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930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前车叉、后车叉和链轮,前车叉设有前轮,后车叉设有后轮,链轮与后轮链条传动;浮动机构,浮动机构包括前气囊和两后气囊,前气囊通过前支架可折叠设置于前轮的前方,两后气囊分别通过一后支架可折叠设置于后轮的两侧;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支架、齿轮组和螺旋桨,动力支架固定于车架本体底部,齿轮组设置于动力支架上,齿轮组包括摩擦轮、相互啮合的两直齿轮和相互啮合的两锥齿轮,摩擦轮与后轮接触,踏板驱动后轮转动,后轮与摩擦轮摩擦传动,使螺旋桨转动驱动自行车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大幅减轻车重,不需进行支架拆卸,即可实现水陆行驶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已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对普通自行车进行改装,出现了既能在陆地上骑行,又能在水面上骑行的水陆两用自行车,现有的水陆两用自行车是利用普通直行车加上一个外部支架用于固定气囊,再组合动力装置构成,但是这些水陆两用自行车或多或少存在下述的一些不足之处,出入水时需要进行外部支架的装拆操作,但外部支架并不契合车辆本身,回到陆地上需要进行拆卸,十分麻烦且难以携带,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地上的使用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前车叉、后车叉和链轮,所述车架本体前端连接所述前车叉,后端连接所述后车叉,所述前车叉设有可转动的前轮,所述后车叉设有可转动的后轮,所述链轮设置于所述车架本体中部且与所述后轮链条传动,所述链轮设有踏板;浮动机构,所述浮动机构包括前气囊和两后气囊,所述前气囊通过前支架可折叠设置于所述前轮的前方,所述前支架包括前固定块、前滑动块、前支撑杆和前活动杆,所述前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前轮的轮轴上,所述前支撑杆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车叉下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气囊,所述前滑动块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前支撑杆上,所述前活动杆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前固定块上,另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前滑动块上,所述前支撑杆转动,使所述前气囊向上折叠或向下撑出,两所述后气囊分别通过一后支架可折叠设置于所述后轮的两侧,所述后支架包括后固定块、后滑动块、后支撑杆和后活动杆,所述后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后车叉中部,所述后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车叉下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后气囊,所述后滑动块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后支撑杆上,所述后活动杆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后固定块上,另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后滑动块上,所述后支撑杆转动,使所述后气囊向上折叠或向下撑出;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支架、齿轮组和螺旋桨,所述动力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本体底部,所述齿轮组设置于所述动力支架上,所述齿轮组包括摩擦轮、相互啮合的两直齿轮和相互啮合的两锥齿轮,所述摩擦轮与一所述直齿轮共轴,另一所述直齿轮与一所述锥齿轮共轴,另一所述锥齿轮的齿轮轴连接所述螺旋桨,所述摩擦轮与所述后轮接触,所述踏板驱动所述后轮转动,所述后轮与所述摩擦轮摩擦传动,使所述螺旋桨转动驱动所述自行车运动。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撑杆包括套筒、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套筒上端为U形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面均设有滑槽,所述第一连杆外壁设有相对的两转轴,所述第一连杆下端插入所述连接部内,且两所述转轴分别设置于两所述滑槽内,所述套筒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前气囊,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前车叉下部,所述前滑动块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杆上且可滑动,所述转轴滑动至所述滑槽上部时,所述第一连杆可绕两所述转轴转动,使所述前气囊折叠,所述转轴滑动至所述滑槽下部,所述第一连杆下端插入所述套筒内无法转动,使所述前气囊撑出。进一步地,所述后支撑杆的结构与所述前支撑杆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车架本体的前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前车叉的上方,所述前气囊折叠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进一步地,所述车架本体后部设有后座,所述后气囊折叠固定于所述后座上。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动力支架上,所述齿轮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螺旋桨设置于所述外壳外部。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前气囊安装在可折叠的前支架,前支架直接安装在前车叉上,后气囊安装在可折叠的后支架上,后支架直接安装在后车叉上,大幅减轻车重,前后支架展开水上行驶,前后支架折叠陆地行驶,不需进行支架拆卸,即可实现水陆行驶切换,足够轻便,携带方便,另外三个三气囊三角形排列,在水中通过踏板驱动自行车运动,稳定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前支架203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前支撑杆208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第一连杆214的示意图;图5是图3中套筒206的主视图;图6是图3中套筒206的俯视图;图7是图1中后支架204的示意图;图8是图1中后支架204的转动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的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中:101-车架本体、102-前车叉、103-后车叉、104-链轮、105-前轮、106-后轮、107-后座、201-前气囊、202-后气囊、203-前支架、204-后支架、205-支撑板、206-前固定块、207-前滑动块、208-前支撑杆、209-前活动杆、210-后固定块、211-后滑动块、212-后支撑杆、213-后活动杆、214-第一连杆、215-第二连杆、216-套筒、217-转轴、218-滑槽、219-连接部、220-固定孔、221-螺栓、301-动力支架、302-外壳、303-螺旋桨、304-摩擦轮、305-输入直齿轮、306-过渡齿轮、307-输出直齿轮、308-输入锥齿轮、309-输出锥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请参考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包括车架、浮动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车架包括车架本体101、前车叉102、后车叉103和链轮104,所述车架本体101前端连接所述前车叉102,后端连接所述后车叉103,所述前车叉102设有可转动的前105轮,所述后车叉103设有可转动的后轮106,所述链轮104设置于所述车架本体101中部且与所述后轮106链条传动,所述链轮104设有踏板,踩踏所述踏板可使所述链轮104转动,带动所述后轮106转动,所述车架本体101后部设有后座107,所述后座107设置于所述后轮106的上方。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选择普通自行车车架。所述浮动机构包括前气囊201和两后气囊202,所述前气囊201选择容量为40L左右的气囊,所述后气囊202选择容量为55L左右的气囊,所述前气囊201通过前支架203可折叠设置于所述前轮105的前方,两所述后气囊202分别通过一后支架204可折叠设置于所述后轮106的两侧,所述前气囊201和两所述后气囊202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由于车架本体101的后部为主要承重部分,因此所述后气囊202的容积大于所述前气囊201的容积。请参考图2,所述前支架203包括前固定块206、前滑动块207、前支撑杆208和前活动杆209,所述前固定块206固定于所述前轮105的轮轴上,所述前支撑杆208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车叉102下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气囊201,所述前滑动块207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前支撑杆208上,所述前活动杆209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前车叉、后车叉和链轮,所述车架本体前端连接所述前车叉,后端连接所述后车叉,所述前车叉设有可转动的前轮,所述后车叉设有可转动的后轮,所述链轮设置于所述车架本体中部且与所述后轮链条传动,所述链轮设有踏板;/n浮动机构,所述浮动机构包括前气囊和两后气囊,所述前气囊通过前支架可折叠设置于所述前轮的前方,所述前支架包括前固定块、前滑动块、前支撑杆和前活动杆,所述前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前轮的轮轴上,所述前支撑杆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车叉下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气囊,所述前滑动块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前支撑杆上,所述前活动杆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前固定块上,另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前滑动块上,所述前支撑杆转动,使所述前气囊向上折叠或向下撑出,两所述后气囊分别通过一后支架可折叠设置于所述后轮的两侧,所述后支架包括后固定块、后滑动块、后支撑杆和后活动杆,所述后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后车叉中部,所述后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车叉下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后气囊,所述后滑动块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后支撑杆上,所述后活动杆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后固定块上,另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后滑动块上,所述后支撑杆转动,使所述后气囊向上折叠或向下撑出;/n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支架、齿轮组和螺旋桨,所述动力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本体底部,所述齿轮组设置于所述动力支架上,所述齿轮组包括摩擦轮、相互啮合的两直齿轮和相互啮合的两锥齿轮,所述摩擦轮与一所述直齿轮共轴,另一所述直齿轮与一所述锥齿轮共轴,另一所述锥齿轮的齿轮轴连接所述螺旋桨,所述摩擦轮与所述后轮接触,所述踏板驱动所述后轮转动,所述后轮与所述摩擦轮摩擦传动,使所述螺旋桨转动驱动所述自行车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前车叉、后车叉和链轮,所述车架本体前端连接所述前车叉,后端连接所述后车叉,所述前车叉设有可转动的前轮,所述后车叉设有可转动的后轮,所述链轮设置于所述车架本体中部且与所述后轮链条传动,所述链轮设有踏板;
浮动机构,所述浮动机构包括前气囊和两后气囊,所述前气囊通过前支架可折叠设置于所述前轮的前方,所述前支架包括前固定块、前滑动块、前支撑杆和前活动杆,所述前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前轮的轮轴上,所述前支撑杆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车叉下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气囊,所述前滑动块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前支撑杆上,所述前活动杆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前固定块上,另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前滑动块上,所述前支撑杆转动,使所述前气囊向上折叠或向下撑出,两所述后气囊分别通过一后支架可折叠设置于所述后轮的两侧,所述后支架包括后固定块、后滑动块、后支撑杆和后活动杆,所述后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后车叉中部,所述后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车叉下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后气囊,所述后滑动块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后支撑杆上,所述后活动杆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后固定块上,另一端可转动固定于所述后滑动块上,所述后支撑杆转动,使所述后气囊向上折叠或向下撑出;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支架、齿轮组和螺旋桨,所述动力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本体底部,所述齿轮组设置于所述动力支架上,所述齿轮组包括摩擦轮、相互啮合的两直齿轮和相互啮合的两锥齿轮,所述摩擦轮与一所述直齿轮共轴,另一所述直齿轮与一所述锥齿轮共轴,另一所述锥齿轮的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雷雨陈文波裴儒桢王路尧田嘉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