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e掺杂的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及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8114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Fe掺杂的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工作时电流集边的问题。其自下而上包括:衬底(1),低温GaN成核层(2),n型GaN层(3),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Fe掺杂的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及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可用于高亮度照明设备及各种LED显示设备中。技术背景基于GaN体系的发光二极管在可见光及紫外光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GaN体系的发光二极管中,横向结构是目前的主流结构,但由于横向结构的发光二极管在工作时电流需经过一个“横向流动”的过程,在拐角处往往会产生电流的聚集效应,限制器件的性能,造成器件可靠性差的问题。因此如何对电流进行拓展,降低电流集边效应的影响是设计和制作发光二极管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对于如何进行电流拓展,科研人员尝试了许多结构,常见的电流拓展结构有两种:一是在n型GaN层中插入AlGaN层,如图1所示;二是在生长量子阱前生长周期性的超晶格结构,如图2所示。这些结构通过建立电流的势垒,使得电流进行再分布,实现电流的拓展,从而有效的减少了电子的泄漏电流,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效率。但上述两种结构均需额外生长相应的层结构,实现较为繁琐。且在具体生长过程中,由于层结构的复杂性不仅会导致制作成本的增加,而且额外的层堆叠也会对其他层结构的缺陷及应力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横向发光二极管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Fe掺杂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及制作方法,以通过Fe掺杂层建立起n型层中电流的势垒,实现电流的拓展,提高发光二极管的性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1.一种基于Fe掺杂的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其自下而上包括:衬底,低温GaN成核层,n型GaN层,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层,p型GaN层和电极,其特征在于:n型GaN层设为三层结构,第一层是n型GaN层,第二层是Fe掺杂的n型GaN层,第三层是n型GaN层,以降低第二层的载流子浓度,实现电流拓展。进一步,所述n型GaN层的三层结构参数如下:第一层n型GaN层,厚度为2000-2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第二层Fe掺杂的n型GaN层,厚度为500-1000nm,Fe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第三层n型GaN层,厚度为1000-1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进一步,所述低温GaN成核层的厚度为30-50nm;所述p型GaN层的厚度为100-400nm。进一步,所述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层,其周期数为8,每个周期的单层InxGa1-xN阱层和AlyGa1-yN垒层的厚度分别为1-5nm和9-15nm,In含量x的调整范围为0-0.5,Al含量y的调整范围为0-0.3。进一步,所述衬底(1)的材料为蓝宝石或碳化硅或硅;所述电极(6)的材料为Ti/Al/Ti/Au合金或Ni/Au合金。2.一种基于Fe掺杂的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1)对衬底进行加热和高温氮化的预处理;2)在衬底上采用MOCVD工艺生长厚度为30-50nm的低温GaN成核层;3)在GaN成核层上生长三层结构的n型GaN层:3a)在GaN成核层上采用MOCVD工艺生长厚度为2000-2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的第一层n型GaN层;3b)在第一层n型GaN层上采用MOCVD工艺,通入25-50sccm的Fe源流量,生长Fe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厚度为500-1000nm的第二层Fe掺杂n型GaN层;3c)在第二层Fe掺杂n型GaN层上采用MOCVD工艺,生长厚度为1000-1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的第三层n型GaN层;4)在第三层n型GaN层上采用MOCVD工艺生长八个周期的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层,每个周期的单层InxGa1-xN阱层和AlyGa1-yN垒层的厚度分别为1-5nm和9-15nm,In含量x的调整范围为0-0.5,Al含量y的调整范围为0-0.3;5)在InxGa1-xN/AlyGa1-yN量子阱上生长厚度为100-400nm的p型GaN层,并将反应室温度维持在800-1000℃,在H2气氛下,退火5-10min;6)采用溅射金属的方法分别在n型GaN层上沉积n型电极,在p型GaN层沉积p型电极,完成对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由于n型层中插入了一层Fe掺杂层,提高了该层的电阻率,有助于缓解器件的电流聚集效应,使得电流能够均匀的注入到量子阱中,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效率。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掺杂受主杂质的方式实现电流拓展,即通过在MOCVD生长过程中通入Fe源流量实现掺杂,操作方便,可利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基于AlGaN插入层实现电流拓展的发光二极管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基于阱前超晶格实现电流拓展的发光二极管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基于Fe掺杂的GaN基发光二极管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制作Fe掺杂GaN基发光二极管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参照图3,本实例的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层1、低温GaN成核层2、n型GaN层3、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层4、p型GaN层5和电极6。其中,衬底1采用蓝宝石或碳化硅或硅,低温GaN成核层2位于蓝宝石衬底层1之上,其厚度为30-50nm;n型GaN层3位于低温GaN成核层2之上,它包含三层结构,第一层厚度为2000-2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的n型GaN层,第二层厚度为500-1000nm,Fe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的Fe掺杂n型GaN层,第三层厚度为1000-1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的n型GaN层;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层4位于n型GaN层3之上,即InxGa1-xN层和AlyGa1-yN层交替生长,每个InxGa1-xN层和它上面的AlyGa1-yN层组合起来为一个周期,共八个周期,每个的InxGa1-xN层和AlyGa1-yN层的厚度分别为1-5nm和9-15nm;p型GaN层5位于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4之上的部分,其厚度为100-400nm;电极6包括n型电极和p型电极,分别位于n型GaN层3和p型GaN层5之上,其材料均为Ti/Al/Ti/Au合金或Ni/Au合金。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结构4中的In含量参数x和y的调整范围分别为0-0.5和0-0.3,不同In含量的量子阱可制备出发光波长不同的发光二极管。参照图4,本专利技术给出制备Fe掺杂GaN基发光二极管的三种实施例。实施例1,制备衬底为蓝宝石,多量子阱为In0.01Ga0.99N/Al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Fe掺杂的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其自下而上包括:衬底(1),低温GaN成核层(2),n型GaN层(3),I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Fe掺杂的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其自下而上包括:衬底(1),低温GaN成核层(2),n型GaN层(3),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层(4),p型GaN层(5)和电极(6),其特征在于:n型GaN层(3)设为三层结构,第一层是n型GaN层,第二层是Fe掺杂的n型GaN层,第三层是n型GaN层,以降低第二层的载流子浓度,实现电流拓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GaN层(3)的三层结构参数如下:
第一层n型GaN层,厚度为2000-2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
第二层Fe掺杂的n型GaN层,厚度为500-1000nm,Fe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
第三层n型GaN层,厚度为1000-1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温GaN成核层(2)的厚度为30-50nm;
所述p型GaN层(5)的厚度为100-4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In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层(4),其周期数为8,每个周期的单层InxGa1-xN阱层和AlyGa1-yN垒层的厚度分别为2-5nm和9-15nm,In含量x的调整范围为0-0.5,Al含量y的调整范围为0-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底(1)的材料为蓝宝石或碳化硅或硅;
所述电极(6)的材料为Ti/Al/Ti/Au合金或Ni/Au合金。


6.一种基于Fe掺杂的GaN基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
1)对衬底进行加热和高温氮化的预处理;
2)在衬底上采用MOCVD工艺生长厚度为30-50nm的低温GaN成核层;
3)在GaN成核层上生长三层结构的n型GaN层:
3a)在GaN成核层上采用MOCVD工艺生长厚度为2000-2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的第一层n型GaN层;
3b)在第一层n型GaN层上采用MOCVD工艺,通入25-50sccm的Fe源流量,生长Fe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厚度为500-1000nm的第二层Fe掺杂n型GaN层;
3c)在第二层Fe掺杂n型GaN层上采用MOCVD工艺,生长厚度为1000-1500nm、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的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晟瑞苏华科高源张雅超陈大正李培咸张进成郝跃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