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亦徐专利>正文

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68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结构,包括第一道路、第二道路及若干人行道,该第一道路与第二道路相互交叉形成交叉路口,各个人行道分别设于该交叉路口各个拐角的外侧,且交叉路口的拐角处形成车辆转弯区;车辆转弯区设置有防护隔离带,防护隔离带与人行道相互间隔形成非机动弯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交叉路口的各个拐角处设置防护隔离带以形成供非机动车辆通行的非机动弯道,以便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能够在不同区域内进行转弯,能够有效防止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交叉路口发生碰撞而引发交通事故的现象,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道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
,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出行工具繁多,道路规划滞后,法规意识薄弱,为此造成了每天的道路堵塞、事故频发,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在交叉路口由于车流量大、人流量大,从而经常出现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及行人混流的现状,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特别是在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处进行转弯行驶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驾驶员的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相撞而引发交通事故的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进行转弯过程中发生碰撞的道路结构,该道路结构能够有效降低交叉路口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也能够有效提高交叉路口处的交通流畅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结构,包括第一道路、第二道路及若干人行道,所述第一道路与所述第二道路相互交叉形成交叉路口,各个所述人行道分别设于所述交叉路口各个拐角的外侧,且所述拐角处形成车辆转弯区;所述车辆转弯区设置有防护隔离带,所述防护隔离带是由若干个轮胎相互围设形成,且所述防护隔离带与所述人行道相互间隔形成非机动弯道。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包括第一隔离带及第二隔离带,所述第一隔离带与所述第二隔离带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隔离带与第二隔离带之间形成用于非机动车辆通行的空置区。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是由若干个轮胎相互围设而成。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呈弧形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为植物绿化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道路包括第一机动车道及第一非机动车道,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一非机动车道并排设置;所述第二道路包括第二机动车道及第二非机动车道,所述第二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非机动车道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相连接于所述防护隔离带背向人行道的一侧,所述第一非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非机动车道通过所述非机动弯道相连接。进一步地,道路结构包括若干绿化隔离带,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一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绿化隔离带,以及所述第二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一个所述绿化隔离带。进一步地,所述防护隔离带与所述绿化隔离带之间形成行人滞留区,且所述行人滞留区相互间隔设置有多个分流件。进一步地,所述交叉路口涂有若干条斑马线,且所述斑马线的局部与所述行人滞留区相重叠;所述斑马线的中间区域设置凸台。进一步地,所述凸台装设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分流件。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适用于交叉路口的道路结构,是通过在交叉路口的各个拐角处设置防护隔离带,从而在人行道与防护隔离带之间形成供非机动车辆通行的非机动弯道,以便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进行转弯行驶的过程中可在不同的转弯区域内进行转弯,能够有效防止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转弯过程中发生碰撞而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也能够有效提高交叉路口的交通流畅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道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100、道路结构;10、第一道路;11、第一机动车道;12、第一非机动车道;13、拐角;20、第二道路;21、第二机动车道;22、第二非机动车道;30、人行道;40、车辆转弯区;41、防护隔离带;411、第一隔离带;412、第二隔离带;413、空置区;42、非机动弯道;50、绿化隔离带;60、行人滞留区;61、分流件;70、斑马线;71、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交通流畅性的道路结构100,该道路结构100适用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流动量较大的交叉路口,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道路结构100包括:第一道路10、第二道路20及若干人行道30,该第一道路10与第二道路20相互交叉形成了交叉路口(图未标),并形成了多个拐角13;若干人行道30分别铺设在各个拐角13的外侧,且在各个拐角13处均形成有车辆转弯区40,该车辆转弯区40能够供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进行右转弯以换边行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交叉路口可以为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等,该交叉路口的形式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十字路口。其中,在该车辆转弯区40处设置有防护隔离带41,该防护隔离带41与位于拐角13外侧的人行道30相互间隔设置,以在防护隔离带41与人行道30之间形成供非机动车辆转弯行驶的非机动弯道42,即:防护隔离带41的作用是将车辆转弯区40隔离形成两个不同区域,以达到供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在不同区域内进行右转弯换边行驶的效果,能够有效避免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在交叉路口进行转弯过程中发生碰撞而引发交通事故;另外,还能起到将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进行分流行驶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交叉路口的交通堵塞,提高交叉路口处的交通流畅性。可以理解的是,在任意两相邻的人行道30相互交接形成了与拐角13相应的人行弯道(图未标),该人行弯道位于两相邻人行道30相接的位置,以便于行人通过该人行弯道进行换边行走;另外,该人行道30可以是由路缘石等物体铺设而成的,且该人行道30的水平面要高于道路的路面,能够避免非机动车辆因驾驶不当而与行人相撞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行人出行的安全性。其中,防护隔离带41是由若干个轮胎相互围设而成的,具体的,该防护隔离带4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技术人员可将若干个轮胎按照三角形状进行布置,以使防护隔离带41呈三角形,另外技术人员也可以将所布置的三角形的防护隔离带41的各个边设为弧形。可以理解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各个轮胎的表面涂上不同颜色的涂料,以使由多个轮胎围成的防护隔离带41更加醒目,从而便于非机动车辆和/或机动车的驾驶人员能够注意到设置在交叉路口处的防护隔离带41,进而能够达到提醒驾驶员注意转弯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防护隔离带41除了可以是由若干轮胎围设而成之外,也可以是由若干沙袋、若干绿植、若干路缘石等围设而成。另外,防护隔离带41采用若干个轮胎相互而成时,该防护隔离带41除了能够使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分道行驶之外,还能够减少机动车辆因驾驶员操作不当而与防护隔离带41相撞时带来的车辆损伤,即:若干轮胎构成的防护隔离带41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降低机动车辆与防护隔离带41相撞时所造成的的损伤。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防护隔离带41呈弧形设置,能够提高机动车辆在车辆转弯区40处进行右转弯时的视野,便于机动车辆的转弯。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防护隔离带4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形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道路(10)、第二道路(20)及若干人行道(30),所述第一道路(10)与所述第二道路(20)相互交叉形成交叉路口,各个所述人行道(30)分别设于所述交叉路口各个拐角(13)的外侧,且所述拐角(13)处形成有车辆转弯区(40);所述车辆转弯区(40)设置有防护隔离带(41),且所述防护隔离带(41)与所述人行道(30)相互间隔形成非机动弯道(4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道路(10)、第二道路(20)及若干人行道(30),所述第一道路(10)与所述第二道路(20)相互交叉形成交叉路口,各个所述人行道(30)分别设于所述交叉路口各个拐角(13)的外侧,且所述拐角(13)处形成有车辆转弯区(40);所述车辆转弯区(40)设置有防护隔离带(41),且所述防护隔离带(41)与所述人行道(30)相互间隔形成非机动弯道(4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隔离带(41)包括第一隔离带(411)及第二隔离带(412),所述第一隔离带(411)与所述第二隔离带(412)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隔离带(411)与第二隔离带(412)之间形成用于非机动车辆通行的空置区(4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隔离带(41)是由若干个轮胎相互围设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隔离带(41)呈弧形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隔离带(41)为植物绿化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路(10)包括第一机动车道(11)及第一非机动车道(12),所述第一机动车道(11)与所述第一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亦徐
申请(专利权)人:孙亦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