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护栏端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384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护栏端头,包括立柱、斜支撑、连接板、防阻块和底板,底板固定在地面上,立柱为人字形结构,立柱和斜支撑底端焊接固定在底板上,三者构成三角架支撑结构,防阻块为三对,分别固定于立柱的上、中、下部,固定位置与可移动护栏的三道环波梁位置相对应,且防阻块延伸方向与可移动护栏延伸方向相垂直,连接板包括上、中、下三道连接板,分别用于与上、中、下三道环波梁相连接,连接板均弯曲成C形,两端固定在对应防阻块端部,中、下两道连接板的中部固定在斜支撑上。本技术护栏端头与地面连接稳定可靠,与可移动护栏连接简单,拆装便捷,同时可有效吸收撞击能量,减少对护栏和车辆的损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护栏端头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安全护栏,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于道路施工区域临时安全围护的可移动护栏端头。
技术介绍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兴建高速公路,发展至今通车里程已突破13万公里,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技术标准的持续提高、受道路设计寿命影响,我国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已进入大中修、改扩建的高峰期。大中修及改扩建过程中,大部分道路无法实现全封闭,须在保通行的前提下进行施工,随着国家对安全重视程度地不断加大,在道路施工区域的安全防护方面已取得一定突破,从早期的无防护到设置隔离栏,发展到目前广泛应用的钢结构可移动临时防撞护栏,施工道路区域的安全情况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此,近几年改扩建施工中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了具备一定防护等级的钢结构可移动护栏,但是这种护栏存在护栏碰撞过程中横向动态变形较大的问题,变形基本在2.5m-3.5m,如此大的动态变形极易导致碰撞车辆驶入对向车道或是施工区域内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单纯通过增大护栏自身重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横向动态变形,但重量增加量较大,经济性不理想;而通过增加护栏对地面的锚固数量来减少横向变形的话,一是道路维修完工后,锚固破坏一定路面并且难以拆除拆除,二是锚固太多的话,护栏横向位移过少,车辆硬撞护栏造成车辆的损坏加重,严重威胁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可移动护栏的防撞功能主要来自于护栏端头的固定,目前已有的护栏端头有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1、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对车辆撞击的缓冲作用,无法有效吸收撞击能量,发生车辆冲撞事故后往往引起护栏损毁,或者车毁人亡等交通事故;2、结构笨重,安装费力,与可移动护栏连接繁琐,步骤多;3、不具有美观效果,影响道路市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移动护栏端头,与地面连接稳定可靠,与可移动护栏连接简单,拆装便捷,同时可有效吸收撞击能量,减少对护栏和车辆的损毁。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移动护栏端头,所述可移动护栏为双层护栏,具有上、中、下三道环波梁,所述可移动护栏端头包括立柱、斜支撑、连接板、防阻块和底板,所述底板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立柱为人字形结构,立柱和斜支撑底端焊接固定在底板上,三者构成三角架支撑结构,所述防阻块为三对,分别固定于立柱的上、中、下部,固定位置与可移动护栏的三道环波梁位置相对应,且防阻块延伸方向与可移动护栏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连接板包括上、中、下三道连接板,分别用于与上、中、下三道环波梁相连接,所述连接板均弯曲成C形,连接板的两端固定在对应防阻块端部,中、下两道连接板的中部固定在斜支撑上。所述上道连接板外挑,与斜支撑空开一段距离。所述连接板截面为与环波梁截面相适配的圆弧形,所述防阻块由槽钢两端焊接圆弧形钢板制成,所述槽钢的中间断切除对边,用于将立柱卡在切除处。所述斜支撑与立柱的夹角为30°-45°。所述斜支撑和立柱均为方管制成。所述立柱与防阻块、连接板与防阻块之间的连接均为螺栓连接。所述底板通过锚地钉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立柱的顶端插入防眩板或警示牌。本技术的可移动护栏端头包括立柱、斜支撑、底板、连接板和防阻块,立柱为人字形结构,立柱和斜支撑固定在底板上,两者形成固定于地面的三角架结构,三角架结构的重心较为稳定,不会产生晃动。防阻块分为三组,分别固定在立柱的上、中、下部,位置与可移动护栏的上、中、下环波梁位置相应。连接板包括上、中、下三道,分别用于与可移动护栏的三道环波梁相连接,连接板弯曲成C形,两端固定在防阻块的圆弧形端部,中部固定在斜支撑上。连接时,将护栏端头的底板以锚地钉固定在地面上,将可移动护栏端部与连接板端部部分重叠,并将重叠部分固定在防阻块的圆弧形端部,即可完成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均为螺栓连接,安装简便,易于拆卸。上、中、下三道连接板连接紧密,可靠性强。且上道连接板外挑,与斜支撑空开一段距离,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有效吸收车辆撞击能量,避免产生护栏损毁或车毁人亡等安全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环波梁可移动护栏端头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环波梁可移动护栏端头去除连接板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环波梁可移动护栏端头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环波梁可移动护栏端头与可移动护栏连接状态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环波梁可移动护栏端头与可移动护栏连接状态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环波梁可移动护栏端头的中层防阻块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参考图1-图3,本技术的可移动护栏端头,用于连接道路施工区域临时安全围护的可移动护栏,所述可移动护栏为双层护栏,具有上、中、下三道环波梁20。护栏端头包括立柱11、斜支撑12、连接板13、防阻块14和底板15,底板15通过锚地钉151固定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创伤小。立柱11为人字形结构,立柱11和斜支撑12底端焊接固定在底板15上,三者构成三角架支撑结构,重心稳定,不易产生摇晃。为了保证护栏端头的强度,斜支撑12和立柱11均为方管制成。防阻块14为三对,分别固定于立柱11的上、中、下部,固定位置与可移动护栏的三道环波梁20位置相对应,且防阻块14延伸方向与可移动护栏延伸方向相垂直,连接板13包括上、中、下三道连接板13,分别用于与上、中、下三道环波梁20相连接,连接板13均弯曲成C形,连接板13的两端固定在对应防阻块14端部,中、下两道连接板13的中部固定在斜支撑12上,上道连接板13外挑,与斜支撑12空开一段距离。立柱11与防阻块14、连接板13与防阻块14之间的连接均为螺栓连接,拆装简便。为了使立柱11与斜支撑12构成的三角架结构在受到撞击情况下仍然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斜支撑12与立柱11的夹角需要设置为合适的角度,经过测试,理想的角度区间为30°-45°,本实施例的夹角为30°。为了使连接板13与可移动护栏的环波梁20连接更为贴合,连接板13截面为与环波梁20截面相适配的圆弧形。参考图6,防阻块14由槽钢141两端焊接圆弧形钢板142制成,防阻块14两端成为与环波梁20、连接板13均较为贴合的圆弧形,使三者连接更为紧密。槽钢141的中间断切除对边,用于将立柱11卡在切除处。参考图4-图5,连接时,将护栏端头的底板15以锚地钉151固定在地面上,将可移动护栏端部与连接板13端部部分重叠,并将重叠部分固定在防阻块14的圆弧形端部,即可完成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均为螺栓连接,安装简便,易于拆卸。上、中、下三道连接板13连接紧密,可靠性强。且上道连接板13外挑,与斜支撑12空开一段距离,当撞击事故发生时,上道连接板13在撞击作用下内凹,可以有效吸收车辆撞击能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产生护栏损毁或车毁人亡等安全事故。根据需要,可在立柱11的顶端插入防眩板或警示牌,起到提醒过往车辆注意的警示作用。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并非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护栏端头,所述可移动护栏为双层护栏,具有上、中、下三道环波梁(2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护栏端头包括立柱(11)、斜支撑(12)、连接板(13)、防阻块(14)和底板(15),所述底板(15)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立柱(11)为人字形结构,立柱(11)和斜支撑(12)底端焊接固定在底板(15)上,三者构成三角架支撑结构,所述防阻块(14)为三对,分别固定于立柱(11)的上、中、下部,固定位置与可移动护栏的三道环波梁(20)位置相对应,且防阻块(14)延伸方向与可移动护栏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连接板(13)包括上道、中道、下道三道连接板(13),分别用于与上、中、下三道环波梁(20)相连接,所述连接板(13)均弯曲成C形,连接板(13)的两端固定在对应防阻块(14)端部,中道、下道两道连接板(13)的中部固定在斜支撑(1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护栏端头,所述可移动护栏为双层护栏,具有上、中、下三道环波梁(2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护栏端头包括立柱(11)、斜支撑(12)、连接板(13)、防阻块(14)和底板(15),所述底板(15)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立柱(11)为人字形结构,立柱(11)和斜支撑(12)底端焊接固定在底板(15)上,三者构成三角架支撑结构,所述防阻块(14)为三对,分别固定于立柱(11)的上、中、下部,固定位置与可移动护栏的三道环波梁(20)位置相对应,且防阻块(14)延伸方向与可移动护栏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连接板(13)包括上道、中道、下道三道连接板(13),分别用于与上、中、下三道环波梁(20)相连接,所述连接板(13)均弯曲成C形,连接板(13)的两端固定在对应防阻块(14)端部,中道、下道两道连接板(13)的中部固定在斜支撑(1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护栏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道连接板(13)外挑,与斜支撑(12)空开一段距离。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波刘菁周安年马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瑞安北京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