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包括下凹模、下凸模、下端环、上端环、上凸模和上凹模,下凹模和下凸模均与下端环同心固定,下凹模的下凸锥面与下凸模的下凹锥面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的尖端与下凹模的浇口相连通,圆端与下端环的导流孔相连通;下端环的导流孔与调制环的注塑孔的下端相连通,上端环的溢出孔与调制环的注塑孔的上端相连通;上凸模和上凹模均与上端环同心固定,上凸模的上凸锥面与上凹模的上凹锥面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的圆端与上端环的溢出孔相连通,尖端与上凹模的观察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调制环注塑工装填充均匀、操作简单、装配精度高,注塑效率更高,适宜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塑工装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调制环的注塑工装。
技术介绍
调制环是永磁齿轮和基于磁场调制原理的永磁复合电机中的核心部件,在风力发电、空冷岛、皮带机、电动汽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调制环由导磁材料和非导磁材料间隔排列构成,结构简单,但强度要求、精度要求较高。现有的调制环导磁材料部分采用硅钢片叠加构成,非导磁材料部分采用手动填充环氧胶的方式进行装配,存在气泡,影响了调制环的强度和精度,且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非导磁材料部分也有采用注塑的方式填充的,从侧面将物料注入注塑孔中,流道距离不统一,需要的压力较大,注塑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该调制环注塑工装解决了现有调制环非导磁材料装配工艺复杂、精度低、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填充均匀、操作简单、装配精度高的调制环注塑工装。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包括下凹模、下凸模、下端环、上端环、上凸模和上凹模,其特征在于,从下到上的顺序依次是下凸模、下端环、调制环、上端环、上凸模和上凹模;所述的下凹模具有下凹锥面、浇口和下凹槽,浇口位于下凹模的中心位置,并与下凹锥面的谷点相连通,下凹模与下端环同心固定;下凸模具有下凸锥面,下凸模与下端环同心固定,下凸锥面与下凹锥面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与下端环上的导流孔相连通;下端环与调制环同心,并固定在调制环的下端面,下端环的导流孔与调制环的注塑孔的下端相连通;上端环与调制环同心,并固定在调制环的上端面,上端环的溢出孔与调制环的注塑孔的上端相连通;上凸模具有上凸锥面,上凸模与上端环同心固定;上凹模具有上凹锥面、观察口和上凹槽,观察口位于上凹模的中心位置,并与上下凹锥面的谷点相连通,上凹模与上端环同心固定;上凸锥面与上凹锥面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与上端环上的溢出孔相连通。所述的下凸模、下端环、调制环、上端环、上凸模均位于固定套筒内,固定套筒的外圆周面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螺栓与下凹槽的配合将固定套筒与下凹模固定,通过螺栓与上凹槽的配合将固定套筒与上凹模固定。所述的下端环上的导流孔数量、调制环上注塑孔的数量以及上端环上溢出孔的数量相同。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包括以下步骤:(a)物料从下凹模的浇口注入;(b)物料顺着下凹模和下凸模之间的锥形缝隙流入下端环的导流孔;(c)物料顺着导流孔流入调制环的注塑孔;(d)当物料将注塑孔填充满后,从上端环的溢出孔流出;(e)当物料顺着上凹模和上凸模之间的锥形缝隙流入上凹模的观察口,并从观察口中冒出后,则注塑完成。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针对调制环有注塑孔较多且注塑孔之间不相通的结构,提出了一种注塑工装,通过锥形缝隙连通浇口与每一个注塑孔,物料经过的流道长度一样长,更容易注满每一个注塑孔,提高物料的充模效果。本技术避免了手动填充物料造成的气泡、精度低等问题,以及侧面注塑带来的压力大、不均匀等问题,生产效率更高,适宜推广使用。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下凹模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下凸模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下端环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调制环结构示意图。其中:1下凹模;1-1下凹锥面;1-2浇口;1-3下凹槽;2下凸模;2-1下凸锥面;3下端环;3-1导流孔;4上端环;4-1溢出孔;5上凸模;5-1上凸锥面;6上凹模;6-1上凹锥面;6-2观察口;6-3上凹槽;7固定套筒;8螺栓;9调制环;9-1注塑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5所示: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包括下凹模(1)、下凸模(2)、下端环(3)、上端环(4)、上凸模(5)和上凹模(6),其特征在于,从下到上的顺序依次是下凸模(2)、下端环(3)、调制环(9)、上端环(4)、上凸模(5)和上凹模(6);所述的下凹模(1)具有下凹锥面(1-1)、浇口(1-2)和下凹槽(1-3),浇口(1-2)位于下凹模(1)的中心位置,并与下凹锥面(1-1)的谷点相连通,下凹模(1)与下端环(3)同心固定;下凸模(2)具有下凸锥面(2-1),下凸模(2)与下端环(3)同心固定,下凸锥面(2-1)与下凹锥面(1-1)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与下端环(3)上的导流孔(3-1)相连通;下端环(3)与调制环(9)同心,并固定在调制环(9)的下端面,下端环(3)的导流孔(3-1)与调制环(9)的注塑孔(9-1)的下端相连通;上端环(4)与调制环(9)同心,并固定在调制环(9)的上端面,上端环(4)的溢出孔(4-1)与调制环(9)的注塑孔(9-1)的上端相连通;上凸模(5)具有上凸锥面(5-1),上凸模(5)与上端环(4)同心固定;上凹模(6)具有上凹锥面(6-1)、观察口(6-2)和上凹槽(6-3),观察口(6-2)位于上凹模(6)的中心位置,并与上凹锥面(6-1)的谷点相连通,上凹模(6)与上端环(4)同心固定;上凸锥面(5-1)与上凹锥面(6-1)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与上端环(4)上的溢出孔(4-1)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下凸模(2)、下端环(3)、调制环(9)、上端环(4)、上凸模(5)均位于固定套筒(7)内,固定套筒(7)的外圆周面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螺栓(8)与下凹槽(1-3)的配合将固定套筒(7)与下凹模(1)固定,通过螺栓(8)与上凹槽(6-3)的配合将固定套筒(7)与上凹模(6)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下端环(3)上的导流孔(3-1)数量、调制环(9)上注塑孔(9-1)的数量以及上端环(4)上溢出孔(4-1)的数量相同。使用上述调制环注塑工装的注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物料从下凹模(1)的浇口(1-2)注入;(b)物料顺着下凹模(1)和下凸模(2)之间的锥形缝隙流入下端环(3)的导流孔(3-1);(c)物料顺着导流孔(3-1)流入调制环(9)的注塑孔(9-1);(d)当物料将注塑孔(9-1)填充满后,从上端环(4)的溢出孔(4-1)流出;(e)当物料顺着上凹模(6)和上凸模(5)之间的锥形缝隙流入上凹模(6)的观察口(6-2),并从观察口(6-2)中冒出后,则注塑完成。本技术针对调制环有注塑孔较多且注塑孔之间不相通的结构,提出了一种注塑工装,通过锥形缝隙连通浇口与每一个注塑孔,物料经过的流道长度一样长,更容易注满每一个注塑孔,提高物料的充模效果。本技术避免了手动填充物料造成的气泡、精度低等问题,以及侧面注塑带来的压力大、不均匀等问题,生产效率更高,适宜推广使用。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包括下凹模(1)、下凸模(2)、下端环(3)、上端环(4)、上凸模(5)和上凹模(6),其特征在于,从下到上的顺序依次是下凸模(2)、下端环(3)、调制环(9)、上端环(4)、上凸模(5)和上凹模(6);所述的下凹模(1)具有下凹锥面(1-1)、浇口(1-2)和下凹槽(1-3),浇口(1-2)位于下凹模(1)的中心位置,并与下凹锥面(1-1)的谷点相连通,下凹模(1)与下端环(3)同心固定;下凸模(2)具有下凸锥面(2-1),下凸模(2)与下端环(3)同心固定,下凸锥面(2-1)与下凹锥面(1-1)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与下端环(3)上的导流孔(3-1)相连通;下端环(3)与调制环(9)同心,并固定在调制环(9)的下端面,下端环(3)的导流孔(3-1)与调制环(9)的注塑孔(9-1)的下端相连通;上端环(4)与调制环(9)同心,并固定在调制环(9)的上端面,上端环(4)的溢出孔(4-1)与调制环(9)的注塑孔(9-1)的上端相连通;上凸模(5)具有上凸锥面(5-1),上凸模(5)与上端环(4)同心固定;上凹模(6)具有上凹锥面(6-1)、观察口(6-2)和上凹槽(6-3),观察口(6-2)位于上凹模(6)的中心位置,并与上凹锥面(6-1)的谷点相连通,上凹模(6)与上端环(4)同心固定;上凸锥面(5-1)与上凹锥面(6-1)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与上端环(4)上的溢出孔(4-1)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制环注塑工装,包括下凹模(1)、下凸模(2)、下端环(3)、上端环(4)、上凸模(5)和上凹模(6),其特征在于,从下到上的顺序依次是下凸模(2)、下端环(3)、调制环(9)、上端环(4)、上凸模(5)和上凹模(6);所述的下凹模(1)具有下凹锥面(1-1)、浇口(1-2)和下凹槽(1-3),浇口(1-2)位于下凹模(1)的中心位置,并与下凹锥面(1-1)的谷点相连通,下凹模(1)与下端环(3)同心固定;下凸模(2)具有下凸锥面(2-1),下凸模(2)与下端环(3)同心固定,下凸锥面(2-1)与下凹锥面(1-1)之间构成锥形缝隙,锥形缝隙与下端环(3)上的导流孔(3-1)相连通;下端环(3)与调制环(9)同心,并固定在调制环(9)的下端面,下端环(3)的导流孔(3-1)与调制环(9)的注塑孔(9-1)的下端相连通;上端环(4)与调制环(9)同心,并固定在调制环(9)的上端面,上端环(4)的溢出孔(4-1)与调制环(9)的注塑孔(9-1)的上端相连通;上凸模(5)具有上凸锥面(5-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继锋,王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陵永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