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线退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4103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线退火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的外侧上方焊接有第一走线轮,所述主体框架的左侧内壁焊接有第二走线轮。该铜线退火装置,与现有的普通铜线退火装置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的设置升降工作箱,在对铜线进行退火时气缸通过气缸带动升降块运动,升降块通过孔板内的第一运动块带动第一旋转杆旋转,第一旋转杆通过第一运动副带动第二旋转杆旋转,且第一旋转杆旋转的角度为60°,第一连杆通过第二升降杆带动第二旋转杆旋转60°,且支撑柱的长度与第二升降柱的长度相等且平行,第二升降柱的长度与第一升降杆的长度相等且平行,通过第一升降杆平稳带动升降板顶端的退火箱运动,实现了对铜线退火时间的掌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线退火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退火
,具体为一种铜线退火装置。
技术介绍
生活中,实用铜线做导线,导电性很好,大量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刷等,在对铜线进行加工的时候需要将铜线进行退火后拉丝操作。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降低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准确的说,退火是一种对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铜线经过退火后会有更好的延展性和韧性更有利于拉丝操作。在目前的铜线退火转装置使用时出现不能调节退火时间和对退火后的铜线进行预拉丝操作的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针对上述情况,在现有的铜线退火装置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线退火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一般的不能调节退火时间和对退火后的铜线进行预拉丝操作的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铜线退火装置,包括主体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的的外侧上方焊接有第一走线轮(2),且第一走线轮(2)的下方接近主体框架(1)的外壁的一侧设置有从动轮(3),所述主体框架(1)的左侧内壁焊接有第二走线轮(4),且第二走线轮(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涡流加热器(5),所述第一涡流加热器(5)的下方设置有退火箱(6),且退火箱(6)的内部中间设置有第三走线轮(7),所述第三走线轮(7)的右侧设置有第四走线轮(8),所述退火箱(6)的底部焊接有升降板(9),且升降板(9)的下方设置有升降工作箱(10),所述退火箱(6)的上方中间设置有预拉丝工作箱(11),且预拉丝工作箱(11)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线退火装置,包括主体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的的外侧上方焊接有第一走线轮(2),且第一走线轮(2)的下方接近主体框架(1)的外壁的一侧设置有从动轮(3),所述主体框架(1)的左侧内壁焊接有第二走线轮(4),且第二走线轮(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涡流加热器(5),所述第一涡流加热器(5)的下方设置有退火箱(6),且退火箱(6)的内部中间设置有第三走线轮(7),所述第三走线轮(7)的右侧设置有第四走线轮(8),所述退火箱(6)的底部焊接有升降板(9),且升降板(9)的下方设置有升降工作箱(10),所述退火箱(6)的上方中间设置有预拉丝工作箱(11),且预拉丝工作箱(11)的正上方设置有第五走线轮(12),所述第五走线轮(12)的右端接近预拉丝工作箱(11)的右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涡流加热器(13),且第二涡流加热器(13)右侧设置有第六走线轮(14),所述第六走线轮(14)的右侧设置有拉丝模块(15),所述主体框架(1)的外壁右侧中间焊接有第七走线轮(16),且第七走线轮(16)的下方靠近主体框架(1)外壁的一侧安装有主动轮(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工作箱(10)的内壁焊接有气缸(1001),且气缸(1001)的输出端安装有气杆(1002),所述气杆(1002)的底部焊接有升降块(1003),且升降块(1003)的一侧焊接有孔板(1004),且孔板(1004)与升降块(1003)的连接部位安装有第一运动块(1005),所述孔板(1004)远离第一运动块(1005)的一侧焊接有第一旋转杆(1006),且第一旋转杆(1006)的底端中间旋接有支撑柱(1007),所述支撑柱(1007)与第一旋转杆(1006)的连接部位贯穿有第一运动副(1008),所述第一旋转杆(1006)远离孔板(1004)的一端旋接有第二旋转杆(1009),且第一旋转杆(1006)与第二旋转杆(1009)的连接部位贯穿有第二运动副(1010),所述第二旋转杆(1009)的底端旋接有第一连杆(1011),且第二旋转杆(1009)与第一连杆(1011)的连接部位贯穿有第三运动副(1012),所述第二旋转杆(1009)的顶端旋接有第一升降杆(1013),且第二旋转杆(1009)与第一升降杆(1013)连接部位贯穿有第四运动副(1014),所述支撑柱(1007)的一侧旋接有第二连杆(1015),且支撑柱(1007)与第二连杆(1015)连接部位贯穿有第五运动副(1016),所述第二连杆(1015)远离第五运动副(1016)的一端旋接有第二升降柱(1017),且第二升降柱(1017)与第二连杆(1015)的连接部位旋接有第六运动副(1018),所述第六运动副(1018)的一侧位于第二连杆(1015)的上方旋接有第三连杆(1019),且第三连杆(1019)远离第六运动副(1018)的一端旋接有第七运动副(10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杆(1009)通过支撑柱(1007)与孔板(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贤良王星余蒋冰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远桥电磁线科技协同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