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流速差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3524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双流速差转向装置,它包括动力输入轴、伞齿轮组合、主动横轴、驱动离合器、驱动齿轮、第一行星齿轮、右半轴齿轮、左半轴齿轮、行星齿轮轴、主减速器从动齿轮、第四行星齿轮、箱体、差速器壳、大圆柱齿轮、第二齿圈、第二行星齿轮、第三星齿轮、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双联行星架、第一齿圈、转向齿轮、转向离合器,输出左半轴和输出右半轴。该种由定轴轮系和行星轮系复合传动的新型机械式双功率流速差转向装置,能使车辆行驶过程中驱动轮实现纯滚动运行和连续转向半径,且整体结构简单、可实现车辆的高效平稳转向和直线行驶,能更好地满足多轮式或履带式水陆两栖车艇高效稳定转向的迫切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流速差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机械式转向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广泛适用于多轮式和履带式水陆两栖车艇实现高效稳定转向的双流速差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多轮式或履带式车辆的转向系统至今大致经历了转向离合器-制动器、机械式双功率流转向系统和液压机械双功率流差速转向系统等三个阶段。离合器-制动器需要依靠摩擦元件之间的摩擦来实现,难以得到准确稳定的转向半径,且存在传动效率低、工作可靠性差、寿命低、转向半径数目有限等缺点。机械式双功率流转向系统在转向性能上较单功率流转向机构有很大提高,但是,其转向半径仍然是有级的,转向机构整体结构分散、复杂且质量比较大,也不能排除靠部分摩擦元件进行滑磨转向及由滑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液压机械式双功率流差速转向系统虽有无穷多个转向半径、可大幅度提高车辆的行驶机动性和灵活性,但也存在结构复杂、体型大、成本高、效率低等显著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由定轴轮系和行星轮系复合传动的新型机械式双功率流差速转向装置,它可使车辆行驶过程中驱动轮实现纯滚动运行和连续转向半径。该转向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速差转向装置,它包括动力输入轴(1)、伞齿轮组合(2)、主动横轴(3)、驱动离合器(4)、驱动齿轮(5)、第一行星齿轮(6)、右半轴齿轮(7)、左半轴齿轮(8)、行星齿轮轴(9)、主减速器从动齿轮(10)、第四行星齿轮(11)、箱体(12)、差速器壳(13)、大圆柱齿轮(14)、第二齿圈(15)、第二行星齿轮(16)、第三星齿轮(17)、第一太阳轮(18)、第二太阳轮(19)、双联行星架(20)、第一齿圈(21)、转向齿轮(22)、转向离合器(23),输出左半轴(24)和输出右半轴(25),其特征是伞齿轮组合(2)分别有序固装在动力输入轴(1)和主动横轴(3)上,驱动离合器(4)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速差转向装置,它包括动力输入轴(1)、伞齿轮组合(2)、主动横轴(3)、驱动离合器(4)、驱动齿轮(5)、第一行星齿轮(6)、右半轴齿轮(7)、左半轴齿轮(8)、行星齿轮轴(9)、主减速器从动齿轮(10)、第四行星齿轮(11)、箱体(12)、差速器壳(13)、大圆柱齿轮(14)、第二齿圈(15)、第二行星齿轮(16)、第三星齿轮(17)、第一太阳轮(18)、第二太阳轮(19)、双联行星架(20)、第一齿圈(21)、转向齿轮(22)、转向离合器(23),输出左半轴(24)和输出右半轴(25),其特征是伞齿轮组合(2)分别有序固装在动力输入轴(1)和主动横轴(3)上,驱动离合器(4)和驱动齿轮(5)、以及转向离合器(23)和转向齿轮(22)均分别有序套装在主动横轴(3)预设的位置上,输出左半轴(24)与左半轴齿轮(8)有序相接,输出右半轴(25)与右半轴齿轮(7)有序相接,驱动齿轮(5)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10)为常啮合,主减速器从动齿轮(10)固装在差速器壳(13)上,转向齿轮(22)与第一齿圈(21)为常啮合,源自发动机的功率流、经动力输入轴(1)和伞齿轮组合(2)后可分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