盖组件包括后盖板,所述后盖板的中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可转动开关的后门,所述后盖板的上部一角处设有向前水平延伸的角板,所述角板的顶面上设有急停开关。上述方案中,所述后门的一侧设有拉手开关,包括可上下转动的拉手和转轴,所述拉手转动设置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的内端设有锁舌,所述锁舌与所述后盖板的边框卡合。上述方案中,所述后盖板的边框上还设有微动开关,所述拉手开关将所述后门锁死,所述锁舌的外端压住与所述微动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控制器通过可折叠支架设置在移动底盘的上方,控制器的外壳上设有第一插头,移动底盘上设有第二插头;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通过电缆连接,用于向控制器供电以及实现移动底盘和控制器之间的信号传输,能够减少驱动装置中的电机电磁信号对GPS和控制信号的干扰,提高导航的灵敏度和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机身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拆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机身内部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移动底盘的框架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电源装置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中内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后盖组件的前视图;图9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后盖组件的后视图;图10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可折叠支架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可折叠支架的拆分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器的结构图;图13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器的前视图;图14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中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的可折叠支架折叠后的立体图。其中,图1至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包括移动底盘和用于控制所述移动底盘自行移动的控制器,所述移动底盘内设有用于驱动其移动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可折叠支架,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的上方,并通过所述可折叠支架与所述移动底盘的顶面连接;/n电源装置,通过滑动平台可抽拉地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内,用于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n所述控制器的外壳上设有第一插头,所述移动底盘上设有第二插头;所述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通过电缆连接,用于向所述控制器供电以及实现移动底盘和控制器之间的信号传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包括移动底盘和用于控制所述移动底盘自行移动的控制器,所述移动底盘内设有用于驱动其移动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可折叠支架,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的上方,并通过所述可折叠支架与所述移动底盘的顶面连接;
电源装置,通过滑动平台可抽拉地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内,用于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
所述控制器的外壳上设有第一插头,所述移动底盘上设有第二插头;所述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通过电缆连接,用于向所述控制器供电以及实现移动底盘和控制器之间的信号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架包括:
左底座和右底座,平行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的顶面上,所述左底座和右底座均设有一个开口向下的U形部,所述U形部的两个侧边的底端分别向外侧水平延伸形成两个折边部;
活动支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板,所述立板的中部设有镂空部,顶部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用于安装所述控制器的支撑板,所述立板的左、右侧边的后表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U形部适配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由两块间隔设置在竖板组合而成,所述竖板上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滑槽;
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下端分别铰接在所述U形部的中部,上端通过销轴连接,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下端的前侧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水平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室外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结构相同的左驱动装置和右驱动装置,所述左驱动装置和右驱动装置均包括:
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驱动轴与前驱动轮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前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轴上固定设有前同步带轮,后驱动轮的轮轴上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瀚懿葛斌林进峰黄磊陈松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翰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