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包括底座、第一固定机构、设于底座上的下模座、设于下模座的上模座、凹设于上模座的安装槽、活动设于安装槽内的上模芯、设于下模座内的下模芯、设于下模芯上的模仁、设于上模座的输料机构以及设于下模芯上的第二固定机构,上模芯与模仁配合形成注塑腔,注塑腔与输料机构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上模座与下模座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固定机构用于将模仁可拆卸地固定在下模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注塑模具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易于拆卸以及便于产品取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成型
,尤其是指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注塑不同的产品就需要不同的注塑模具,当需要打印不同产品时,就需要不同的注塑模具,但是现有很多的注塑模具只能给一种产品注塑,这就导致生产效率不高;而且很多的注塑模具结构复杂,导致当注塑完毕之后,拆卸会变得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固定机构、设于底座上的下模座、设于下模座的上模座、凹设于上模座的安装槽、活动设于安装槽内的上模芯、设于下模座内的下模芯、设于下模芯上的模仁、设于上模座的输料机构以及设于下模芯上的第二固定机构,所述上模芯与模仁配合形成注塑腔,所述注塑腔与输料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上模座与下模座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机构用于将模仁可拆卸地固定在下模芯上。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杆和固定柱,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上模座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柱设于下模座,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固定柱卡接的两个卡块。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固定机构还包括与两个卡块螺栓连接的蝶形螺栓。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块、固定块、凹设于安装块的第一凹槽、以及设于安装块内的动力组件,所述上模芯设有通孔,所述固定块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一凹槽内,所述固定块的另一端用于经由通孔与模仁抵触,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固定块滑移。作为优选,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推动块和凹槽设于安装块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凹槽与与第一凹槽连通,所述推动块的一端与第二凹槽滑动连接,所述凹槽的另一端凸伸出安装块外,推动块的所述一端设有用于与固定块的所述一端抵触的斜面。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固定块上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三凹槽的槽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用于与限位块抵触。作为优选,所述输料机构包括输料机构包括入料圆盘和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与入料圆盘连接,所述导管的另一端经由上模芯凸伸入注塑腔内。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有多个导向杆,所述下模座设有多个与导向杆滑动配合导向槽,多个导向杆均套设有第二弹性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当需要加工不同产品时,将上模座与下模座分开,让后将上模芯取出,然后打开固定机构,从而将模仁拆卸,然后更换新的上模芯与模仁,从而形成的新的注塑腔,然后通过输料机构,便可以向注塑腔内注入塑料,如此便可以注塑出新的产品;而当注塑完毕之后,需要取出产品时,打开第一固定机构,使得第一固定机构不能上模座与下模座固定,如此便可以将上模座与下模座拆卸分离,然后将产品取出;本技术实现了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加工注塑,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本技术不需更换注塑模具整体,因此可以节省了成本;而且本技术易于拆卸,十分便于工作人员将注塑完成的产品取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隐藏第一固定机构后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隐藏第一固定机构和上模座后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隐藏第一固定机构、上模座及上模芯后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固定机构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隐藏第一固定机构后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分别为:1、底座;2、下模座;3、上模座;4、上模芯;5、下模芯;6、模仁;7、安装块;8、固定块;9、推动块;10、斜面;11、第一弹性件;12、限位块;13、入料圆盘;14、导管;15、导向杆;16、第二弹性件;17、固定杆;18、固定柱;19、卡块;20、蝶形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图6所示,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包括底座1、第一固定机构、设于底座1上的下模座2、设于下模座2的上模座3、凹设于上模座3的安装槽、活动设于安装槽内的上模芯4、设于下模座2内的下模芯5、设于下模芯5上的模仁6、设于上模座3的输料机构以及设于下模芯5上的第二固定机构,所述上模芯4与模仁6配合形成注塑腔,所述注塑腔与输料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2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机构用于将模仁6可拆卸地固定在下模芯5上。当需要加工不同产品时,通过第一固定机构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2分开,如此,上模芯4便会与上模座3的安装槽分离,然后将上模芯4与模仁6分离取出然后打开第二固定机构,从而将模仁6拆卸,然后更换新的上模芯4与模仁6,从而形成的新的注塑腔,然后通过输料机构,便可以向注塑腔内注入塑料,如此便可以注塑出新的产品;而当注塑完毕之后,需要取出产品时,打开第一固定机构,使得第一固定机构不能上模座3与下模座2固定,如此便可以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2拆卸分离,然后将产品取出;本技术实现了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加工注塑,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本技术不需更换注塑模具整体,因此可以节省了成本;而且本技术易于拆卸,十分便于工作人员将注塑完成的产品取出。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杆17和固定柱18,所述固定杆17的一端与上模座3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柱18设于下模座2,所述固定杆17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固定柱18卡接的两个卡块19。当需要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2固定时,转动固定柱18,使得两个卡块19与固定柱18卡接,如此便可以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2固定;而当需要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2分离时,转动拨开固定杆17,使得两个卡块19与固定柱18分离即可。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还包括与两个卡块19螺栓连接的蝶形螺栓20。通过设置蝶形螺栓20,使得固定柱18、蝶形螺栓20以及两个卡块19这四者可以对固定柱18可以形成包围,从而防止两个卡块19与固定柱18脱离,从而保证上模座3与下模座2不会分离;而当需要将两个卡块19与固定柱18分离时,转动蝶形螺栓20,使得蝶形螺栓20不再挡止固定柱18,便可以将两个卡块19与固定柱18分离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块7、固定块8、凹设于安装块7的第一凹槽、以及设于安装块7内的动力组件,所述上模芯4设有通孔,所述固定块8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一凹槽内,所述固定块8的另一端用于经由通孔与模仁6抵触,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固定块8滑移。启动动力组件,动力组件推动固定块8滑移,从而使固定块8经由通孔与模仁6抵触,进而将模仁6固定;而当需要将模仁6拆卸时,通过动力组件拉动固定块8远离模仁6,如此便可以将模仁6拆卸取出。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推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第一固定机构、设于底座(1)上的下模座(2)、设于下模座(2)的上模座(3)、凹设于上模座(3)的安装槽、活动设于安装槽内的上模芯(4)、设于下模座(2)内的下模芯(5)、设于下模芯(5)上的模仁(6)、设于上模座(3)的输料机构以及设于下模芯(5)上的第二固定机构,所述上模芯(4)与模仁(6)配合形成注塑腔,所述注塑腔与输料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2)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机构用于将模仁(6)可拆卸地固定在下模芯(5)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第一固定机构、设于底座(1)上的下模座(2)、设于下模座(2)的上模座(3)、凹设于上模座(3)的安装槽、活动设于安装槽内的上模芯(4)、设于下模座(2)内的下模芯(5)、设于下模芯(5)上的模仁(6)、设于上模座(3)的输料机构以及设于下模芯(5)上的第二固定机构,所述上模芯(4)与模仁(6)配合形成注塑腔,所述注塑腔与输料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2)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机构用于将模仁(6)可拆卸地固定在下模芯(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杆(17)和固定柱(18),所述固定杆(17)的一端与上模座(3)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柱(18)设于下模座(2),所述固定杆(17)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固定柱(18)卡接的两个卡块(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还包括与两个卡块(19)螺栓连接的蝶形螺栓(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块(7)、固定块(8)、凹设于安装块(7)的第一凹槽、以及设于安装块(7)内的动力组件,所述上模芯(4)设有通孔,所述固定块(8)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功军,陈建东,关松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联维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