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3805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7:36
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包括隔热材质的外壳体,外壳体的顶部设有进料管,外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料管,外壳体内固定安装顶部开口的螺旋料槽,螺旋料槽为金属材质,螺旋料槽的下端开口,外壳体的外周缠绕有电磁线圈,螺旋料槽内设有立柱,立柱的外周设有数个弹性材质的搅拌杆,搅拌杆均位于螺旋料槽内,立柱连接有能使其沿外壳体的竖向轴线转动的动力件。加热过程中发动机油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受热更为均匀,加热效果更好,且配合以搅拌,加速原料的混合,采用立式结构能够缩减占用的厂房面积,可通过不同大小的本装置来对应不同产能的生产线,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A heating device for engine oil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油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油分为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分别适用于汽油机和柴油机,国外现在越来越多采用的是通用油,即汽油机和柴油机通用的润滑油。由于其为基础油和提升性能的添加剂所组成的,因此其生产过程中常常通过加热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目前的加热器多为批次加热,即一批原料进入其中受热一段时间,然后去往下一道工序,此种方式限制了其多采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包括隔热材质的外壳体,外壳体的顶部设有进料管,外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料管,外壳体内固定安装顶部开口的螺旋料槽,螺旋料槽为金属材质,螺旋料槽的下端开口,外壳体的外周缠绕有电磁线圈,螺旋料槽内设有立柱,立柱的外周设有数个弹性材质的搅拌杆,搅拌杆均位于螺旋料槽内,立柱连接有能使其沿外壳体的竖向轴线转动的动力件。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所述的立柱的顶部固定连接转轴的下端,转轴贯穿外壳体的顶部且与之通过轴承连接,转轴的上端固定安装第一齿轮,外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电机,电机的输出端朝上且固定安装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所述的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的直径。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所述的立柱为空心金属柱。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所述的立柱的外周固定安装数个支板,支板与搅拌杆一一对应,搅拌杆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板的底面固定连接。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所述的搅拌杆为金属橡胶。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所述的外壳体的底部为锥形结构。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所述的外壳体的底部四角均设有支脚。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可实现发动机油生产过程中的持续加热,即进料管和出料管均处于打开状态,原料自进料管进入外壳体后落入螺旋料槽内,随后在重力作用下自上向下流动,螺旋料槽能够延长其流动路径,从而使之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加热,同时,启动电机使立柱转动,立柱的转动方向与原料的流动方向相反,能够延缓发动机油的流速,同时使原料的混合更为均匀,也能使其更为均匀的与螺旋料槽接触吸收热量,螺旋料槽、外壳体、立柱以及搅拌杆上均设有防粘涂层,以免发动机油“挂壁”。加热过程中发动机油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受热更为均匀,加热效果更好,且配合以搅拌,加速原料的混合,采用立式结构能够缩减占用的厂房面积,可通过不同大小的本装置来对应不同产能的生产线,适用范围更加广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如图所示,包括隔热材质的外壳体1,外壳体1的顶部设有进料管2,进料管2朝向螺旋料槽4,外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料管3,进料管2和出料管3位于外壳体1外的部分均设有阀门,用以控制发动机油的进出料速率,优选电动阀门,外壳体1内固定安装顶部开口的螺旋料槽4,其外周与外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如超声波焊接,螺旋料槽4为金属材质,螺旋料槽4的下端开口,与外壳体1内部相通,发动机油沿螺旋料槽4流至底端时落入外壳体1底部,其上端封口,外壳体1的外周缠绕有电磁线圈5,通过控制元件等电路部件与电源连接,以调节其加热温度,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电磁线圈5的配套设施于此不再赘述,螺旋料槽4内设有立柱6,立柱6的外周设有数个弹性材质的搅拌杆7,均竖向设置,搅拌杆7均位于螺旋料槽4内,立柱6连接有能使其沿外壳体1的竖向轴线转动的动力件。本技术可实现发动机油生产过程中的持续加热,即进料管2和出料管3均处于打开状态,原料自进料管2进入外壳体1后落入螺旋料槽4内,随后在重力作用下自上向下流动,螺旋料槽4能够延长其流动路径,从而使之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加热,同时,启动电机10使立柱6转动,立柱6的转动方向与原料的流动方向相反,能够延缓发动机油的流速,同时使原料的混合更为均匀,也能使其更为均匀的与螺旋料槽4接触吸收热量,螺旋料槽4、外壳体1、立柱6以及搅拌杆7上均设有防粘涂层,以免发动机油“挂壁”。加热过程中发动机油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受热更为均匀,加热效果更好,且配合以搅拌,加速原料的混合,采用立式结构能够缩减占用的厂房面积,可通过不同大小的本装置来对应不同产能的生产线,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立柱6的顶部固定连接转轴8的下端,转轴8贯穿外壳体1的顶部且与之通过轴承连接,转轴8的上端固定安装第一齿轮9,外壳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端朝上且固定安装第二齿轮11,第一齿轮9与第二齿轮11啮合。该结构能够有效带动立柱6转动,且电机10位于外壳体1外,能够使其处于低温环境中运行(相较外壳体1内的温度环境),有利于降低电机10的故障率,轴承选用密封轴承,以免导致外壳体1与外界环境热交换。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齿轮9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11的直径。该结构能够降低传动比,从而降低立柱6的转速,以免转速过快导致激起发动机油,从而避免大量的发动机油溅出螺旋料槽4外,发动机油的流向自上方看为逆时针,电机10可选用伺服电机,转动方向同样为逆时针,经齿轮啮合传动后,使立柱6及搅拌杆7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以迎合发动机油,既能够起到搅拌效果,又能够阻碍发动机油向下流动,从而延长其流出外壳体1的时间,以使发动机油能更好的受热。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立柱6为空心金属柱。当电磁线圈5工作时,立柱6也能受感应加热,可烘烤螺旋料槽4提升其温度,同时,其压缩了外壳体1内的空白空间,以免螺旋料槽4的热量逸散过快,空心结构能够降低其重量,从而降低电机10的负荷。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立柱6的外周固定安装数个支板12,支板12与搅拌杆7一一对应,搅拌杆7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板12的底面固定连接。搅拌杆7的下端与螺旋料槽4的内壁底面间隙配合,以免造成机油原料的沉底,从而防止机油原料混合不均匀。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搅拌杆7为金属橡胶。既具有弹性,又能够承受较高的温度,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包括隔热材质的外壳体(1),外壳体(1)的顶部设有进料管(2),外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料管(3),其特征在于:外壳体(1)内固定安装顶部开口的螺旋料槽(4),螺旋料槽(4)为金属材质,螺旋料槽(4)的下端开口,外壳体(1)的外周缠绕有电磁线圈(5),螺旋料槽(4)内设有立柱(6),立柱(6)的外周设有数个弹性材质的搅拌杆(7),搅拌杆(7)均位于螺旋料槽(4)内,立柱(6)连接有能使其沿外壳体(1)的竖向轴线转动的动力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包括隔热材质的外壳体(1),外壳体(1)的顶部设有进料管(2),外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料管(3),其特征在于:外壳体(1)内固定安装顶部开口的螺旋料槽(4),螺旋料槽(4)为金属材质,螺旋料槽(4)的下端开口,外壳体(1)的外周缠绕有电磁线圈(5),螺旋料槽(4)内设有立柱(6),立柱(6)的外周设有数个弹性材质的搅拌杆(7),搅拌杆(7)均位于螺旋料槽(4)内,立柱(6)连接有能使其沿外壳体(1)的竖向轴线转动的动力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油生产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6)的顶部固定连接转轴(8)的下端,转轴(8)贯穿外壳体(1)的顶部且与之通过轴承连接,转轴(8)的上端固定安装第一齿轮(9),外壳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端朝上且固定安装第二齿轮(11),第一齿轮(9)与第二齿轮(11)啮合。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刚路川夏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施耐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