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941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1
一种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主要包括、竖杆驱动箱、外管、摄像头模块、手术器械模块、内管、侧杆、中间杆、连接杆、丝杠驱动电机、丝杠。手术时只需开一个创口,将摄像头模块和手术器械模块依次送进外管对应的槽内,并用内管插入到外管从而限制侧杆和中间杆只能在槽内上下移动。内管中还可以伸入另外一个机械臂用以递送缝针、取出病变组织等。利用此手术机器人开展微创手术,可以达到安全、精准、高效等效果,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更快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手术机器人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
技术介绍
在现代微创手术中,医生面临手术复杂度高、器械更换频繁等问题,这给手术带来巨大挑战。频繁地更换手术器械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会对病人身体造成更大的负担。微创手术创口大小不等,一般为0.5-3cm左右,但创口较多,多为3个及以上。虽创口面积较小,但多个创口治愈时间较长,术后疤痕影响美观。随着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精度、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采用机器人去解决临床手术中的难点已经成为可能,引入机器人辅助手术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代微创手术对患者身体造成创口较多、较大的问题,设计一种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利用此手术机器人开展微创手术,可以达到安全、精准、高效等效果,具有手术创伤较其他单孔手术机器人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更快等优势。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竖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竖杆驱动箱(1)、外管(2)、摄像头模块(3)、手术器械模块(4)、内管(5)、侧杆(6)、中间杆(7)、连接杆(8)、丝杠驱动电机(9)和丝杠(10),摄像头模块(3)通过三个球铰链与三个连接杆(8)的一端相连接,三根中间杆(8)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侧杆(6)和一个中间杆(7)铰接;侧杆(6)和中间杆(7)可在外管(2)内侧的滑槽中移动,侧杆(6)和中间杆(7)与滑槽间隙配合;侧杆(6)和中间杆(7)上端有一侧向延伸出来的横板和螺纹孔,横板与竖杆驱动箱(1)上的槽间隙配合,可在竖杆驱动箱(1)上的槽内滑动;螺纹孔与丝杠(10)螺纹副配合,丝杠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竖杆驱动箱(1)、外管(2)、摄像头模块(3)、手术器械模块(4)、内管(5)、侧杆(6)、中间杆(7)、连接杆(8)、丝杠驱动电机(9)和丝杠(10),摄像头模块(3)通过三个球铰链与三个连接杆(8)的一端相连接,三根中间杆(8)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侧杆(6)和一个中间杆(7)铰接;侧杆(6)和中间杆(7)可在外管(2)内侧的滑槽中移动,侧杆(6)和中间杆(7)与滑槽间隙配合;侧杆(6)和中间杆(7)上端有一侧向延伸出来的横板和螺纹孔,横板与竖杆驱动箱(1)上的槽间隙配合,可在竖杆驱动箱(1)上的槽内滑动;螺纹孔与丝杠(10)螺纹副配合,丝杠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与丝杠(10)固连,丝杠驱动电机(9)安装固定在竖杆驱动箱(1)中;内管(5)上端有三个凸起,可防止内管(5)从外管(2)中滑落下去;内管(5)外侧与外管(2)内侧间隙配合,内管(5)和外管(2)之间允许侧杆(6)和中间杆(7)在滑槽中滑动,即内管(5)与侧杆(6)和中间杆(7)之间存在间隙;两个手术器械模块(4)上方的结构同摄像头模块(3)一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杆(7)末端为“L”形,这样布置可以让摄像头模块(3)和手术器械模块(4)尽可能远离外管(2)的轴线,从而不影响下一个手术器械模块(4)的进入,并且可以增大摄像头模块(3)和两个手术器械模块(4)之间的距离,减少它们工作时的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创口单孔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块(3)或手术器械模块(4)上方的三个球铰链中心构成的平面,与摄像头模块(3)或手术器械模块(4)的轴线所成角度不一定是直角,这样可以优化摄像头模块(3)和两个手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峻杨建林李敬武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