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595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31
一种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包括小头连杆体、液压轴、弹簧阀体、密封圈以及大头连杆体,大头连杆体包括中部空腔和设于中部空腔外围的环槽,中部空腔与环槽间的空腔壁内设有位于中部空腔上下两端的高压单向阀和低压单向阀、连接高压单向阀与环槽下部的第一油道、分别位于中部空腔上下部的第三油道和第二油道、以及连通第三油道与环槽下部的第四油道,液压轴的上部与小头连杆体相连,下部位于中部空腔内,将中部空腔分隔为上油腔和下油腔,密封圈位于环槽内且与弹簧阀体相连,且能够在环槽内润滑油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密封圈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油道的出口被封住,当密封圈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三油道的出口被封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
技术介绍
可变压缩比技术是发动机革命性技术,在发动机的低负荷工况下采用高压缩比能够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油耗,高负荷工况下采用低压缩比能够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扭矩,满足动力性要求。然而,与可变压缩比技术相关的结构和装置的种类众多,如果可变压缩比结构复杂、空间需求大,那么整个发动机则需要大改,而且还不能达到不同发动机通用的目的。通过改变连杆长度而实现压缩比可变,由于机构变动少,不会影响传统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因此可以不大动发动机而通用。目前业界存在一些长度可变的连杆机构,但这些连杆机构可能会存在如下不足:1.部分长度可变的连杆内部油道众多,加工困难,同时其子零件众多且结构复杂,不易控制和实施;2.部分长度可变的连杆能够变动的长度范围较小,即发动机压缩比变动的范围较小,使发动机油耗和动力改善的程度较低。3.部分长度可变的连杆在长短状态的切换过程中响应速度较慢。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部零件较少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包括小头连杆体、液压轴、弹簧阀体、密封圈、以及大头连杆体,所述大头连杆体包括中部空腔和设于所述中部空腔外围的环槽,所述中部空腔与所述环槽之间的空腔壁内设有位于所述中部空腔的上下两端的高压单向阀和低压单向阀、连接所述高压单向阀与所述环槽下部的第一油道、分别位于所述中部空腔上部与下部的第三油道和第二油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环槽下部的第四油道,所述液压轴的上部与所述小头连杆体相连,所述液压轴的下部位于所述中部空腔内,将所述中部空腔分隔为上油腔和下油腔,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环槽内且与所述弹簧阀体相连,且能够在所述环槽内润滑油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油道的出口被封住,当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油道的出口被封住。进一步地,当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若所述液压轴受到向上的往复惯性力而向上移动,所述下油腔中产生真空效果,抽吸所述环槽中的润滑油经所述低压单向阀流向所述下油腔,所述上油腔中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三油道流向所述环槽的上部,然后经所述第四油道流向所述环槽的下部,所述上油腔逐渐变小,直至所述连杆变为长杆状态;若所述液压轴受到发动机燃烧爆压,所述下油腔内的润滑油因所述第二油道的出口被封住而无法流出。进一步地,当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若所述液压轴受到向下的燃烧爆压,所述环槽内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高压单向阀进入所述上油腔中,所述下油腔内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二油道流向所述环槽,所述下油腔逐渐变小,直至所述连杆变为短杆状态;若所述液压轴受到向上的往复惯性力,所述上油腔内的润滑油因所述第三油道的出口被所述密封圈堵住而无法流出。进一步地,所述大头连杆体包括杆身和位于所述杆身下端的连杆头,所述中部空腔和所述环槽设于所述杆身上,所述连杆头的靠近所述杆身的部位设有一与连杆颈油道连通的油腔,所述油腔通过两个通孔与所述环槽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阀体包括弹簧基板和与所述弹簧基板相连的螺旋弹簧,所述液压轴包括轴杆及与所述轴杆相连的轴底板,所述小头连杆体穿过所述弹簧基板的中心孔与所述轴杆相连,所述轴底板位于所述中部空腔内,在连杆颈油道供给所述连杆低压润滑油时,所述密封圈在所述螺旋弹簧和所述低压润滑油的作用下处于封住所述第二油道出口的第一位置,在连杆颈油道供给所述连杆高压润滑油时,所述密封圈在所述螺旋弹簧和所述高压润滑油的作用下处于封住所述第三油道出口的第二位置。进一步地,所述中部空腔、所述轴底板、所述弹簧基板的中心孔及所述小头连杆体的横截面均为腰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道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中空腔体高度的1/3,所述第三油道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中空腔体高度的2/3,所述第四油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三油道的出口平齐,所述第四油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油道出口的下方。进一步地,在所述中部空腔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四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和所述第三油道错开。进一步地,所述中部空腔与所述环槽之间的空腔壁内设有高压阀通道和低压阀通道,所述高压单向阀和所述低压单向阀分别位于所述高压阀通道和所述低压阀通道内,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高压阀通道与所述环槽的下部,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高压阀通道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高压单向阀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油道的出口与所述中空腔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空腔体高度的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道为L型,所述第二油道为反Z型,所述第三油道为Z型,所述第四油道为C型。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1.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压缩比可变,并且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发动机。2.本专利技术连杆的长度伸缩可变,且子零件少,结构相对简单。3.本专利技术连杆实现的长度可变范围大,改善发动机油耗和动力的程度高。4.本专利技术可以提高连杆在长短状态的切换响应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的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大头连杆体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大头连杆体沿A-A向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大头连杆体沿B-B向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大头连杆体沿C-C向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大头连杆体的仰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杆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高压缩比状态时连杆沿D-D向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高压缩比状态时连杆沿E-E向的剖视示意图。图11为低压缩比状态时连杆沿D-D向的剖视示意图。图12为低压缩比状态时连杆沿E-E向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包括小头连杆体1、密封环2、弹簧阀体3、液压轴4、密封圈5、大头连杆体6、连杆带盖7和连杆螺栓8。其中,小头连杆体1为普通连杆的小头部分,其具有活塞销孔1a和杆体1b。杆体1b的横截面类似腰形,且杆体1b的底部钻有螺纹孔1c。密封环2为腰形中空的密封环,靠其内外圈的端面密封。弹簧阀体3包括腰形中空的弹簧基板3a和腰形的螺旋弹簧3b。弹簧基板3a固定于大头连杆体6的顶端,其中部具有供小头连杆体1的杆体1b穿过的腰形中心孔。螺旋弹簧3b的顶端与弹簧基板3a固定连接,底端与密封圈5固定连接。液压轴4为一根一体式异形轴,其上端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轴杆4a,下端为具有腰形横截面的轴底板4b。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小头连杆体(1)、液压轴(4)、弹簧阀体(3)、密封圈(5)、以及大头连杆体(6),所述大头连杆体(6)包括中部空腔(6i)和设于所述中部空腔(6i)外围的环槽(6c),所述中部空腔(6i)与所述环槽(6c)之间的空腔壁内设有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的上下两端的高压单向阀(6a)和低压单向阀(6b)、连接所述高压单向阀(6a)与所述环槽(6c)下部的第一油道(6f)、分别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上部与下部的第三油道(6e)和第二油道(6d)、以及连通所述第三油道(6e)与所述环槽(6c)下部的第四油道(6g),所述液压轴(4)的上部与所述小头连杆体(1)相连,所述液压轴(4)的下部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内,将所述中部空腔(6i)分隔为上油腔(9)和下油腔(10),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环槽(6c)内且与所述弹簧阀体(3)相连,且能够在所述环槽(6c)内润滑油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油道(6d)的出口被封住,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油道(6e)的出口被封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小头连杆体(1)、液压轴(4)、弹簧阀体(3)、密封圈(5)、以及大头连杆体(6),所述大头连杆体(6)包括中部空腔(6i)和设于所述中部空腔(6i)外围的环槽(6c),所述中部空腔(6i)与所述环槽(6c)之间的空腔壁内设有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的上下两端的高压单向阀(6a)和低压单向阀(6b)、连接所述高压单向阀(6a)与所述环槽(6c)下部的第一油道(6f)、分别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上部与下部的第三油道(6e)和第二油道(6d)、以及连通所述第三油道(6e)与所述环槽(6c)下部的第四油道(6g),所述液压轴(4)的上部与所述小头连杆体(1)相连,所述液压轴(4)的下部位于所述中部空腔(6i)内,将所述中部空腔(6i)分隔为上油腔(9)和下油腔(10),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环槽(6c)内且与所述弹簧阀体(3)相连,且能够在所述环槽(6c)内润滑油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油道(6d)的出口被封住,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油道(6e)的出口被封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若所述液压轴(4)受到向上的往复惯性力而向上移动,所述下油腔(10)中产生真空效果,抽吸所述环槽(6c)中的润滑油经所述低压单向阀(6b)流向所述下油腔(10),所述上油腔(9)中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三油道(6e)流向所述环槽(6c)的上部,然后经所述第四油道(6g)流向所述环槽(6c)的下部,所述上油腔(9)逐渐变小,直至所述连杆变为长杆状态;若所述液压轴(4)受到发动机燃烧爆压,所述下油腔(10)内的润滑油因所述第二油道(6d)的出口被封住而无法流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密封圈(5)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若所述液压轴(4)受到向下的燃烧爆压,所述环槽(6c)内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一油道(6f)和所述高压单向阀(6a)进入所述上油腔(9)中,所述下油腔(10)内的润滑油经所述第二油道(6d)流向所述环槽(6c),所述下油腔(10)逐渐变小,直至所述连杆变为短杆状态;若所述液压轴(4)受到向上的往复惯性力,所述上油腔(9)内的润滑油因所述第三油道(6e)的出口被所述密封圈(5)堵住而无法流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头连杆体(6)包括杆身(61)和位于所述杆身(61)下端的连杆头(62),所述中部空腔(6i)和所述环槽(6c)设于所述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海鹏徐琳吴广权杨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