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138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包括下高架匝道、第一方向地面道路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第一方向地面道路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交汇形成交叉口,下高架匝道设置于第二方向地面道路的行车方向右侧,第一方向道路在交叉口内设置有用于直行的下穿通道,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在交叉口内设置有禁止左转的隔离件,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在交叉口外设置有掉头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二方向地面道路上设置用于禁止左转的隔离件,并在交叉口外设置掉头处,通过远离交叉口的掉头处实现左转功能,从而减少了下高架左转车流与地面车流在交叉口内的挤塞。此外,通过在第一方向地面道路上设置下穿通道,使得该交叉口可以不采用信号灯控制,提高了通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
技术介绍
高架通过出入口匝道与地面道路连接,进行交通转换。为了便于交通转换,出入口匝道往往布设于距离地面交叉口较近的位置。而下高架处是常常发生交通拥堵的地段,其原因在于,高架上下来的交通转向需求较高,下高架的左转车流与地面交通的右转车流相互影响,但由于下匝道距离交叉口较近,交织段长度不足,再加上交叉口处的信号灯限制,因此下匝道车流往往会排队至主线,影响主线的通行。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下高架的车流与地面车流的交织冲突问题,专利CN201220504614.X公开了一种交叉口高架系统,其高架道路在横向地面道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对匝道,所述每对匝道包括左侧入口匝道和右侧出口匝道,所述每条左侧入口匝道连接相对应的高架道路,所述每条右侧出口匝道连接相对应的高架道路,所述每条左侧入口匝道、右侧出口匝道分别位于相邻的两条地面车道之间。这种方式需要提前设计,如果高架匝道已经建好,则需要拓宽高架匝道的一侧增设地面车道。而现有大部分匝道都设置于地面车道右侧,道路两侧的建筑都已固定,难以进行拓宽,因此该技术方案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改建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缓解下高架的车流与地面车流的交织冲突问题的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包括下高架匝道、第一方向地面道路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所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交汇形成交叉口,所述下高架匝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的行车方向右侧,所述第一方向道路在所述交叉口内设置有用于直行的下穿通道,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在所述交叉口内设置有禁止左转的隔离件,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在所述交叉口外设置有掉头处。在一实施例中,该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的所述隔离件为隔离带、绿化带或交通标志线。在一实施例中,该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的所述隔离件为隔离带,所述隔离带在所述交叉口外设置有掉头口。在一实施例中,该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包括右转车道和直行车道,所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包括直行下穿通道和右转车道。在一实施例中,该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在所述交叉口内还设置有掉头车道。在一实施例中,该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的所述掉头车道转弯处设置有分隔带。在一实施例中,该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的所述下高架匝道与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的连接处距离所述交叉口至少100m。在一实施例中,该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在所述交叉口处设置有用于横穿所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的过街通道、天桥或地下通道。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二方向地面道路上设置用于禁止左转的隔离件,并在交叉口外设置掉头处,取消了交叉口内的左转交通功能,而是通过远离交叉口的掉头处实现,从而减少了下高架左转车流与地面车流在交叉口内的挤塞。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第一方向地面道路上设置下穿通道,使得该交叉口可以不采用信号灯控制,提高了通行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下高架匝道;2-第一方向地面道路;3-第二方向地面道路;4-交叉口;21-下穿通道;31-隔离件;31a-掉头处;5-分隔带;6-天桥。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包括下高架匝道1、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图中为了清楚隐去了设置于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上方的高架路面。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交汇形成交叉口4,下高架匝道1设置于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的行车方向右侧,第一方向道路2在交叉口4内设置有用于直行的下穿通道21,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在交叉口4内设置有禁止左转的隔离件31,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在交叉口4外设置有掉头处31a。掉头处31a应设置于离交叉口4一定位置,确保左转车流有足够距离与直行车流交织,但又不宜太远,因此以50m~100m为宜。本技术通过在第二方向地面道路上设置用于禁止左转的隔离件,并在交叉口外设置掉头处,取消了交叉口内的左转交通功能,而是通过远离交叉口的掉头处实现,从而减少了下高架左转车流与地面车流在交叉口内的挤塞。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第一方向地面道路上设置下穿通道,使得该交叉口可以不采用信号灯控制,提高了通行效率。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技术方案改建成本较低,在现有匝道结构基础上,增加下穿通道和隔离件即可。具体而言,隔离件31可以为隔离带、绿化带或交通标志线。如图2所示,在可能的实施例中,隔离件31为隔离带,隔离带在交叉口外设置有掉头口。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包括右转车道和直行车道,第一方向地面道路包括直行下穿通道和右转车道。优选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在交叉口4内还设置有掉头车道。从而避免第一方向道路2内的掉头车辆需要两次掉头才能完成。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掉头车辆影响原有直行车流,在掉头车道转弯处还可以设置分隔带5。为了确保下高架车流与地面车流有足够的距离进行交织,需要将下高架匝道1与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的连接处设置于距离交叉口4至少100m的位置。此外,由于本交叉口结构可以不设置信号灯,因此行人通信可以采用过街通道、天桥或地下通道等方式。如图3所示,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在交叉口4处设置有用于横穿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的天桥6。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体而不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高架匝道(1)、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所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交汇形成交叉口(4),所述下高架匝道(1)设置于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的行车方向右侧,所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在所述交叉口(4)内设置有用于直行的下穿通道(21),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在所述交叉口(4)内设置有用于禁止左转的隔离件(31),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在所述交叉口(4)外设置有掉头处(31a)。/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高架匝道(1)、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所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和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交汇形成交叉口(4),所述下高架匝道(1)设置于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的行车方向右侧,所述第一方向地面道路(2)在所述交叉口(4)内设置有用于直行的下穿通道(21),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3)在所述交叉口(4)内设置有用于禁止左转的隔离件(31),所述第二方向地面道路在所述交叉口(4)外设置有掉头处(31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31)为隔离带、绿化带或交通标志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高架匝道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31)为隔离带,所述隔离带在所述交叉口(4)外设置有掉头口。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红沈学芳王健潘晓玮王志红郭红敏周晨希陈晨
申请(专利权)人: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