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二次过街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321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行人二次过街岛,包括设于马路中间的岛池,岛池朝车道的两侧凸出,且沿两侧边缘线布设有多个分隔警示柱;岛池朝道路交叉口的一端设有防撞保护岛;分隔警示柱底端设有钢筋砼,分隔警示柱外部包裹橡胶套,橡胶套上环布反光膜,反光膜上设有3条或3条以上的反光面;防撞保护岛前端端头为半圆形或弧形,尾端直接或采用梯形构筑物与岛池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降低了车辆冲上行人二次过街岛所产生的的伤亡情况,强度及稳定性有了大幅度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人二次过街岛
本技术涉及城市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人二次过街岛。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道路行人过街点的行人二次过街岛设置由于缺乏细致全面的标准,现有标准只对那些地方需要设置、行人过街岛尺寸下限等进行了描述,有关行人二次过街岛的形状、标高、铺设、分隔警示柱的材质、形状、位置、间距、锚固、防撞保护岛的形状、材质、高度及周边环境等均缺乏细致的规定。导致道路上的行人二次过街岛规格不一,样式繁杂,且重在减少车辆对行人伤害的防护设施是现有行人二次过街岛的主要短板。近年来连连发生的车辆撞击行人二次过街岛导致人员伤亡的事件,提高行人二次过街岛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行人二次过街岛的分隔警示柱强度不足,锚固不稳,且现有行人二次过街岛端头的防撞保护岛均较矮,防撞能力不足;加之现有行人二次过街缺乏有效的警示功能,周边常被绿化或设施遮挡,反光标志及附属设施容易损坏或缺失,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行人二次过街岛,以提升安全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行人二次过街岛,包括设于马路中间的岛池,岛池朝车道的两侧凸出,且沿两侧边缘线布设有多个分隔警示柱;岛池朝道路交叉口的一端设有防撞保护岛;分隔警示柱底端设有钢筋砼,分隔警示柱外部包裹橡胶套,橡胶套上环布反光膜,反光膜上设有3条或3条以上的反光面;防撞保护岛前端端头为半圆形或弧形,尾端直接或采用梯形构筑物与岛池相连。进一步地,分隔警示柱顶端端头为球形柱帽,柱帽高度小于2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有效降低了车辆冲上行人二次过街岛所产生的伤亡情况,强度及稳定性有了大幅度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行人二次过街岛的平面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分隔警示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撞保护岛的侧面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若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若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请参照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行人二次过街岛包括设于马路中间的岛池1。岛池1朝车道的两侧凸出,且沿两侧边缘线布设有多个分隔警示柱3。岛池1朝向车道处凸出,减少车辆的撞击面。岛池1端头靠近路中分隔带一侧如无阻隔设施,在靠近路中分隔带的岛池1边缘线布设分隔警示柱3或波形防撞护栏。岛池1区域高于路面3~5厘米,有利于降低车辆通过速度,减小车辆撞击能量。岛池1朝道路交叉口的一端设有防撞保护岛2。分隔警示柱3底端设有钢筋砼32,分隔警示柱3外部包裹橡胶套31,橡胶套31上环布反光膜,反光膜上设有3条或3条以上的反光面33。防撞保护岛2前端端头为半圆形或弧形,尾端直接或采用梯形构筑物与岛池1相连。具体实施时,如道路中央分隔带宽度较宽(大于等于3米)或行人二次过街岛设置区域面积充足,行人二次过街岛的岛池向同侧机动车道弧形凸出。凸出的岛池部分距离车行道边缘线或车行道边缘线延长线的距离最小不得小于50cm,不得超出路缘带。如道路中央分隔带宽度较窄(小于3米)或行人二次过街岛设置区域面积受限,岛池应根据人行横道走向设置为矩形或平行四边形样式。凸出的岛池部分不得超过行人过街岛端头,凸出部分自距离车行道最近点逐步向行人二次过街岛平滑过渡直至与岛池端头顶点相连。岛池除去凸出部分的区域宜设置为矩形。如人行横道为斜线设置,岛池除去凸出部分的区域宜设置为与人行横道平行的平行四边形。车道边缘线须在距离行人二次过街岛端头处路口反方向,按照《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14.3接近障碍物标线的规定设置接近障碍物标线。矩形或平行四边形行人二次过街岛以及行人二次过街岛除凸出部分外的矩形区域,宽度(采用平行四边形设计时,为其高度)不应小于2m,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1.5m。行人二次过街岛除凸出部分外的矩形区域,长度不应小于人行横道的宽度。如过街人流量大,行人二次过街岛面积不足以行人或非机动车所需面积时,可按照0.3~0.6m2/人的标准,从行人二次过街岛端头处沿路口反方向加长过街岛的长度以增加过街岛的面积。行人过街岛加长时,应同步加长人行横道宽度,同时将路口进口道侧的车辆停止线同步后退相同距离。行人二次过街岛宽度较小(小于3m)时,行人二次过街岛与人行横道同步抬高,过街岛宜与人行横道平齐且可采用与人行横道相同的材料铺装。如行人二次过街岛宽度较大(大于等于3m)时,为提升行人二次过街岛安全性能,行人二次过街岛岛池除凸出部分外可抬高铺设(抬高高度宜不超过道路交叉口路缘石超出地面的高度),可采用水泥砖、大理石、花岗岩等材料铺设。人行横道与人行道或交通岛的交接处应做成坡道,且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规定。如行人二次过街岛非机动车通行流量较大或者设计有非机动车过街通道,当岛池长度足够时,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铺装可以采用不同材料,但应保正相同的标高。凸出的岛池部分不得站人,其地面铺装须与岛池矩形部分采用不同涂装,突出部分的岛池边界线须采用黄色警示边线,在凸出部分添加“禁止站立”、“望左”或“望右”文字提醒。相邻的分隔警示柱3之间间隔1.3m~1.5m。分隔警示柱3为实心或空心,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深埋入地下。出于保护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者的安全,分隔警示柱3顶端端头为球形柱帽34,柱帽34高度不超过20mm,分隔警示柱3顶端端头及端头以下可以具有缓冲作用橡胶保护套,保护套的厚度大于10mm,长度范围为从顶端端头直至地面。分隔警示柱3上须设有5条反光面33(最低不得少于三条),每条反光面33沿柱体纵向轴的尺寸不得不小于50mm,反光面的有关标准不得低于《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的规定。分隔警示柱3可采用实心不锈钢材质,外部包裹相对较软的橡胶套31,橡胶套31上环布超强反光膜。实心不锈钢材质具有较强的强度和刚度,可以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外部包裹较软的橡胶套31,行人或自行车等碰撞分隔警示柱3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超强反光膜可以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分隔警示柱为圆柱形物体,直径宜设为168mm,也可采用130mm、219mm或275mm,通行车辆以小汽车为主的可取低值,通行大型车辆较多的应取高值。当行人二次过街岛宽度较大(大于等于3m)时,分隔警示柱超出地面的总高度宜设置为700mm,但不宜超过1250mm。当行人过街岛宽度较小(不超过3m)时,分隔警示柱超出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人二次过街岛,包括设于马路中间的岛池,其特征在于,岛池朝车道的两侧凸出,且沿两侧边缘线布设有多个分隔警示柱;岛池朝道路交叉口的一端设有防撞保护岛;分隔警示柱底端设有钢筋砼,分隔警示柱外部包裹橡胶套,橡胶套上环布反光膜,反光膜上设有3条或3条以上的反光面;防撞保护岛前端端头为半圆形或弧形,尾端直接或采用梯形构筑物与岛池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人二次过街岛,包括设于马路中间的岛池,其特征在于,岛池朝车道的两侧凸出,且沿两侧边缘线布设有多个分隔警示柱;岛池朝道路交叉口的一端设有防撞保护岛;分隔警示柱底端设有钢筋砼,分隔警示柱外部包裹橡胶套,橡胶套上环布反光膜,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威薛博杨玉峰沈玉冰龚杰李雨竹张迎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