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597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交通技术领域的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包括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隔离岛、等待区、限行柱、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非机动车及行人红绿灯、机动车右转车道、机动车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统充分考虑机动车尤其是货车在右转时,因视觉盲区擦碰路边非机动车及行人,造成事故的问题,在通过交叉口时,机动车于交叉口内通行,非机动车及行人于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内通行,当非机动车及行人于人行横道处过马路时,机动车已经右转完毕,可以看到前方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情况,确保机动车不会因为视觉盲区而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
本技术属于交通
,尤其是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平面交叉口针对机动车尤其是货车转弯过程中视觉盲区问题的解决多数止于表面或适用范围较窄,比如:1.在路口处设置凸面镜,驾驶员通过镜子可以看到车身周围的非机动车及行人,此方法对于不熟悉路况的驾驶员效果不佳,且凸面镜的反射效果受天气影响较大;2.设置安全岛,非机动车及行人于安全岛内待行,旨在提醒机动车驾驶员注意路边等待区内的非机动车与行人,但视觉盲区并未解决;3.设置行人天桥、地下通道,此方法虽实现了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但行人天桥、地下通道的设立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占地面积大、成本高,尤其在货车较多、行人较少的城郊地区,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4.设置一种超轻型架空式非机动车道路(申请号:201510021134.6),设立专供非机动车行驶的空中道路,该方法虽能克服机动车尤其是货车转弯时视觉盲区带来的风险,但该装置的设立需要很多的配套设施,如电力铺设,且不适合在非机动车较少的城郊设立,适用范围较窄;5.设置立交桥,该方法成本巨大,占地较多,无法普及。6.目前在人行道的端部设置的限行柱为刚性设置,对行人容易造成伤害。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克服机动车尤其是货车转弯过程中视觉盲区带来的风险,并且不受天气影响、施工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不受市区和城郊的限制、适用范围宽泛、设计美观。专利技术内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在大型车通行的交叉路口,消除因为视觉盲区而造成交通事故的一种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包括设于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交叉口处横跨机动车道的人行横道以及位于人行横道一侧的非机动车过街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动车右转车道,包括位于中部的弯道段和位于两端的直行段,两端的直行段分别与交叉口处两条相邻的机动车道连接,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连接交叉口处两条相邻的机动车道上的人行横道且位于机动车右转车道的外侧,隔离岛,设于机动车右转车道以及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之间;所述非机动车道止于机动车右转车道的端部,所述人行横道的端部与非机动车道的端部衔接并与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组成环路,所述隔离岛高度同时高于机动车右转车道、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更好的,所述直行段的长度为3米以上,所述弯道段的转弯半径为5m以上,所述隔离岛高度高于机动车道100mm~250mm。更好的,所述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的两端设有凹凸面的等待区,所述等待区靠近人行横道的一侧设有限行柱,两限行柱的距离为500mm~1700mm,限行柱的高度为300mm~1000mm。更好的,所述限行柱包括固定底座、立杆,所述立杆包括球头部、竖立部,所述立杆的球头部和固定底座球接,所述球头部为中空壳体,球头部腔体的下部设有配重,所述球头部的直径小于固定底座内球面的直径,所述球头部的下端嵌设有定位磁铁,所述固定底座的下部埋设有与球头部下端磁铁相吸的复位磁铁,两个磁铁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重合,或,所述固定底座的下部埋设有锚碇,所述锚碇和球头部的下端通过弹性装置连接,所述固定底座埋设在路面下部,所述固定底座下部设有球头部活动腔,所述定位磁铁或所述锚碇固定在活动腔下部的地下。更好的,所述限行柱还包括方位限定块,所述方位限定块为弧形且弧度为60°~120°,所述方位限定块的下端与固定底座上部的开口处固定连接,上部抵接于竖立部的下端,用以限定立杆的倒伏方向,所述方位限定块的内侧朝向机动车道。优选的,所述立杆还包括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套着在竖立部的上部,并且两者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优选的,所述限行柱的周围设有倒伏槽,所述固定底座的上部与倒伏槽的底面平齐,所述倒伏槽为圆形或者扇形,固定底座位于倒伏槽的圆心处。更好的,所述隔离岛内部靠近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的两端的位置设置有非机动车及行人红绿灯,靠近所述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的出口处的非机动车及行人红绿灯设有超声波测距装置,所述超声波测距装置和道路对面的非机动车及行人红绿灯电气连接。更好的,该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进行人车分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行人及非机动车由非机动车道进入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右转车辆由机动车道进入机动车右转车道,实现人车的分流;行人及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内行驶,到达等待区后等待绿灯通行,机动车在机动车右转车道内行驶,在对面是绿灯的情况下,超声波测距装置检测机动车右转车道内有无机动车,如果有机动车则控制对面的红绿灯进行黄灯闪烁提示,以提示行人注意车辆。更好的,该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进行倒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位限定块的内侧朝向机动车道,方位限定块限定立杆的倒伏方向,即向机动车道倒伏,不向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倒伏,以此保护行人并控制人流或者车流的方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车道交叉处设置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隔离岛,实现转弯过程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分离,解决了机动车转弯过程中因视觉盲区而导致交通事故的问题;消除机动车转弯时因视觉盲区而刮擦周围非机动车及行人造成的交通事故。同时,只需在道路交叉处设置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相应的把人行横道6、非机动车过街道5后移,连通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即可,不需另加现有交叉口以外的配套设施,占地面积小、成本低廉;尤其适合设置在货车较多的城郊地区的交叉路口。最后,限行柱的可倒伏性减少了非机动车撞击限行柱造成的伤害,提高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在平面四支交叉口的实施方式示图;图2为本技术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在平面T型交叉口的实施方式示图;图3为限行柱的内部结构及铺设方式示图;图4为限行柱的内部结构及另一种铺设方式示图;图5为限行柱设计示图;图中:1、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2、隔离岛;3、等待区;4、限行柱;41、固定底座;42、立杆;421、立杆竖立部;422、立杆球头部;423、立杆保护套;43、方位限定块;471、锚碇;472、弹性装置;481、定位磁铁;482、复位磁铁;49、立杆配重;5、非机动车过街道;6、人行横道;7、非机动车及行人红绿灯;8、机动车右转车道;9、机动车道;10、非机动车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包括设于机动车道(9)两侧的非机动车道(10)、交叉口处横跨机动车道(9)的人行横道(6)以及位于人行横道(6)一侧的非机动车过街道(5),其特征在于:/n还包括:/n机动车右转车道(8),包括位于中部的弯道段(81)和位于两端的直行段(82),两端的直行段分别与交叉口处两条相邻的机动车道(9)连接,/n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连接交叉口处两条相邻的机动车道(9)上的人行横道(6)且位于机动车右转车道(8)的外侧,/n隔离岛(2),设于机动车右转车道(8)以及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之间;/n所述非机动车道(10)止于机动车右转车道(8)的端部,所述人行横道(6)的端部与非机动车道(10)的端部衔接并与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组成环路,所述隔离岛(2)高度同时高于机动车右转车道(8)、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n所述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的两端设有限行柱(4),限行柱(4)包括固定底座(41)、立杆(42),/n所述立杆(42)包括球头部(422)、竖立部(421),所述立杆(42)的球头部(422)和固定底座(41)球接,所述球头部(422)为中空壳体,球头部(422)腔体的下部设有配重(49),所述球头部(422)的直径小于固定底座(41)内球面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包括设于机动车道(9)两侧的非机动车道(10)、交叉口处横跨机动车道(9)的人行横道(6)以及位于人行横道(6)一侧的非机动车过街道(5),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机动车右转车道(8),包括位于中部的弯道段(81)和位于两端的直行段(82),两端的直行段分别与交叉口处两条相邻的机动车道(9)连接,
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连接交叉口处两条相邻的机动车道(9)上的人行横道(6)且位于机动车右转车道(8)的外侧,
隔离岛(2),设于机动车右转车道(8)以及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之间;
所述非机动车道(10)止于机动车右转车道(8)的端部,所述人行横道(6)的端部与非机动车道(10)的端部衔接并与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组成环路,所述隔离岛(2)高度同时高于机动车右转车道(8)、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
所述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的两端设有限行柱(4),限行柱(4)包括固定底座(41)、立杆(42),
所述立杆(42)包括球头部(422)、竖立部(421),所述立杆(42)的球头部(422)和固定底座(41)球接,所述球头部(422)为中空壳体,球头部(422)腔体的下部设有配重(49),所述球头部(422)的直径小于固定底座(41)内球面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行段(82)的长度为3米以上,所述弯道段(81)的转弯半径为5m以上,
所述隔离岛(2)高度高于机动车道100mm~25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道段(81)的转弯半径为1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1)的两端设有凹凸面的等待区(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渠化专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两限行柱(4)的距离为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福禄田岩刘攀文学李志斌陈明涛郭永青蔡正干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