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817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其车架包括羊角系统和限位系统,羊角系统的摆臂第一端与车轮的转轴活动连接,摆臂的第二端与连接臂的一端连接,连接臂的另一端与大臂的第一端连接,大臂的第二端与限位系统连接;气缸连杆设置在大臂与连接臂之间;吊舱的舱体前后部设置有连接梁,前平衡梁称重轴的前端穿过舱体前部、平衡梁及连接梁,后平衡梁称重轴的前端穿过平衡梁和连接梁;舱体的底部上方设置有座椅调节机构,座椅通过座椅调节机构设置在舱体底部,舱体的底部下方设置有电池仓;辅助转向系统的第一传动机构一端连接至与方向盘,另一端与推杆连接,第一传动机构上设置有与前平衡梁承重轴连接的转向轴孔,推杆的另一端与大臂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地形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辆
,特别是关于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全地形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目前的全地形车,在使用时驾驶舱会随车身一起倾斜,容易造成驾驶安全问题,对驾驶员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而且,现有的全地形车在转向时,其转向半径受限,仅由车载控制系统进行转向控制,无法实现较大的转向半径。同时,由于现有的全地形车的前后轮系统均采用连接轴进行连接,减震系统均设置在连接轴上,这样会存在某些特殊地形时造成减震效果不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其结构简单,且相对于现有全地形车具有较大的转向半径,并能保证在任何地形驾驶舱的平稳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车架及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吊舱、减震系统、辅助转向系统和车轮;所述车架包括羊角系统和限位系统,所述羊角系统设置为四组,所述限位系统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羊角系统都包括大臂、连接臂、摆臂和气缸连杆,所述摆臂的第一端与一所述车轮的转轴活动连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大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大臂的第二端与所述限位系统连接;且所述气缸连杆设置在所述大臂与所述连接臂之间;所述吊舱包括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上的前平衡梁承重轴、后平衡梁承重轴、座椅、座椅调节机构和电池仓;所述舱体的前部和后部都设置有连接梁,两个所述连接梁的中部都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前平衡梁称重轴的前端依次穿过舱体前部、位于舱体前部的平衡梁以及前部的所述连接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后平衡梁称重轴的前端依次穿过位于舱体后部的平衡梁和后部的所述连接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舱体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和电池仓,所述座椅通过所述座椅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舱体底部,所述舱体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电池仓;所述辅助转向系统包括第一传动机构、推杆、转向轴孔、转向力传递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推杆设置有第一推杆至第四推杆共四根;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至与方向盘连接的传动杆端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第一、第二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上设置有所述转向轴孔,通过该转向轴孔与所述前平衡梁承重轴连接,第一、第二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位于前部的所述大臂连接;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上,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分别与第三、第四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第三、第四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位于后部的所述大臂连接,进而由所述推杆带动所述大臂,由所述大臂带动所述摆臂,由所述摆臂带动所述车轮进行转向。进一步,所述摆臂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板,且所述摆臂的第一端设置为轴承结构,用于与所述车轮的转轴连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轴孔,且所述第一轴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臂的一端通过该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连接轴与所述摆臂连接。进一步,所述连接臂采用直角型结构,所述连接臂的两直角边端交汇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轴孔,该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一连接轴配合,将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摆臂进行轴连接;所述连接臂的一直角边端部设置有第三轴孔,所述第三轴孔通过销轴与所述减震系统一端连接,所述减震系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直角边外侧设置有第四轴孔,且所述大臂的第一端通过该第四轴孔与所述连接臂连接;位于连接臂的两直角边交汇处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用于与所述气缸连杆连接。进一步,所述大臂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五轴孔,所述第五轴孔通过第二连接轴与所述连接臂的第四轴孔连接成一体,所述大臂的第二端具有弧形结构,且所述大臂的第二端端部设置有第六轴孔,通过该第六轴孔将所述大臂与所述限位系统连接;在所述大臂的内侧,靠近所述大臂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所述气缸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气缸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二连接板连接;靠近所述大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连接板,用于与所述辅助转向系统连接。进一步,所述每组限位系统都包括平衡梁和限位管线,所述限位管线设置为两根;所述平衡梁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羊角系统连接,两根所述限位管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平衡梁的中部连接,两根所述限位管线的另一端分别与一所述羊角系统连接。进一步,所述减震系统由四组弹簧构成;每组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臂上的第三轴孔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摆臂上的第一连接板连接。进一步,所述前平衡梁承重轴包括第一轴体,所述第一轴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孔,远离所述第一定位孔处的所述第一轴体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轴承,两个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舱体前部的连接梁上的第二连接孔轴连接;靠近所述第一定位孔处的第一轴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螺母;所述后平衡梁承重轴包括第二轴体,所述第二轴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孔,靠近所述第二定位孔处的所述第二轴体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轴承,两个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舱体后部的所述连接梁上的第二连接孔轴连接,靠近所述第二定位孔处的所述第二轴体上设置有第二限位螺母。进一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万向节、主动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第一传动板和第一连接端;与方向盘连接的传动杆的端部通过所述万向节与所述主动轴的端部连接,所述主动齿轮固定设置所述主动轴上,由所述方向盘通过所述传动杆和主动轴带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所述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板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一传动板一体成型,构成工字型结构;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通过所述主动齿轮带动所述第一传动板进行向左或向右转动;位于所述第一传动板底部中心处设置有所述转向轴孔,所述第一传动板通过所述转向轴孔穿设在所述前平衡梁承重轴的前端;所述从动齿轮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由所述从动齿轮的转动推动第一所述推杆或第二所述推杆向外推动,实现前轮的向左或向右的辅助转向;位于所述第一传动板底部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传动板上,由所述第一传动板将向左或向右的推力传递至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进一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传动板、传动轴孔、传动板连接杆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传动板由三角板和直板构成,所述直板平行设置在所述三角板的顶部,两者之间具有间隙,位于两者的中部都设置有所述传动轴孔,通过该传动轴孔将所述第二传动板穿设在所述后平衡梁承重轴的前端;所述直板与所述三角板的两端之间分别通过所述传动板连接杆连接成一体,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传动板连接杆上,由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带动所述第二传动板向左或向右转动;位于所述三角板的背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端,第三、第四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由所述三角板的转动推动第三所述推杆或第四所述推杆向外推动,实现后轮的向左或向右的辅助转向。进一步,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由两根转向管线构成;两根所述转向管线呈交叉设置,其中一根所述转向管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板底部的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及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吊舱、减震系统、辅助转向系统和车轮;/n所述车架包括羊角系统和限位系统,所述羊角系统设置为四组,所述限位系统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羊角系统都包括大臂、连接臂、摆臂和气缸连杆,所述摆臂的第一端与一所述车轮的转轴活动连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大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大臂的第二端与所述限位系统连接;且所述气缸连杆设置在所述大臂与所述连接臂之间;/n所述吊舱包括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上的前平衡梁承重轴、后平衡梁承重轴、座椅、座椅调节机构和电池仓;所述舱体的前部和后部都设置有连接梁,两个所述连接梁的中部都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前平衡梁称重轴的前端依次穿过舱体前部、位于舱体前部的平衡梁以及前部的所述连接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后平衡梁称重轴的前端依次穿过位于舱体后部的平衡梁和后部的所述连接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舱体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和电池仓,所述座椅通过所述座椅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舱体底部,所述舱体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电池仓;/n所述辅助转向系统包括第一传动机构、推杆、转向轴孔、转向力传递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推杆设置有第一推杆至第四推杆共四根;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至与方向盘连接的传动杆端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第一、第二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上设置有所述转向轴孔,通过该转向轴孔与所述前平衡梁承重轴连接,第一、第二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位于前部的所述大臂连接;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上,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分别与第三、第四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第三、第四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位于后部的所述大臂连接,进而由所述推杆带动所述大臂,由所述大臂带动所述摆臂,由所述摆臂带动所述车轮进行转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及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吊舱、减震系统、辅助转向系统和车轮;
所述车架包括羊角系统和限位系统,所述羊角系统设置为四组,所述限位系统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羊角系统都包括大臂、连接臂、摆臂和气缸连杆,所述摆臂的第一端与一所述车轮的转轴活动连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大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大臂的第二端与所述限位系统连接;且所述气缸连杆设置在所述大臂与所述连接臂之间;
所述吊舱包括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上的前平衡梁承重轴、后平衡梁承重轴、座椅、座椅调节机构和电池仓;所述舱体的前部和后部都设置有连接梁,两个所述连接梁的中部都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前平衡梁称重轴的前端依次穿过舱体前部、位于舱体前部的平衡梁以及前部的所述连接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后平衡梁称重轴的前端依次穿过位于舱体后部的平衡梁和后部的所述连接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舱体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和电池仓,所述座椅通过所述座椅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舱体底部,所述舱体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电池仓;
所述辅助转向系统包括第一传动机构、推杆、转向轴孔、转向力传递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推杆设置有第一推杆至第四推杆共四根;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至与方向盘连接的传动杆端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第一、第二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上设置有所述转向轴孔,通过该转向轴孔与所述前平衡梁承重轴连接,第一、第二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位于前部的所述大臂连接;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上,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分别与第三、第四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第三、第四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位于后部的所述大臂连接,进而由所述推杆带动所述大臂,由所述大臂带动所述摆臂,由所述摆臂带动所述车轮进行转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板,且所述摆臂的第一端设置为轴承结构,用于与所述车轮的转轴连接;所述摆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轴孔,且所述第一轴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臂的一端通过该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连接轴与所述摆臂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采用直角型结构,所述连接臂的两直角边端交汇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轴孔,该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一连接轴配合,将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摆臂进行轴连接;所述连接臂的一直角边端部设置有第三轴孔,所述第三轴孔通过销轴与所述减震系统一端连接,所述减震系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直角边外侧设置有第四轴孔,且所述大臂的第一端通过该第四轴孔与所述连接臂连接;位于连接臂的两直角边交汇处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用于与所述气缸连杆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臂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五轴孔,所述第五轴孔通过第二连接轴与所述连接臂的第四轴孔连接成一体,所述大臂的第二端具有弧形结构,且所述大臂的第二端端部设置有第六轴孔,通过该第六轴孔将所述大臂与所述限位系统连接;在所述大臂的内侧,靠近所述大臂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所述气缸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气缸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二连接板连接;靠近所述大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连接板,用于与所述辅助转向系统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限位系统都包括平衡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谭赵德力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海泰克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