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式胎压传感装置,包括:球体,球体采用密度小于1.03g/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浮式胎压传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内压力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浮式胎压传感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高速行驶过程中,轮胎故障是所有驾驶者最为担心和最难预防的,也是突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有70%~80%是由于爆胎引起的。如何防止爆胎已成为安全驾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轮胎中使用胎压传感器是目前科学防爆和预警的有效手段之一。现有技术中的胎压传感器均是安装在中空的轮胎内部且内部是不存在液体的,但是针对欧州等市场的要求,大型煤矿车等采用的巨型轮胎内装有防锈液体,该防锈液体的密度为1.03g/cm3,运行过程中,该巨型轮胎低速转动,转速小于40km/hr。但是由于轮胎内存在液体,现有的胎压传感装置长时间使用极易进水导致损坏,从而缩短胎压传感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浮式胎压传感装置,能够用于装有防锈液体的巨型轮胎内,不易进水损坏,适用于大型煤矿车等采用的巨型轮胎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浮式胎压传感装置,包括:球体,所述球体采用的材料的密度小于1.03g/cm3,所述球体处设有配重部;胎压传感器,所述胎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球体内,所述球体的远离所述配重部的一侧开设有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与所述胎压传感器的压力检测气孔连通,所述压力检测气孔通过气体流道与球体的外部连通,所述球体上设有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气体流道连通,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球体的外部连通;当浮式胎压传感装置放置于装有防锈液体的巨型轮胎内时,所述球体浮于所述防锈液体上且所述液体流道的轴线方向倾斜于水平面,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二端的高度低于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一端的高度。上述结构中,由于制作球体的材料的密度小于防锈液体的密度,因此可以持续漂浮在防锈液体的表面,同时由于配重部降低了球体的重心,使得球体不易翻转,位于球体内的胎压传感器通过气体流道检测巨型轮胎内的气压,同时由于气体流道位于配重部的另一侧,因此降低防锈液体经过气体流道进入胎压传感器的可能性,并通过倾斜设置的液体流道将防锈液体排出球体外。优选地,所述胎压传感器的压力检测气孔处设有防水透气膜。通过设置防水透气膜,避免防锈液体通过压力检测气孔进入胎压传感器内。优选地,所述防水透气膜为防水透气贴。优选地,当浮式胎压传感装置放置于装有防锈液体的巨型轮胎内时,所述气体流道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优选地,所述液体流道为2个,且2个所述液体流道分别位于所述胎压传感器的两侧。上述结构中,由于液体流道分别设置在胎压传感器的两侧,且防锈液体进入气体流道或者液体流道内时,若只有1个液体流道与气体流道连通,则防锈液体容易在液体流道与气体流道的连通处卡住,导致球体的排水不畅,本结构通过设置2个液体流道能够减少防锈液体在液体流道与气体流道的连通处卡住的现象。优选地,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气体流道与压力检测气孔连通的一端连通。优选地,两个所述液体流道的轴线呈120°夹角,每个所述液体流道的轴线与气体流道的轴线呈120°夹角。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浮式胎压传感装置,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浮式胎压传感装置应用于低速行驶的装有防锈液体的巨型轮胎内,在实际轮胎滚动过程中,球体始终漂浮于防锈液体的表面,同时球体内的胎压传感器的压力检测气孔通过气体流道与巨型轮胎内部连通,检测巨型轮胎内的实时压力值,并通过液体流道将气体流道内进入的防锈液体排出球体,可避免防锈液体进入胎压传感器内部,导致胎压传感器内的电子元器件损坏,影响产品的使用。附图说明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浮式胎压传感装置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图1是浮式胎压传感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浮式胎压传感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球体,1a-配重部,1b-气体流道,1c-液体流道,2-胎压传感器,2a-压力检测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实施例1】如图1所示,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浮式胎压传感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应用于大型煤矿车的巨型轮胎内或者其他大型车辆的巨型轮胎内,该巨型轮胎内装有密度为1.03g/cm3的防锈液体。其具体包括:球体1与设置在球体1内的胎压传感器2,球体1采用保利龙材料制成,保利龙材料的密度为0.015~0.03g/cm3,且球体1内设有配重部1a,该配重块使得球体1的重心偏下,从而球体漂浮在防锈液体上不易翻转。球体1的远离配重部1a的一侧开设有气体流道1b,即图1中的球体1的上部开设有气体流道1b,气体流道1b与胎压传感器2的压力检测气孔2a连通,压力检测气孔2a通过气体流道1b与球体1的外部连通,球体1上还设有2个液体流道1c,2个液体流道1c分别位于胎压传感器2的两侧,液体流道1c的第一端与气体流道1b连通,具体的,液体流道1c的第一端与气体流道1b和压力检测气孔2a连通的一端(即图1中气体流道1b的下端)连通,液体流道1c的第二端与球体1的外部连通。当浮式胎压传感装置放置于装有防锈液体的巨型轮胎内时,球体1浮于防锈液体上且气体流道1b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液体流道1c的轴线方向倾斜于水平面,液体流道1c的第二端的高度低于液体流道1c的第一端的高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本实施例投放入巨型轮胎内,随着巨型轮胎的滚动,球体1内的配重部1a始终位于下方,从而使得气体流道1b不易进入防锈液体,胎压传感器2的压力检测气孔2a通过气体流道1b与巨型轮胎的内部连通并进行气压检测。若液体流道1c内进入防锈液体,液体流道1c中的防锈液体也会顺着液体流道1c的轴线方向流出球体1外。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液体流道1c也可以只有一个,只要能够将球体1内的防锈液体导出即可;球体1也可以采用其他密度小于1.03g/cm3的材料制成,如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等等,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2】如图1所示,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的胎压传感器2的压力检测气孔2a处设有防水透气贴,该防水透气贴防止防锈液体通过压力检测气孔2a进入胎压传感器2内。【实施例3】如图1所示,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实施例3的两个液体流道1c的轴线呈120°夹角,每个液体流道1c的轴线与气体流道1b的轴线呈120°夹角,即两个液体流道1c的轴线与一个气体流道1b的轴线相互之间互呈120°,使得球体1的两侧液体流道1c分布更加均匀,减少球体1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式胎压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球体,所述球体采用的材料的密度小于1.03g/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式胎压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球体,所述球体采用的材料的密度小于1.03g/cm3,所述球体处设有配重部;
胎压传感器,所述胎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球体内,所述球体的远离所述配重部的一侧开设有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与所述胎压传感器的压力检测气孔连通,所述压力检测气孔通过气体流道与球体的外部连通,所述球体上设有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气体流道连通,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球体的外部连通;
当浮式胎压传感装置放置于装有防锈液体的巨型轮胎内时,所述球体浮于所述防锈液体上且所述液体流道的轴线方向倾斜于水平面,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二端的高度低于所述液体流道的第一端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式胎压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压传感器的压力检测气孔处设有防水透气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山泉,沈燕霞,林东峰,齐照山,刘秉丰,洪英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为彪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