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庞展鹏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4856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包括车架,以及安装在车架上的前轮避震装置、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及后座可调节装置,所述的前轮避震装置,包括避震架及减震伸缩轴,所述的避震架通过减震伸缩轴上的前轮轴设有前行驶轮,所述的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铰接轴及减震保护杆,所述的铰接轴一端与调节杆固定连接,另一端可活动性与减震保护杆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车架与后行驶轮之间的减震保护杆上设置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增加了该避震功能的多样性,并且可将后座设置为驾驶者的靠背与后座位之间转换使用,让驾驶者享受到更好的驾驶体验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模块化拼装,具有拆装快捷、适应军用,适用平坦和越野道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摩托车的车架与后轮的避震机构是固定连接的,导致无法调节后轮与车架之间的高低距离,其避震功能过于单一,无法适应人多或人少时的乘座的舒适效果,同时,由于后座位只采用单一性的平置式设置,只能供搭乘者作为坐位乘坐使用,而不能达到多用途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通过在车架与后行驶轮之间的减震保护杆上设置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增加了该避震功能的多样性,并且可将后座设置为驾驶者的靠背与后座位之间转换使用,具有拆装快捷、适应军用,适用平坦和越野道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包括车架,以及安装在车架上的前轮避震装置、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及后座可调节装置,所述的前轮避震装置,包括避震架及减震伸缩轴,所述的避震架通过减震伸缩轴上的前轮轴设有前行驶轮,所述的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铰接轴及减震保护杆,所述的铰接轴一端与调节杆固定连接,另一端可活动性与减震保护杆铰接,减震保护杆通过后轮轴设有后行驶轮,所述的调节杆通过连接固定孔与车架连接,所述的后座可调节装置,包括后座座垫及后座固定座,所述的后座座垫与后座固定座通过铰链铰接。所述的避震架通过方向轴与车把手连接,避震架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的减震保护杆内设有减震弹簧。所述的后座座垫内侧设有拉绳,拉绳可以从后座座垫内侧通向前驾驶座。所述的后座座垫的内侧铰接有靠背支撑杆,后座固定座设有支撑支柱。所述的后座固定座的外围还设有工具箱,所述的工具箱通过卡扣槽与后座座垫的突扣相互扣合。所述车架为一体成型结构,车架内设有安装蓄电池的箱体空间。所述的箱体空间安装在车架的内弯部位,箱体空间的上方还设置有电池保护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将后轮高低调节装置中的铰接轴10与调节杆8的角度调整为30度时,避震受力大,可供两人坐;角度调整到60度时,避震受力小,仅可供一个坐,两者之间的转换可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要自行选择调节,可以让驾驶达到舒适的驾驶及体验效果,同时具有拆装快捷、适应军用,适用平坦和越野道路。将后座座垫13内侧设有的拉绳16拉起,该拉绳16可以从后座座垫13内侧通向前驾驶座,方便于驾驶者拉起后座座垫13当靠背用,具有减轻驾驶者单独驾车时的疲劳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前轮避震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后轮高低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后座可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车架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架、2避震架、3减震伸缩轴、4前轮轴、5前行驶轮、6方向轴、7车把手、8调节杆、9连接固定孔、10铰接轴、11减震保护杆、12后行驶轮、13后座座垫、14后座固定座、15铰链、16拉绳、17支撑杆、18支撑支柱、19工具箱、20卡扣槽、21突扣、22箱体空间、23蓄电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5所示,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包括车架1,以及安装在车架1上的前轮避震装置、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及后座可调节装置,所述的前轮避震装置,包括避震架2及减震伸缩轴3,所述的避震架2通过减震伸缩轴3上的前轮轴4设有前行驶轮5,所述的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8、铰接轴10及减震保护杆11,所述的铰接轴10一端与调节杆8固定连接,另一端可活动性与减震保护杆11铰接,减震保护杆11通过后轮轴设有后行驶轮12,所述的调节杆8通过连接固定孔9与车架1连接,通过调节杆8与铰接轴10可以调节车架1与地面的高低距离,所述的后座可调节装置,包括后座座垫13及后座固定座14,所述的后座座垫13与后座固定座14通过铰链15铰接,后座座垫13通过铰链15可以将后座座垫13相对于后座固定座14掀起作为前驾驶座的靠背。所述的避震架2通过方向轴6与车把手7连接,避震架2与车架1固定连接。所述的减震保护杆11内设有减震弹簧。所述的后座座垫13内侧设有拉绳16,拉绳16可以从后座座垫13内侧通向前驾驶座,方便于驾驶者拉起后座座垫13当靠背用。所述的后座座垫13的内侧铰接有靠背支撑杆17,后座座垫13通过铰链15被拉起后,可以将靠背支撑杆17的远离铰接端抵接到后座固定座14的支撑支柱18上,以达到将后座座垫13当靠背使用时的固定支撑作用。所述的后座固定座14的外围还设有工具箱19,所述的工具箱19通过卡扣槽20与后座座垫13的突扣21相互扣合,所述的工具箱19内可以用来放置雨衣或雨伞及车辆修理工具等。所述车架1为一体成型结构,车架1内设有安装蓄电池23的箱体空间22,车架1的后端连接有挡后轮挡板。所述的箱体空间22安装在车架1的内弯部位,也即是驾驶者放置脚的位置,箱体空间22的上方还设置有电池保护板,避免蓄电池23被淋湿。所述的车架1通过后轮高低调节装置的铰接轴10,可以调节后行驶轮12与车架1之间的高低距离,从而调高电动摩托车的座位,通过铰接轴10调节后行驶轮12避震的角度,完成高低摩托车的转换;如:若以竖线为标准,当铰接轴10与调节杆8的角度调整为30度时,其避震受力大,可供两人坐,在坑洼道路行驶时,给驾驶者的体验像是越野车;当两者的角度调整到60度时,避震受力小,仅可供一个人坐,会达到一种舒适的感觉,不会因太硬或者太软而不舒适,如果坐两人,会因避震弹力小从而失去减震的作用,减震失效时直接感觉相当于一个支柱,硬邦邦的。本技术对于未提及的相关部件,如:电机、油门、车刹等结构及安装位置均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本申请不再赘述。本技术具有拆装快捷、适应军用,适用平坦和越野道路。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列举了较佳的实施方式而已,本技术所主张的权利范围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以及安装在车架(1)上的前轮避震装置、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及后座可调节装置,/n所述的前轮避震装置,包括避震架(2)及减震伸缩轴(3),所述的避震架(2)通过减震伸缩轴(3)上的前轮轴(4)设有前行驶轮(5),/n所述的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8)、铰接轴(10)及减震保护杆(11),所述的铰接轴(10)一端与调节杆(8)固定连接,另一端可活动性与减震保护杆(11)铰接,减震保护杆(11)通过后轮轴设有后行驶轮(12),所述的调节杆(8)通过连接固定孔(9)与车架(1)连接,/n所述的后座可调节装置,包括后座座垫(13)及后座固定座(14),所述的后座座垫(13)与后座固定座(14)通过铰链(15)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以及安装在车架(1)上的前轮避震装置、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及后座可调节装置,
所述的前轮避震装置,包括避震架(2)及减震伸缩轴(3),所述的避震架(2)通过减震伸缩轴(3)上的前轮轴(4)设有前行驶轮(5),
所述的后轮高低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8)、铰接轴(10)及减震保护杆(11),所述的铰接轴(10)一端与调节杆(8)固定连接,另一端可活动性与减震保护杆(11)铰接,减震保护杆(11)通过后轮轴设有后行驶轮(12),所述的调节杆(8)通过连接固定孔(9)与车架(1)连接,
所述的后座可调节装置,包括后座座垫(13)及后座固定座(14),所述的后座座垫(13)与后座固定座(14)通过铰链(15)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避震架(2)通过方向轴(6)与车把手(7)连接,避震架(2)与车架(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高低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保护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展鹏
申请(专利权)人:庞展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