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668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速器。在凸缘部8f的面对窗口H一侧的一个侧面(8fs)上,形成有第一凹部(81)和第二凹部(82、82′),该第一凹部(81)沿着凸缘部(8f)的径向延伸且能够在对内面(8ci)进行机械加工时避免妨碍到加工工具(T),该第二凹部(82、82′)至少有一个,在从与第一轴线(X1)正交的投影面观察时隔着第二轴线(X2)位于第一凹部(81)的相反侧,且比第一凹部(81)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速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差速器,特别是在差速器箱上具有窗口结构的差速器。
技术介绍
这样的差速器如日本特开2007-10040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为人所知。设置于上述公报所公开的差速器箱的窗口被形成为能够将侧齿轮及小齿轮通过窗口装配在差速器箱内的形状。但是,为了在将差速器的外形抑制为规定尺寸的同时使差速器箱应对来自齿圈的更大的传递扭矩,需要使侧齿轮和小齿轮的直径更大,并需要将容纳这些齿轮的差速器箱的内部空间通过机械加工(例如车削加工)形成得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允许加工工具通过窗口,还需要将在差速器箱的凸缘部设置的加工用躲避槽也形成得较大,但是,该躲避槽越大,差速器箱的重量平衡越会被破坏,从而存在差速器容易产生旋转振动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内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差速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特征在于,具有:差速器箱,该差速器箱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该主体部的内面的至少一部分被进行机械加工,并且该主体部为中空,能够以第一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该凸缘部一体地突出设置于该主体部的外周;差速机构,其被收纳于所述主体部内;窗口,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以及齿圈,其与连接于动力源的驱动齿轮啮合,并与所述凸缘部结合以将来自该驱动齿轮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差速器箱;所述差速机构具有:一对侧齿轮,该一对侧齿轮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主体部;以及小齿轮,其以与所述第一轴线正交的第二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一对侧齿轮啮合;所述窗口被形成为能够将所述侧齿轮和所述小齿轮通过所述窗口而装配于所述主体部内的形状,在所述凸缘部的面对所述窗口一侧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凹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该第一凹部沿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延伸且能够在对所述内面进行机械加工时避免妨碍到加工工具,在从与所述第一轴线正交的投影面观察时,该第二凹部隔着所述第二轴线位于第一凹部的相反侧,且该第二凹部比该第一凹部小。根据该特征,能够通过较大的第一凹部和窗口使差速器箱不妨碍到加工工具,从而使加工工具大范围地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通过机械加工扩大差速器箱的内部空间,因此能够使侧齿轮及小齿轮大径化从而能够应对较大的输入扭矩。另外,由于在较大的第一凹部的隔着第二轴线的相反侧配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部,所以与在凸缘部仅设有较大的第一凹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改善差速器箱的重量平衡。而且,由于第二凹部较小,因此能够在改善重量平衡的同时,有效地抑制因凸缘部分的凹部的设置而引起的刚性降低。本技术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具有多个螺栓孔,该多个螺栓孔分别供用于紧固所述齿圈的多个螺栓贯穿插入,所述第一凹部、第二凹部分别配置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螺栓孔之间,所述第一凹部通过机械加工形成,所述第二凹部通过铸造形成。根据该特征,通过利用加工公差较小的机械加工形成较大的第一凹部,能够在该加工公差的范围内使第一凹部接近螺栓孔。由此,能够更大地形成第一凹部。并且,随着被机械加工的第一凹部的加工公差变小,相应地容易确保凸缘部的螺栓孔周边部与齿圈的接触面积,能够防止第一凹部周边的螺栓轴向力的下降。此外,通过铸造形成第二凹部,可以节省成本,因为不需要机械加工。本技术的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部仅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凹部,在从所述投影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凹部处于关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凹部对称的对称位置。根据该特征,即使仅有一个第二凹部,也能够容易地改善差速器箱的重量平衡。本技术的第四特征在于,在从所述投影面观察时,所述凸缘部在关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凹部对称的对称位置处具有孔。根据该特征,为了重量调整,通过将存在于上述对称位置的孔与第二凹部一起使用,可更加容易地改善差速器箱的重量平衡。在本技术中,所谓第二凹部“比第一凹部小”并不限于第二凹部与第一凹部相比宽度窄且深度浅,还包括第二凹部与第一凹部相比宽度窄或深度浅。另外,在本技术中,“圆周方向”、“径向”分别表示以差速器箱的旋转轴线(即第一轴线)为基准的圆周方向、径向。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差速器及其外围装置的纵截面图(图2的1-1线截面图)。图2是省略了变速箱、车轴、轴承及差速机构的齿轮的图示而示出的上述差速器的右侧面图。图3A是表示穿过箱中心且在图1中从右侧观察时的差速器箱的横截面图(图4的3A-3A线横截面),图3B是表示图3A的3B-3B线放大截面图图4是表示图3A的4-4线截面图。图5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3A对应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3A对应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3A对应的剖视图。标号说明B:螺栓H:窗口R:齿圈T:作为加工工具的刀具X1、X2:第一轴线、第二轴线8:差速器箱8c:主体部8ci:主体部的内面8f:凸缘部8fh:螺栓孔8fs:作为凸缘部的面对窗口侧的一个侧面的第一侧面8fz:作为孔的定位孔10:差速器20:差速机构22:小齿轮23:侧齿轮31:驱动齿轮81;82、82′:第一凹部;第二凹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至图4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在车辆(比如说汽车)的变速箱9内收纳有差速器10,该差速器10将来自未图示的动力源(比如车载发动机)的动力分配并传递给作为一对驱动轴的左右车轴11、12。差速器10具有金属制的差速器箱8、以及内置在差速器箱8中的差速机构20。差速器箱8包括:形成为大致球体状且在内部收纳有差速机构20的中空的主体部8c;与主体部8c的右侧部及左侧部一体地连接设置并在第一轴线X1上排列的第一、第二轴承凸台8b1、8b2;以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与主体部8c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并在以第一轴线X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凸缘部8f。并且,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凸台8b1、8b2在这些凸台8b1、8b2的外周侧,经由轴承13、14以绕第一轴线X1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9。差速器箱8的凸缘部8f一体地设置于主体部8c的外周面,并突出设置为环形板状,且齿圈R通过多个螺栓B可装卸地与该凸缘部8f结合。齿圈R具有:轮辋Ra,其在外周具有螺旋齿轮(斜齿轮)状的齿部Rag;及轮辐Rb,其从该轮辋Ra的内周面一体突出,呈环板状。齿部Rag与驱动齿轮31啮合,该驱动齿轮31是与动力源相连的变速装置的输出部。由此,来自驱动齿轮3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圈R及凸缘部8f传递到差速器箱8的主体部8c。在凸缘部8f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有螺栓孔8fh。另外对应着这些螺栓孔8fh而在轮辐Rb上设有多个螺栓通孔Rbh。并且,多个螺栓B通过轮辐Rb的螺栓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n差速器箱(8),该差速器箱(8)具有主体部(8c)和凸缘部(8f),该主体部(8c)的内面(8ci)的至少一部分被进行机械加工,并且该主体部(8c)为中空,能够以第一轴线(X1)为中心进行旋转,该凸缘部(8f)一体地突出设置于该主体部(8c)的外周;/n差速机构(20),其被收纳于所述主体部(8c)内;/n窗口(H),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8c);以及/n齿圈(R),其与连接于动力源的驱动齿轮(31)啮合,并与所述凸缘部(8f)结合以将来自该驱动齿轮(31)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差速器箱(8);/n所述差速机构(20)具有:一对侧齿轮(23),该一对侧齿轮(23)以所述第一轴线(X1)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主体部(8c);以及小齿轮(22),其以与所述第一轴线(X1)正交的第二轴线(X2)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主体部(8c),并与所述一对侧齿轮(23)啮合;/n所述窗口(H)被形成为能够将所述侧齿轮(23)和所述小齿轮(22)通过所述窗口(H)而装配于所述主体部(8c)内的形状,/n在所述凸缘部(8f)的面对所述窗口(H)一侧的一个侧面(8fs)上,形成有第一凹部(81)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82、82′),该第一凹部(81)沿所述凸缘部(8f)的径向延伸且能够在对所述内面(8ci)进行机械加工时避免妨碍到加工工具(T),在从与所述第一轴线(X1)正交的投影面观察时,该第二凹部(82、82′)隔着所述第二轴线(X2)位于第一凹部(81)的相反侧,且该第二凹部(82、82′)比该第一凹部(81)小。/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07 JP 2019-041949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差速器箱(8),该差速器箱(8)具有主体部(8c)和凸缘部(8f),该主体部(8c)的内面(8ci)的至少一部分被进行机械加工,并且该主体部(8c)为中空,能够以第一轴线(X1)为中心进行旋转,该凸缘部(8f)一体地突出设置于该主体部(8c)的外周;
差速机构(20),其被收纳于所述主体部(8c)内;
窗口(H),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8c);以及
齿圈(R),其与连接于动力源的驱动齿轮(31)啮合,并与所述凸缘部(8f)结合以将来自该驱动齿轮(31)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差速器箱(8);
所述差速机构(20)具有:一对侧齿轮(23),该一对侧齿轮(23)以所述第一轴线(X1)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主体部(8c);以及小齿轮(22),其以与所述第一轴线(X1)正交的第二轴线(X2)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主体部(8c),并与所述一对侧齿轮(23)啮合;
所述窗口(H)被形成为能够将所述侧齿轮(23)和所述小齿轮(22)通过所述窗口(H)而装配于所述主体部(8c)内的形状,
在所述凸缘部(8f)的面对所述窗口(H)一侧的一个侧面(8fs)上,形成有第一凹部(81)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82、82′),该第一凹部(81)沿所述凸缘部(8f)的径向延伸且能够在对所述内面(8ci)进行机械加工时避免妨碍到加工工具(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口亚久人相根祥吾
申请(专利权)人: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