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桩生产用蒸养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0612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桩生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管桩生产用蒸养池,池体的池底为平面,池体内设置有放置多层管桩的立体支架,包括底板、固定立柱、活动立管和支撑板;所述底板布置在与池底间隔一段距离的水平面内并通过呈对称的设置在底板横向两侧的固定立柱固定位置,底板底部设置有间隔布置的支撑梁,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轮廓配合的底部凹槽;活动立管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并且下端可拆卸的插装在固定立柱上端;支撑板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活动立管插接配合的通孔,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上凹槽而下表面设置有下凹槽,上凹槽与下凹槽沿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交错布置。管桩放置稳定,并且方便于蒸养积水的排出、池底混凝土渣的清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桩生产用蒸养池
本技术涉及管桩生产
,提供了一种管桩高压蒸养用的蒸养池。
技术介绍
管桩在生产过程中要经历在蒸压釜中高温高压蒸养阶段,管桩蒸养的好坏跟管桩的最终强度有很大的关系。管桩的蒸养阶段分为三个部分:静停阶段、升温阶段、恒温阶段。静停阶段就是将离心成型、倒余浆后的带桩管模,静置放着,在周围环境温度下,慢慢的起水泥水化作用,混凝土获得一定的初始结构强度。升温阶段,促使水泥反应加剧,混凝土强度随之提高,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混凝土各组分材料体积膨胀和水分蒸发;恒温阶段,对混凝土持续加热,促使水泥进一步水化的阶段,也是混凝土获得脱模强度的主要阶段,使砼获得规定的脱模强度一般控制在45-55MPa,在压蒸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凡脱模强度高,蒸压强度也高,放张时预应力损失也小一些。在管桩蒸养过程中,高温、高压蒸汽预冷,凝结成水滴落至蒸养池的底部。现在的蒸养池多在池底设置多个固定的于池底连接为一体的放置台,将管桩堆放在放置台上,并在放置台之间设置导水槽,用于蒸养积水的储存,所放置的管柱数量较少,并且摆放不方便,混凝土渣的清扫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蒸养池的蒸养积水的储存、摆放不方便和混凝土渣难以清除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桩生产用蒸养池,以提高蒸养池的蒸养积水排放、混凝土渣清除以及管桩排放的性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管桩生产用蒸养池,包括池体和活动上盖,所述池体的池底为平面,池体内设置有放置多层管桩的立体支架,包括底、固定立柱、活动立管和支撑板;所述底板布置在与池底间隔一段距离的水平面内并通过呈对称的设置在底板横向两侧的固定立柱固定位置,底板底部设置有间隔布置的支撑梁,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轮廓配合的底部凹槽;所述活动立管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并且下端可拆卸的插装在固定立柱上端;所述支撑板为薄板结构并沿着横向布置,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活动立管插接配合的通孔,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轮廓配合的上凹槽而下表面设置有与管桩轮廓配合的下凹槽,上凹槽与下凹槽沿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交错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立柱和活动立管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固定立柱和活动立管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销轴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上凹槽和下凹槽分别为圆弧凹槽;或者,支撑板的上凹槽和下凹槽分别为三角凹槽。为了便于放置不同规格外径的管桩,支撑板设置有多个规格,各规格支撑板的圆弧凹槽和三角凹槽的形状不同,以配合不同规格的管桩。同时,在支撑板的两端设置有用于配合吊钩的吊装耳座,以便于支撑板的取放。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将蒸养池的池底设置为平面结构,池体内设置有放置多层管桩的立体支架,立体支架的底板布置在与池底间隔一段距离的水平面内并通过呈对称的设置在底板横向两侧的固定立柱支撑,活动立管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并且下端可拆卸的插装在固定立柱上端;支撑板两端与活动立管插接,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上凹槽而下表面设置有下凹槽,管桩放置稳定,并且方便于蒸养积水的排出、池底混凝土渣的清扫。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提供的管桩生产用蒸养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摆放管桩后的示意图。图中,1—底板,11—底部凹槽,12—支撑梁,2—固定立柱,3—活动立管,4—支撑板,41—上凹槽,42—下凹槽,43—通孔,5—管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一种管桩生产用蒸养池,包括池体和活动上盖,所述池体的池底为平面,池体内设置有放置多层管桩5的立体支架,包括底板1、固定立柱2、活动立管3和支撑板4。底板1布置在与池底间隔一段距离的水平面内并通过呈对称的设置在底板横向两侧的固定立柱2固定位置,底板1底部设置有间隔布置的支撑梁12,底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底部凹槽11。活动立管3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并且下端可拆卸的插装在固定立柱2上端;所述固定立柱2和活动立管3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固定立柱2和活动立管3之间通过可拆卸的销轴固定。支撑板4为薄板结构并沿着横向布置,支撑板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活动立管3插接配合的通孔43,支撑板4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上凹槽41而下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下凹槽42,上凹槽41与下凹槽42沿着支撑板4的长度方向交错布置,支撑板4的上凹槽41和下凹槽42分别为圆弧凹槽。并且,支撑板4设置有多个规格,各规格支撑板4的圆弧凹槽和三角凹槽的形状不同,以配合不同规格的管桩。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第一层管桩放置到底板1的底部凹槽11内,然后放置第一层支撑板4,放置第二层管桩5,然后放置第二层支撑板4,放置第三层管桩5,以此类推,逐层放置支撑板4和管桩5,支撑板4的上凹槽41对管桩5的下表面固定位置,支撑板4的下凹槽42与管桩5的上表面固定位置,使得管桩摆放牢固,并且,地面的平整性便于灰渣的清除打扫和蒸养产生的冷凝水的排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桩生产用蒸养池,包括池体和活动上盖,其特征在于:/n所述池体的池底为平面,池体内设置有放置多层管桩(5)的立体支架,包括底板(1)、固定立柱(2)、活动立管(3)和支撑板(4);/n所述底板(1)布置在与池底间隔一段距离的水平面内并通过呈对称的设置在底板横向两侧的固定立柱(2)固定位置,底板(1)底部设置有间隔布置的支撑梁(12),设置有底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底部凹槽(11);/n所述活动立管(3)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并且下端可拆卸的插装在固定立柱(2)上端;/n所述支撑板(4)为薄板结构并沿着横向布置,支撑板(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活动立管(3)插接配合的通孔(43),支撑板(4)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上凹槽(41)而下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下凹槽(42),上凹槽(41)与下凹槽(42)沿着支撑板(4)的长度方向交错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桩生产用蒸养池,包括池体和活动上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池体的池底为平面,池体内设置有放置多层管桩(5)的立体支架,包括底板(1)、固定立柱(2)、活动立管(3)和支撑板(4);
所述底板(1)布置在与池底间隔一段距离的水平面内并通过呈对称的设置在底板横向两侧的固定立柱(2)固定位置,底板(1)底部设置有间隔布置的支撑梁(12),设置有底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底部凹槽(11);
所述活动立管(3)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并且下端可拆卸的插装在固定立柱(2)上端;
所述支撑板(4)为薄板结构并沿着横向布置,支撑板(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活动立管(3)插接配合的通孔(43),支撑板(4)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上凹槽(41)而下表面设置有与管桩(5)轮廓配合的下凹槽(42),上凹槽(41)与下凹槽(42)沿着支撑板(4)的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军
申请(专利权)人:钟祥中恒管桩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