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及其碳纤维发光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807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及其碳纤维发光杆,包括碳纤维发光杆、雷达装置、机芯和机箱,所述碳纤维发光杆、雷达装置均固定在所述机箱外部,所述机芯固定在所述机箱内部,所述雷达装置用于防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新型在机箱上安装雷达防砸装置,避免了地感线圈的预埋工序,节省人力、物力;与此同时,雷达不仅能提前监测车辆,在车辆抵达闸杆前起竿,而且还能检测行人和动物,更具安全性;另一方面,采用碳纤维管替代了原有的铝合金管,减少原铝合金管的重量,能完全适应0.3s高速道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及其碳纤维发光杆
本技术涉及道闸
,尤其涉及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及其碳纤维发光杆。
技术介绍
道闸是专门用于道路上限制机动车行驶的通道出入口管理设备,现广泛应用于公路收费站、停车场、小区、企事业单位门口,来管理车辆的出入。道闸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具备防砸功能,以保护车辆和行人的安全。目前,传统的方式是在机芯中设置限位槽,同时采用轻质的闸杆,或在闸杆中填充塑料泡沫,当闸杆碰到目标物时,及时卡住,使闸杆停止运动。此方法无法提前感应目标物,在目标物抵达闸杆前不能及时停止闸杆运行;为改进以上方式的不足,地感线圈防砸被广泛应用,然而,地感线圈敷设需要破路施工,不仅安装和维护不方便,对原来的路面损坏也比较大,而且费力费时,更突出的问题在于,地感线圈只对金属物体的感应起作用,不能检测行人、动物等非金属物质,在人车混行的进出口场合中存在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道闸杆是道闸重要构成部分,其材质需要具有轻质、坚固、耐磨等特性。目前,道闸杆的材质主要有不锈钢管、铁管、铝管、铝合金管、塑料管等,不锈钢与铁管质量不及铝合金管轻,塑料则耐磨性差,高温及寒冷条件下不耐用。因此铝合金管作为主流的道闸杆被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铝合金管道闸杆质量较重,强度难以满足高速应用场景需要,在高速道闸的应用中存在较大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将雷达技术及碳纤维材料运用于道闸领域,提供一种比现有道闸速度更高且更具安全的防砸道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包括碳纤维发光杆、雷达装置、机芯、机箱;所述雷达装置固定在所述机箱外部,所述机芯固定在所述机箱内部;所述雷达装置包括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功率放大器、PCB板及封装盒,所述机箱包括机箱本体及顶帽。优选地,所述发射天线用于发射电磁波信号以探测所述碳纤维发光杆周围的目标物,所述接收天线用于接收经所述碳纤维发光杆周围的目标物反射回来的回波并将所述回波转化为电流。优选地,所述功率放大器能够放大所述机芯的运行功率。优选地,所述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及功率放大器顺次耦合在PCB板上,所述PCB板螺钉固定在所述封装盒内。优选地,所述电磁波信号的波长频段为毫米波频段。优选地,所述PCB板与所述机芯电源导线连接。优选地,所述机芯为直流无刷机芯。优选地,所述雷达装置螺钉固定在所述机箱本体的第一面,所述碳纤维发光杆与所述机芯铰接,并可转动连接在所述机箱本体的第二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碳纤维发光杆,包括碳纤维管、至少一个LED灯带和包胶壳体。优选地,所述碳纤维管包括管体本部、配合部和轴环,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碳纤维管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管体本部相邻接,所述轴环内壁紧贴所述配合部表面,所述LED灯带固定在所述碳纤维管表面,所述包胶壳体将所述碳纤维管与所述LED灯带封装在其内部。优选地,所述管体本部表面设有卡槽,用于固定所述LED灯带,所述配合部表面设有第一螺钉孔,用于固定所述碳纤维管,所述轴环表面设有与所述配合部同规格的第二螺钉孔。优选地,所述LED灯带固定在所述管体本部从第一端至第二端表面或所述卡槽内。优选地,所述管体本部与所述配合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螺钉孔贯通所述配合部管体表面形成通孔,所述第二螺钉孔贯通所述轴环管体表面形成通孔。优选地,所述包胶壳体为聚氨酯通过包胶工艺形成的半透明管件。优选地,所述轴环与所述配合部通过过盈配合方式连接。实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或技术效果:在道闸机箱上安装雷达防砸装置,避免了地感线圈的预埋工序,节省人力、物力;与此同时,雷达不仅能提前监测车辆,在车辆抵达闸杆前起竿,而且还能检测行人和动物,更具安全性;另一方面,用新型采用碳纤维管替代了原有的铝合金管,减少原铝合金管的重量,能完全适应0.3s高速道闸。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雷达防砸道闸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雷达防砸道闸的雷达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碳纤维发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及其碳纤维发光杆整体示意图。1、碳纤维发光杆;10、LED灯带;11、碳纤维管;110、管体本部;111、卡槽;112、配合部;113、轴环;114、第一螺钉孔;115、第二螺钉孔;12、包胶壳体;2、雷达装置;20、发射天线;21、接收天线;22、功率放大器;23、PCB板;24、封装盒;3、机芯;4、机箱;40、机箱本体;41、顶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将要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将要参考相应的附图,这些附图构成了实施例的一部分,其中描述了实现本技术可能采用的各种实施例。应明白,还可使用其他的实施例,或者对本文列举的实施例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修改,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实质。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技术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涉及对“配合部”、“本体部”的描述仅出于描述所述对象与其他物体关联的位置状态或功能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其字面或隐含指明其他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上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如图1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雷达防砸道闸的实施例,包括碳纤维发光杆1、雷达装置2、机芯3和机箱4。具体地,雷达装置2固定在机箱4外部,机芯3固定在机箱4内部。如图2所示,雷达装置2包括发射天线20、接收天线21、功率放大器22、PCB板23及封装盒24。具体地,机箱4包括机箱本体40及顶帽41;发射天线20用于发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其特征在于,包括碳纤维发光杆(1)、雷达装置(2)、机芯(3)及机箱(4),所述雷达装置(2)固定在所述机箱(4)外部,所述机芯(3)固定在所述机箱(4)内部;/n所述雷达装置(2)包括发射天线(20)、接收天线(21)、功率放大器(22)、PCB板(23)及封装盒(24);/n所述机箱(4)包括机箱本体(40)及顶帽(41);/n所述发射天线(20)用于发射电磁波信号以探测所述碳纤维发光杆(1)周围的目标物;/n所述接收天线(21)用于接收经所述碳纤维发光杆(1)周围的目标物反射回来的回波并将所述回波转化为电流;/n所述功率放大器(22)能够放大所述机芯(3)的运行功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雷达防砸道闸,其特征在于,包括碳纤维发光杆(1)、雷达装置(2)、机芯(3)及机箱(4),所述雷达装置(2)固定在所述机箱(4)外部,所述机芯(3)固定在所述机箱(4)内部;
所述雷达装置(2)包括发射天线(20)、接收天线(21)、功率放大器(22)、PCB板(23)及封装盒(24);
所述机箱(4)包括机箱本体(40)及顶帽(41);
所述发射天线(20)用于发射电磁波信号以探测所述碳纤维发光杆(1)周围的目标物;
所述接收天线(21)用于接收经所述碳纤维发光杆(1)周围的目标物反射回来的回波并将所述回波转化为电流;
所述功率放大器(22)能够放大所述机芯(3)的运行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防砸道闸,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天线(20)、接收天线(21)及功率放大器(22)顺次耦合在所述PCB板(23)上,所述PCB板(23)螺钉固定在所述封装盒(24)内;
所述电磁波信号的波长频段为毫米波频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防砸道闸,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2)螺钉固定在所述机箱本体(40)的第一面;
所述碳纤维发光杆(1)与所述机芯(3)铰接,并可转动连接在所述机箱本体(40)的第二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防砸道闸,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23)与所述机芯(3)电源导线连接;
所述机芯(3)为直流无刷机芯。


5.一种碳纤维发光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碳纤维管(11)、至少一个LED灯带(10)、包胶壳体(12)以及权利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艾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