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9313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汽车,所述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副水箱、泵和电池冷却器;所述动力电池冷却水路的出口与所述副水箱的入口连接;所述副水箱的出口与所述泵连接;所述泵与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冷却水路的入口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解决了目前副水箱并联在电池冷却系统中易产生气浊,且占用空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冷却的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副水箱是电机及电池冷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当电机及电池温度高时液体膨胀,一部分防冻液通过水箱盖子流入副水箱,同时通过副水箱将冷却系统中产生的气体排除;当温度下降时,冷却系统压力为负值时,系统通过水箱盖把副水箱的防冻液吸入冷却系统,进而补充冷却液,起到平衡水箱压力的作用。现在电动汽车的电池及电机冷却系统中所用到的副水箱结构大多并联在冷却系统中,必须设在冷却系统的物理最高点才可以保证气体完全排除,避免气蚀现象的产生,对于汽车总布置空间不足的情况,这种并联结构的副水箱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汽车,解决了目前副水箱并联在电机及电池冷却系统中易产生气浊,且占用空间的问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副水箱、泵和电池冷却器;所述动力电池冷却水路的出口与所述副水箱的入口连接;所述副水箱的出口与所述泵连接;所述泵与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冷却水路的入口连接。可选的,所述副水箱的入口和所述副水箱的出口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过水孔。可选的,所述副水箱的入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副水箱的出口的水平高度;所述隔板将所述副水箱分割为依次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位于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腔室包括有一对应所述副水箱的入口设置的弧形内壁,所述冷却液由所述副水箱的入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先后流经所述弧形内壁的弧形上升面和弧形下降面后进入所述第二腔室,进而通过所述第三腔室,由所述副水箱的出口流出。可选的,所述副水箱通过安装支架与车身连接。可选的,所述副水箱的外壁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卡接凸起;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接凸起过盈连接。可选的,所述卡接槽呈“几”字形。可选的,所述副水箱的外壁还设置至少一定位槽。可选的,所述定位槽为长圆槽。可选的,所述泵为水泵。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汽车,所述电池冷却系统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动力电池、副水箱、泵和电池冷却器,其中,所述副水箱中设置有隔板,所述电池冷却系统中,气体可以随着冷却液的流动而流动,在到达所述副水箱后,发生液体气体分离,气体被排出,可有效防止气浊现象的发生,解决了目前副水箱并联在电机及电池冷却系统中易产生气浊,且占用空间的问题。此外,所述副水箱中设置的隔板,既可以如上述防止气浊,还可以减小冷却液流动产生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副水箱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副水箱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副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副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卡接槽与定位槽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卡接槽与定位槽的结构示意图之二。【附图标记说明】1—动力电池;2—副水箱;3—泵;4—电池冷却器;21—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第三腔室;211—弧形内壁;24—卡接槽;25—定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且能够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动力电池1、副水箱2、泵3和电池冷却器4;所述动力电池1冷却水路的出口与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连接;所述副水箱2的出口与所述泵3连接;所述泵3与所述电池冷却器4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4的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1冷却水路的入口连接。具体的,所述泵3为水泵。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池1、副水箱2、泵3和电池冷却器4依次串联连接,副水箱2串联进所述冷却系统,冷却液由泵3从副水箱2中泵出,泵到电池冷却器(chiller)4中,电池冷却器4和外界进行换热,被冷却后的冷却液进入动力电池1,经过电池内部水冷板充分换热之后,变热的冷却液回到副水箱2,如此周而复始,将动力电池1的热量源源不断地通过电池冷却器4散出去。本实施例中,副水箱2采用串联进冷却系统的方式,为整个电池冷却系统提供了一个膨胀空间。其中,气泡随着冷却液的流动而流动,到达副水箱2之后,发生液气分离,气体就被带出来,可有效防止气蚀的形成。此外,及时去除冷却液中积滞的空气以及电池高温下产生的水蒸汽,可更有效地利用散热器的散热功能,提高冷却效率。本实施例中,副水箱2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入口与出口,其中,所述入口位于所述出口的上方,从而可有效保证冷却液的及时排出。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和所述副水箱2的出口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过水孔。具体的,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副水箱2的出口的水平高度;所述隔板将所述副水箱2分割为依次连通的第一腔室21、第二腔室22和第三腔室23;所述第一腔室21位于第二腔室22和第三腔室23的上方;所述第一腔室21包括有一对应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设置的弧形内壁211,所述冷却液由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21,先后流经所述弧形内壁211的弧形上升面和弧形下降面后进入所述第二腔室22,进而通过所述第三腔室23,由所述副水箱2的出口流出。本实施例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如图4中的箭头方向所示,所述冷却液由入口流入所述第一腔室21,撞击到所述弧形内壁211的上升面,然后沿着所述弧形内壁211的下降面流下来,进而通过所述第一腔室21与所述第二腔室22的之间的过水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22,最后通过所述第二腔室22与所述第三腔室23的过水孔进入所述第三腔室23,由出口流出。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腔室21与所述第二腔室22之间的过水孔、所述第二腔室22与所述第三腔室23之间的过水孔均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为腰形通孔,其两端为半圆形。本实施例中,冷却液中的气泡打在所述弧形内壁211上被撞碎,可有效避免形成气蚀。同时,隔板将进出水口隔开,不论车身姿势是什么样的,都可以保证冷却液面稳定,防止产生涌动现象。此外,隔板还可以避免冷却液回到副水箱2时产生“哗哗声”,冷却液打到所述弧形内壁211上,然后顺着所述弧形板211上流下来,并不是直接打到副水箱2的内壁面上,声音较小,这样就可以有一个较好的电车噪声、振动与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1)、副水箱(2)、泵(3)和电池冷却器(4);/n所述动力电池(1)冷却水路的出口与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连接;/n所述副水箱(2)的出口与所述泵(3)连接;/n所述泵(3)与所述电池冷却器(4)的入口连接;/n所述电池冷却器(4)的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1)冷却水路的入口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1)、副水箱(2)、泵(3)和电池冷却器(4);
所述动力电池(1)冷却水路的出口与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连接;
所述副水箱(2)的出口与所述泵(3)连接;
所述泵(3)与所述电池冷却器(4)的入口连接;
所述电池冷却器(4)的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1)冷却水路的入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和所述副水箱(2)的出口之间设置有隔板;
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过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副水箱(2)的出口的水平高度;
所述隔板将所述副水箱(2)分割为依次连通的第一腔室(21)、第二腔室(22)和第三腔室(23);所述第一腔室(21)位于第二腔室(22)和第三腔室(23)的上方;
所述第一腔室(21)包括有一对应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设置的弧形内壁(211),所述冷却液由所述副水箱(2)的入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双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