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电磁隔离的超高压二通插装式比例减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5635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46
一种带有电磁隔离的超高压二通插装式比例减压阀,包括主阀体、主阀组件和先导阀,其中主阀组件配合安装在主阀体内,在主阀体之上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回油口和阀体Z1控制口、阀体Z2控制口、阀体Y控制口,其中阀体Z1控制口联通进油口,阀体Z2控制口联通出油口,阀体Y控制口联通回油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减小了阀芯上出口油压作用面积,实现小规格电磁执行元件来进行超高压控制,适用于狭小安装空间场合;先导阀电磁隔离所采用整体式的技术方案,减少了叠加阀每层之间的严格密封点数,使得潜在的泄漏和污染可能性进一步减小,且克服了叠加阀紧固螺柱强度随叠加高度降低的风险,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电磁隔离的超高压二通插装式比例减压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通插装式液压阀,具体地说是一种带有电磁隔离的超高压二通插装式比例减压阀。
技术介绍
液压阀是组成液压系统的基础元件,用于控制油液的方向、压力、流量,其性能优劣对系统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通插装式液压阀采用先导控制、座阀主级、插装式连接,具有通流能力大、压力损失小、性能多变等特点,在液压系统中应用普遍,尤其是在高压、大流量的应用场合。在静压造型机、模锻压机等设备压制动作过程中,系统流量较大,且压力逐渐增高,主控阀门宜采用常闭式减压阀,能否稳定、精确、可控地控制油液压力成为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所在。常规减压阀产品采用油压作用力直接与压缩弹簧或电磁执行元件相比较的技术方案,在超高压工况下,油压作用力很高,受驱动功率、自身结构等限制,不能直接进行超高压、大流量控制。现有技术方案采用功能单一的分立元件叠加组合,结构复杂,且所用叠加阀紧固螺柱的强度随叠加高度增加而降低,超高压工况下存在失效风险,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且叠加阀每层之间要求严格密封,存在有泄漏风险。r>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电磁隔离的超高压二通插装式比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阀体(1)、主阀组件(2)和先导阀(4),其中主阀组件(2)配合安装在主阀体(1)内,在主阀体(1)之上开设有进油口(1a)、出油口(1d)、回油口(1f)和阀体Z1控制口(1b)、阀体Z2控制口(1c)、阀体Y控制口(1e),其中阀体Z1控制口(1b)联通进油口(1a),阀体Z2控制口(1c)联通出油口(1d),阀体Y控制口(1e)联通回油口(1f);/n所述主阀组件(2)包括有主阀套(21)、主阀芯(22)和主阀弹簧(23)及其外周设置的密封件,主阀套(21)的底部开设阶梯孔(21a),阶梯孔(21a)与进油口(1a)相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电磁隔离的超高压二通插装式比例减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阀体(1)、主阀组件(2)和先导阀(4),其中主阀组件(2)配合安装在主阀体(1)内,在主阀体(1)之上开设有进油口(1a)、出油口(1d)、回油口(1f)和阀体Z1控制口(1b)、阀体Z2控制口(1c)、阀体Y控制口(1e),其中阀体Z1控制口(1b)联通进油口(1a),阀体Z2控制口(1c)联通出油口(1d),阀体Y控制口(1e)联通回油口(1f);
所述主阀组件(2)包括有主阀套(21)、主阀芯(22)和主阀弹簧(23)及其外周设置的密封件,主阀套(21)的底部开设阶梯孔(21a),阶梯孔(21a)与进油口(1a)相联通,主阀套(21)的外周开设有第一通油孔(21f),第一通油孔(21f)与出油口(1d)相联通,在主阀套(21)内配合安装有能沿其上下移动的主阀芯(22),主阀芯(22)上下两端开设有互不相通的第一圆形孔(22f)和第二圆形孔(22a),其中第一圆形孔(22f)内安装有主阀弹簧(23),主阀弹簧(23)始终有使主阀芯(22)下移至主阀套(21)最底端的趋势,所述第二圆形孔(22a)与阶梯孔(21a)及进油口(1a)相联通,在第二圆形孔(22a)位置的主阀芯(22)外周开设有第二通油孔(22b),第二通油孔(22b)位于第一通油孔(21f)的下侧,当主阀芯(22)沿主阀套(21)上移时,第二通油孔(22b)能与第一通油孔(21f)相联通;
所述先导阀(4)包括减压阀体(41)、减压阀芯(42)、减压弹簧(43)、端盖(44)、锥阀弹簧(45)、锥阀芯(46)、电-机械转换器(47)和控制阀,其中减压阀体(41)内部开设有同心设置的P沉割槽(41a)、A沉割槽(41b)、T沉割槽(41m)和阀体环形槽(41k),减压阀体(41)与端盖(44)之间开设有控制腔(41r),所述P沉割槽(41a)与阀体环形槽(41k)之间的通路上安装控制阀,A沉割槽(41b)通过出口(41p)和控制通道(41q)与控制腔(41r)相联通,其中T沉割槽(41m)通过控制孔道与阀体Y控制口(1e)相联通,阀体环形槽(41k)通过控制孔道与阀体Z1控制口(1b)相联通,出口(41p)通过控制孔道与阀体Z2控制口(1c)相联通,控制通道(41q)内安装先导阀阻尼塞(32c);
所述减压阀芯(42)配合安装在P沉割槽(41a)、A沉割槽(41b)和控制腔(41r)内并能沿其轴向移动,减压阀芯(42)呈阶梯型圆柱体结构,轴线上分别开设同心的轴向孔(42h),小端开设径向小孔(42a),边缘处形成溢流边(42b),并与轴向孔(42h)相通,大端中部开设阀芯环形槽(42e),槽底形成减压棱边(42c),小端与大端交界处开设径向凹槽(42f),并形成承压环形面(42g),所述减压阀芯(42)的大端一面与减压弹簧(43)相接触,减压阀芯(42)的小端一面与T沉割槽(41m)相联通;
所述减压弹簧(43)位于控制腔(41r)内,减压弹簧(43)一侧与减压阀芯(42)接触,减压弹簧(43)另一侧与端盖(44)相接触,端盖(44)上开设有与控制腔(41r)相配合的圆柱凸台(441),圆柱凸台(441)内开设有同心设置的短沉孔(44d)、粗短孔(44e)和细短孔(44f),端盖(44)内开设有与细短孔(44f)相联通的回油腔(44a),回油腔(44a)内安装有能沿其轴向移动的锥阀芯(46),锥阀芯(46)外周套装有锥阀弹簧(45),所述锥阀芯(46)的小直径一端位于细短孔(44f)内,锥阀芯(46)的大直径一端与电-机械转换器(47)的推杆相接触,电-机械转换器(47)启动能推动锥阀芯(46)向小直径一端运动,其中回油腔(44a)通过控制孔道与阀体Y控制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友亮李来升赵林栋李威石志鹏董永博
申请(专利权)人:国机铸锻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