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638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螺柱,螺柱上设置有升降架,升降架的内部设置有传动架和限位条,传动架的两端均设置有圆柱,传动架通过圆柱与夹爪相连接,夹爪上设置有与圆柱相匹配的滑槽,夹爪的中部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与限位条相匹配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螺柱可以带动升降架上下移动,通过升降架可以带动夹爪上下移动,在传动架的作用下夹爪可以夹持机器人外壳,通过夹持机器人外壳,对多个机器人外壳进行堆叠,然后进行充电,可以降低机器人外壳充电时占用的空间,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
技术介绍
潮汐车道就是可变车道,城市内部根据早晚交通流量不同情况,对有条件的道路设置一个或多个车辆行驶方向规定随不同时段变化的车道。例如,通过车道灯的指示方向变化,控制主干道车道行驶方向,来调整车道数。由于交通的“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而晚上则是出城方向的流量大,更是加重了拥堵现象。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在充电过程中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当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可以收缩时,需要一种能够将其安装在一起,然后一起进行充电的充电桩,基于当前万物互联的环境下,有必要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上设置有升降架,所述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用于对至少一个潮汐式车道机器人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螺柱(2),所述螺柱(2)上设置有升降架(3),所述升降架(3)的内部设置有传动架(4)和限位条(5),所述传动架(4)的两端均设置有圆柱(6),所述传动架(4)通过所述圆柱(6)与夹爪(7)相连接,所述夹爪(7)上设置有与所述圆柱(6)相匹配的滑槽(8),所述夹爪(7)的中部设置有限位块(9),所述限位块(9)与所述限位条(5)相匹配设置,所述外壳(1)靠近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10)和活动架(11),所述活动架(11)的外侧设置有复位管(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用于对至少一个潮汐式车道机器人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螺柱(2),所述螺柱(2)上设置有升降架(3),所述升降架(3)的内部设置有传动架(4)和限位条(5),所述传动架(4)的两端均设置有圆柱(6),所述传动架(4)通过所述圆柱(6)与夹爪(7)相连接,所述夹爪(7)上设置有与所述圆柱(6)相匹配的滑槽(8),所述夹爪(7)的中部设置有限位块(9),所述限位块(9)与所述限位条(5)相匹配设置,所述外壳(1)靠近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10)和活动架(11),所述活动架(11)的外侧设置有复位管(12),所述固定架(10)与所述活动架(11)之间放置有机器人外壳(13),所述机器人外壳(13)的中部设置有凹槽(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升降架(3)相匹配的开口,所述开口呈长条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爪(7)的内侧设置有橡胶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爪(7)为两个,所述夹爪(7)的数量与所述限位块(9)的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爪(7)呈圆弧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管(12)的一端与所述活动架(1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复位管(12)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1)的表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潮汐式车道机器人充电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守杰刘国荣
申请(专利权)人:孝感峰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