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56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涉及车辆配件领域,包括可翻折的横板组件、包裹所述横板组件左右两侧的柔性包边以及安装在皮卡车后车厢两侧的安装框架,所述横板组件包括依次柔性连接的盖板一、盖板二和盖板三,对应后车厢的首部位置的盖板一与对应后车厢的中部位置盖板二之间设有分别与二者柔性连接的连接板,所述盖板一上设有可用钥匙打开的第一开关装置,所述盖板二和盖板三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安装框架配合的第二开关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翻折形式多样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皮卡车后车厢的横板组件的开关装置结构复杂,往往需要操作两次才能打开,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的问题;另外,横板组件对应后车厢首部位置的大盖板一般都要等其它位置的大盖板都解锁打开之后才能方便打开,十分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打开方式多样的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包括可翻折的横板组件、包裹所述横板组件左右两侧的柔性包边以及安装在皮卡车后车厢两侧的安装框架,所述横板组件包括依次柔性连接的盖板一、盖板二和盖板三,对应后车厢的首部位置的盖板一与对应后车厢的中部位置盖板二之间设有分别与二者柔性连接的连接板,所述盖板一上设有可用钥匙打开的第一开关装置,所述盖板二和盖板三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安装框架配合的第二开关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翻折后的横板组件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盖板二下表面的若干组松紧扣和松紧带以及盖板一上表面设有对应的第一安装环。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两侧的织带和织带扣,所述连接板的两端设有对应的第二安装环。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包括:锁芯,其上端显露在横板组件上表面,其下端插入所述横板组件中;第一锁块,成对设置且分别可滑移的安装在两侧所述安装板上,且与所述安装框架相配合;第一转动件,其与所述锁芯同轴连接且两端分别设有与两侧第一锁块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具有第一锁块分别与安装框架配合锁住的第一状态以及通过钥匙转动锁芯从而带动第一锁块相向运动并解除锁住的第二状态。所述盖板一设有把手。所述安装框架设有供所述横板组件安放的水平安装部,所述水平安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沉降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一端安装有出水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对应后车厢首部位置的大盖板上设置第一开关装置,通过钥匙操作的方式来打开盖板一,而不用像以往的结构只能通过从最末端的盖板三依次打开,节省了操作时间,同时也使解锁后的横板组件有了更多的固定方式,可以将盖板三和盖板一同时开始打开,将盖板三盖到盖板二上,再将盖板一盖到盖板三上,也可以从盖板三开始打开,将盖板三盖到盖板二上,再将盖板二打开,连同盖板三一起盖到盖板一上,翻折方式多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可折叠车厢盖的俯视图。图3为可折叠车厢盖的仰视图。图4为固定方式二的第一步骤示意图。图5为固定方式二的第二步骤示意图。图6为固定方式二的第三步骤示意图。图7为固定方式一的第一步骤示意图。图8为固定方式一的第二步骤示意图。图9为固定方式一的第三步骤示意图。图10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第一开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第二开关装置的解锁过程示意图。图14为紧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紧固机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16为横板组件各个板之间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安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包括可翻折的横板组件1、包裹所述横板组件1左右两侧的柔性包边2以及安装在皮卡车后车厢两侧的安装框架3,所述横板组件1包括依次柔性连接的盖板一7、盖板二8和盖板三9,对应后车厢的首部位置的盖板一7与对应后车厢的中部位置盖板二8之间设有分别与二者柔性连接的连接板11,所述盖板一7上设有可用钥匙打开的第一开关装置4,所述盖板二和盖板三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安装框架3配合的第二开关装置5;本技术方案采用了两种开关装置,从而实现了解锁后的横板组件的多种固定方式,有如下几种方式:固定方式一:对应后车厢尾部的盖板二8下表面设有若干组松紧扣13和松紧带14,对应后车厢首部位置的盖板一7上表面设有对应的第一安装环15,如图7,8,9所示,将盖板三解锁盖到盖板二上,将盖板三和盖板二一起盖到盖板一上,通过松紧带将松紧扣和第一安装环锁紧固定,使三个盖板牢牢的固定在一起,防止在行车颠簸时松动。固定方式二:两侧的所述安装框架3分别设有一组防分离的织带16和织带扣17,所述连接板11的两端设有对应的第二安装环18,通过第一开关装置将盖板一解锁打开,通过第二开关装置将盖板三解锁打开,将盖板三盖到盖板二上,再将盖板一盖到盖板三上,通过织带将织带扣和第二安装环固定,使三个盖板牢牢的固定在一起,防止在行车颠簸时松动,具体过程如图4,5,6所示。所述第一开关装置4包括:锁芯41,其上端显露在横板组件1上表面,其下端插入所述横板组件1中;第一锁块42,成对设置且分别可滑移的安装在两侧所述安装板6上,且与所述安装框架3相配合;第一转动件43,其与所述锁芯41同轴连接且两端分别设有与两侧第一锁块42连接的第一连接件44;所述第一开关装置4具有第一锁块42分别与安装框架3配合锁住的第一状态以及通过钥匙转动锁芯41从而带动第一锁块42相向运动并解除锁住的第二状态,通过在对应后车厢首部位置的盖板一上设置第一开关装置,通过钥匙操作的方式来打开盖板一,而不用像以往的结构只能通过从最末端的盖板三依次打开,节省了操作时间,同时也使解锁后的横板组件有了更多的固定方式,本实施例中的钥匙先是打开锁芯,再通过手动扭转钥匙带动锁芯转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关装置中,所述第一转动件43采用U型转片,所述U型转片设有与所述锁芯41同轴固定连接的中心部431以及一体设置在所述中心部431两端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44固定连接的安装部432,只用人员通过钥匙插入锁芯中转动,锁芯从而带动U型转片发生转动,U型转片两端的安装部绕中心部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件拉扯两端的第一锁块,从而完成解锁,操作方便,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只能一步一步从后车厢末端的盖板三开始解锁。第一开关装置的解锁过程如图8所示。每块所述安装板6上都设有靠近所述第一锁块42和第二锁块51的挡板61,所述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53上都设有分别抵触在所述第一锁块42和第二锁块51与挡板61之间的复位件62,本实施例中的复位件采用弹簧,第一锁块和第二锁块的拉扯力被撤销了之后,通过弹簧的预紧力实现复位。在现有的皮卡车后车厢中,有的后车厢两侧板会出现一定角度的倾斜,有的则是垂直的,导致标准不统一,容易使安装框架的安装达不到要求,容易出现松动的情况,本技术方案通过以下结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述安装框架3设有与后车厢的两侧侧板固定连接的紧固机构,所述紧固机构包括:竖板34,其与所述安装一体成型且竖直向下设置;夹持组件35,数量至少两个,其包括夹持所述后车厢侧板和竖板34的夹块部351、安装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包括可翻折的横板组件(1)、包裹所述横板组件(1)左右两侧的柔性包边(2)以及安装在皮卡车后车厢两侧的安装框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组件(1)包括依次柔性连接的盖板一(7)、盖板二(8)和盖板三(9),对应后车厢的首部位置的盖板一(7)与对应后车厢的中部位置盖板二(8)之间设有分别与二者柔性连接的连接板(11),所述盖板一(7)上设有可用钥匙打开的第一开关装置(4),所述盖板二和盖板三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安装框架(3)配合的第二开关装置(5),还包括用于固定翻折后的横板组件的固定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包括可翻折的横板组件(1)、包裹所述横板组件(1)左右两侧的柔性包边(2)以及安装在皮卡车后车厢两侧的安装框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组件(1)包括依次柔性连接的盖板一(7)、盖板二(8)和盖板三(9),对应后车厢的首部位置的盖板一(7)与对应后车厢的中部位置盖板二(8)之间设有分别与二者柔性连接的连接板(11),所述盖板一(7)上设有可用钥匙打开的第一开关装置(4),所述盖板二和盖板三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安装框架(3)配合的第二开关装置(5),还包括用于固定翻折后的横板组件的固定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盖板二(8)下表面的若干组松紧扣(13)和松紧带(14)以及盖板一(7)上表面设有对应的第一安装环(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3)两侧的织带(16)和织带扣(17),所述连接板(11)的两端设有对应的第二安装环(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卡车后车厢盖板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嘉辉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高唯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