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加热模块、电池模组及加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9270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加热模块、电池模组及加热方法。所述电芯加热模块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适于通过导热固定胶固定在所述电芯的极耳上,所述加热组件适于加热所述极耳,所述极耳被加热后适于将热量传递给电芯。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模块,加热组件将热量通过加热固定胶传递到极耳上,进而通过极耳传递到电芯内部,完成电芯内部的加热作业,减少了热量的传递路径,节省了开发成本,加热效率高,加热过程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加热模块、电池模组及加热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芯加热模块、电池模组及加热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在低温情况下,动力电池组的性能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动力电池在低温下的加热方式、加热结构形式、加热速率及模组、电箱的保温措施直接影响产品用户体验。在现有的加热结构中,导热材料用量大,系统加热温差大,传热路径以及影响加热效率的环节较多,同时每个模组均需要安装相应的加热片,直接影响了加热结构的效率,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芯加热模块,所述电芯加热模块传热路径少,加热效果好,开发成本低。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所述电芯加热模块的电池模组。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芯加热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的加热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模块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适于通过导热固定胶固定在电芯的极耳上,所述加热组件适于加热所述极耳,所述极耳被加热后适于将热量传递给电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模块,加热组件将热量通过加热固定胶传递到极耳上,进而通过极耳传递到电芯内部,完成电芯内部的加热作业,减少了热量的传递路径,节省了开发成本,加热效率高,加热过程稳定。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芯加热模块,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PTC加热陶瓷片和设置于所述PTC加热陶瓷片外部的铝制外壳,所述铝制外壳适于通过所述导热固定胶固定在所述极耳上。可选地,所述铝制外壳表面平面度a满足:a≤0.2mm。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芯加热模块的电池模组。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还包括:多个电池包,多个所述电池包适于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堆叠,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堆叠的多个所述电池包适于通过极耳进行串联或者并联;所述电芯加热模块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包连接的极耳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通过电芯加热模块可以对多个串联或者并联的电池包进行同时加热,减少了电池模组的内部用料,且,电芯加热模块的传热路径基本相同,使得多个电池包的加热温差较小,提升了对电池模组的加热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可选地,多个所述电池包适沿第一方向堆叠后并联构成堆片体,多个所述堆片体适于沿第二方向串联构成叠片体,所述电芯加热模块设于串联的两个堆片体之间的所述极耳上。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包适于通过焊接所述极耳构成电路的串联或者并联,所述加热组件通过所述导热固定胶固定在焊接后的所述极耳的下端。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芯加热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方法包括:将加热组件通过导热固定胶固定在电芯两端极耳的至少一端;通过加热所述电芯的所述极耳的方式加热所述电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方式,通过导热固定胶将加热组件固定在电芯极耳上,有效地降低了导热固定胶的用量,进而通过加热极耳加热电芯,使得热量的传递路径变少,仅需通过导热固定胶、电芯极耳便可将热量传递至电芯内部,同时,影响加热效率的因素仅受导热固定胶的厚度以及加热组件的平面度影响,传热路径少,加热效果好,降低了开发成本。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PTC加热陶瓷片和设置于所述PTC加热陶瓷片外部的铝制外壳,所述铝制外壳适于通过所述导热固定胶固定在所述极耳上。进一步地,所述铝制外壳表面平面度a满足:a≤0.2mm。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的加热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加热方法包括:将多个电池包适沿第一方向堆叠后焊接极耳,以使得多个所述电池包并联构成堆片体;将多个所述堆片体沿第二方向堆叠后焊接并联后的所述极耳,以使得所述堆片体串联构成叠片体;将加热组件通过导热固定胶固定在焊接后的所述极耳的下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加热方式,加热组件通过导热固定胶安装在极耳上进行加热,使得加热组件的热量仅需通过导热固定胶以及极耳便可进入电芯内部,加热路径少,且加热组件连接两个堆片体,且传热路径基本一致,使得对堆片体的加热效果基本相同,进而减小叠片体系统整体的加热温差,加热效率高。且,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大面积导热胶的使用,节省了开发成本。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叠片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电芯加热模块;1:加热组件;11:正极;12:负极;2:导热固定胶;3:电芯;31:极耳;4:堆片体;5:叠片体;6:NTC采集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模块10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模块100包括:加热组件1,如图2所示,加热组件1适于通过导热固定胶2固定在电芯3的极耳31上,加热组件1适于加热极耳31,极耳31加热后适于将热量传递给电芯3。也就是说,在现有的动力电池加热结构中,通常通过将加热片等加热装置对电池的底部或者侧面进行加热,因此,在加热片与电池之间会使用大量的导热贴或者涂胶等导热材料,以固定加热片。由此,现有的加热结构中热量需要通过加热片、电池的底板或者侧板、导热贴或者涂胶、电池表面绝缘层、电池表面才能传递至电池内部,热量传递路径较多,不利于热量的传导。由此,加热组件1通过导热固定胶2固定在电芯3的极耳31上,避免了导热固定胶2等导热材料的大量应用,且传热路径减少,仅需通过导热固定胶2以及极耳31便可将加热组件1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电芯3内部。进一步地,现有的加热结构中,导热贴或者涂胶的厚度、加热片平面度、绝缘膜表面张力以及绝缘膜内部气孔等因素均会影响加热效率,从而导致系统整体加热温差大。而加热组件1的加热效率仅受导热固定胶2的厚度的影响,因此,传热过程更稳定,传热效率更高。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芯加热模块100,加热组件1将热量通过导热固定胶2传递到极耳31上,进而通过极耳31将热量传递到电芯3内部,完成电芯3内部的加热作业,减少了热量的传递路径,节省了开发成本,加热效率高,加热过程稳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包括:PTC加热陶瓷片和设置于PTC加热陶瓷片外部的铝制外壳,铝制外壳适于通过导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适于通过导热固定胶固定在电芯的极耳上,所述加热组件适于加热所述极耳,所述极耳被加热后适于将热量传递给电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适于通过导热固定胶固定在电芯的极耳上,所述加热组件适于加热所述极耳,所述极耳被加热后适于将热量传递给电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PTC加热陶瓷片和设置于所述PTC加热陶瓷片外部的铝制外壳,所述铝制外壳适于通过所述导热固定胶固定在所述极耳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制外壳表面平面度a满足:a≤0.2mm。


4.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池包,多个所述电池包适于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堆叠,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堆叠的多个所述电池包适于通过极耳进行串联或者并联;
电芯加热模块,所述电芯加热模块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加热模块,所述电芯加热模块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包连接的极耳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池包适沿第一方向堆叠后并联构成堆片体,多个所述堆片体适于沿第二方向串联构成叠片体,所述电芯加热模块设于串联的两个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重科黄伟吴光麟冯帅翁志福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