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189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包括底座、转动台、指挥柱、机械臂和控制系统,底座的上表面设有转动连接的转动台,转动台的边缘处设有啮合连接的伺服电机,转动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指挥柱,指挥柱的前、后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通行灯,通行灯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左转灯、直行灯和右转灯,指挥柱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机械臂,机械臂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红灯,底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锂电池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处理模块、存储模块、输入模块、串口模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机器人代替交警进行交通指挥,大大降低了交警的工作强度,给交警的工作带来了方便性,且有效降低交警的在指挥交通中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智能
,具体为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
技术介绍
交通,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五种方式,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造成道路越来越拥挤,现阶段对于交通的指挥多为红绿灯,但是在红绿灯发生故障后往往需要交警前往路口进行指挥,加大了交警的工作强度,同时容易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交警临时进行交通指挥的工作强度大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包括底座、转动台、指挥柱、机械臂和控制系统,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转动连接的转动台,所述转动台的边缘处设有啮合连接的伺服电机,所述转动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指挥柱,所述指挥柱的前、后表面分别固定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包括底座(1)、转动台(2)、指挥柱(3)、机械臂(4)和控制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设有转动连接的转动台(2),所述转动台(2)的边缘处设有啮合连接的伺服电机(6),所述转动台(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指挥柱(3),所述指挥柱(3)的前、后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通行灯(7),所述通行灯(7)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左转灯(8)、直行灯(9)和右转灯(10),所述指挥柱(3)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机械臂(4),所述机械臂(4)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红灯(11),所述指挥柱(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方向相反的摄像头(12),所述摄像头(12)的监控端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包括底座(1)、转动台(2)、指挥柱(3)、机械臂(4)和控制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设有转动连接的转动台(2),所述转动台(2)的边缘处设有啮合连接的伺服电机(6),所述转动台(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指挥柱(3),所述指挥柱(3)的前、后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通行灯(7),所述通行灯(7)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左转灯(8)、直行灯(9)和右转灯(10),所述指挥柱(3)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机械臂(4),所述机械臂(4)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红灯(11),所述指挥柱(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方向相反的摄像头(12),所述摄像头(12)的监控端朝向通行灯(7)的一侧,所述底座(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锂电池(13)和控制系统(5),所述控制系统(5)包括处理模块(14)、存储模块(15)、输入模块(16)、串口模块(1)(7)、驱动模块(18)和电源模块(19),所述处理模块(14)分别与存储模块(15)、输入模块(16)、串口模块(17)和驱动模块(18)进行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9)与锂电池(13)进行连接,所述锂电池(13)为整个控制系统(5)进行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智能交通指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18)分别与伺服电机(6)、通行灯(7)相连接,所述输入模块(16)与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瑞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智能仿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