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歧管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8946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用于对发动机进气歧管进气口位置的一致性进行检测,所述进气歧管检测装置设置有底板、定位结构、竖架、检测杆,竖架垂直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竖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检测杆的直径,所述检测杆插入在所述通孔内并能够在所述通孔内水平地左右抽动,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将进气歧管的底部固定在定位结构上,再将检测杆水平地插向进气歧管的孔道,若检测杆能顺利地插入对应的孔道,则判定进气歧管合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歧管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零组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歧管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化油器式或节气门体汽油喷射式发动机,进气歧管指的是化油器或节气门体之后到气缸盖进气道之前的进气管路。它的功用是将空气、燃油混合气由化油器或节气门体分配到各缸进气道。进气歧管位于节气门与引擎进气门之间。进气歧管在组装过程中的气密性对于发动机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汽车零组件组装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进气歧管的进气口的位置精度,直接决定组装精度及组装后的气密性。在对进气歧管进行检测时,如何有效地判断进气歧管的一致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性价比好、维护便利的进气歧管检测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用于对发动机进气歧管进气口位置的一致性进行检测,所述进气歧管检测装置设置有底板、定位结构、竖架、检测杆,竖架垂直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竖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检测杆的直径,所述检测杆插入在所述通孔内并能够在所述通孔内水平地左右抽动,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将进气歧管的底部固定在定位结构上,再将检测杆水平地插向进气歧管的进气口,若检测杆能顺利地插入对应的进气口,则判定进气歧管合格。所述定位结构设置有圆柱形凸起和点状凸起。所述竖架设置有左竖架和右竖架,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位于左竖架与右竖架之间,所述检测杆设置有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所述第一检测杆的直径大于第二检测杆的直径,第一检测杆设置有直径相等的左侧第一检测杆和右侧第一检测杆,左侧第一检测杆安装在所述左竖架上,右侧第一检测杆安装在所述右竖架上,第二检测杆设置有直径相等的左侧第二检测杆和右侧第二检测杆,左侧第二检测杆安装在所述左竖架上,右侧第二检测杆安装在所述右竖架上。所述左侧第一检测杆与右侧第一检测杆安装在同一水平高度且两者的对称轴线重合,所述左侧第二检测杆与右侧第二检测杆安装在同一水平高度且两者的对称轴线重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左竖架设置有第一左竖架和第二左竖架,所述左侧第一检测杆安装在第一左竖架上,左侧第二检测杆安装在第二左竖架上,所述右竖架设置有第一右竖架和第二右竖架,所述右侧第一检测杆安装在第一右竖架上,右侧第二检测杆安装在第二右竖架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左竖架设置有左延伸杆,左侧第二检测杆安装在左延伸杆上,第二右竖架均设置有右延伸杆,右侧第二检测杆安装在右延伸杆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压紧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进气歧管的底部固定在定位结构上进行定位,先将右侧第一检测杆、右侧第二检测杆插入进气歧管上右侧对应的孔道内,再将左侧第一检测杆、左侧第二检测杆水平地插向进气歧管左侧的孔道内,若左侧第一检测杆、左侧第二检测杆均能顺利地插入对应的孔道内,则判定进气歧管合格,否则不合格。操作简便、成本低、维修便利。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置入进气歧管后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置入进气歧管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至图2,一种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用于对发动机进气歧管进气口位置的一致性进行检测,所述进气歧管检测装置设置有底板1、定位结构、竖架、检测杆,竖架垂直地安装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竖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检测杆的直径,所述检测杆插入在所述通孔内并能够在所述通孔内水平地左右抽动,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将进气歧管31的底部固定在定位结构上,再将检测杆水平地插向进气歧管31的进气口,若检测杆能顺利地插入对应的进气口,则判定进气歧管31合格。所述定位结构设置有圆柱形凸起21和点状凸起22。所述竖架设置有左竖架和右竖架,所述圆柱形凸起21和点状凸起22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左竖架与右竖架之间,所述检测杆设置有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所述第一检测杆的直径大于第二检测杆的直径,第一检测杆设置有直径相等的左侧第一检测杆41和右侧第一检测杆42,左侧第一检测杆41安装在所述左竖架上,右侧第一检测杆42安装在所述右竖架上,第二检测杆设置有直径相等的左侧第二检测杆51和右侧第二检测杆52,左侧第二检测杆51安装在所述左竖架上,右侧第二检测杆52安装在所述右竖架上。所述左侧第一检测杆41与右侧第一检测杆42安装在同一水平高度且两者的对称轴线重合,所述左侧第二检测杆51与右侧第二检测杆52安装在同一水平高度且两者的对称轴线重合。所述左竖架设置有第一左竖架61和第二左竖架63,所述左侧第一检测杆41安装在第一左竖架61上,左侧第二检测杆51安装在第二左竖架63上,所述右竖架设置有第一右竖架62和第二右竖架64,所述右侧第一检测杆42安装在第一右竖架62上,右侧第二检测杆52安装在第二右竖架64上。所述第二左竖架63设置有左延伸杆71,左侧第二检测杆51安装在左延伸杆71上,第二右竖架64均设置有右延伸杆72,右侧第二检测杆52安装在右延伸杆72上。进气歧管的底部固定在定位结构上进行定位,将右侧第一检测杆42、右侧第二检测杆52插入进气歧管上右侧对应的孔道内,再将左侧第一检测杆41、左侧第二检测杆51水平地插向进气歧管左侧的孔道内,若左侧第一检测杆41、左侧第二检测杆51均能顺利地插入对应的孔道内,则判定进气歧管合格,否则不合格。实施例二请参考图3至图4,所述竖架设置有左竖架和右竖架,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左竖架81与右竖架82之间,所述检测杆设置有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所述第一检测杆的直径大于第二检测杆的直径,第一检测杆设置有直径相等的左侧第一检测杆41和右侧第一检测杆42,左侧第一检测杆41安装在所述左竖架81上,右侧第一检测杆42安装在所述右竖架82上,第二检测杆设置有直径相等的左侧第二检测杆51和右侧第二检测杆52,左侧第二检测杆51安装在所述左竖架81上,右侧第二检测杆52安装在所述右竖架82上。所述定位结构设置有圆柱形凸起21和点状凸起22,所述点状凸起22设置有两个,所述两个点状凸起22分别设置于所述圆柱形凸起21的两侧。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压紧装置9。进气歧管的底部固定在定位结构上,并用压紧装置对进气歧管压紧进行定位。先将右侧第一检测杆42、右侧第二检测杆52插入进气歧管上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用于对发动机进气歧管进气口位置的一致性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检测装置设置有底板、定位结构、竖架、检测杆,竖架垂直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竖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检测杆的直径,所述检测杆插入在所述通孔内并能够在所述通孔内水平地左右抽动,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将进气歧管的底部固定在定位结构上,再将检测杆水平地插向进气歧管的孔道,若检测杆能顺利地插入对应的孔道,则判定进气歧管合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歧管检测装置,用于对发动机进气歧管进气口位置的一致性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检测装置设置有底板、定位结构、竖架、检测杆,竖架垂直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竖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检测杆的直径,所述检测杆插入在所述通孔内并能够在所述通孔内水平地左右抽动,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将进气歧管的底部固定在定位结构上,再将检测杆水平地插向进气歧管的孔道,若检测杆能顺利地插入对应的孔道,则判定进气歧管合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设置有圆柱形凸起和点状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架设置有左竖架和右竖架,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位于左竖架与右竖架之间,所述检测杆设置有第一检测杆和第二检测杆,所述第一检测杆的直径大于第二检测杆的直径,第一检测杆设置有直径相等的左侧第一检测杆和右侧第一检测杆,左侧第一检测杆安装在所述左竖架上,右侧第一检测杆安装在所述右竖架上,第二检测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培江李耀琼欧阳新平干晟朵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艾尔普斯汽车零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