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定子冷却装置、内定子组件以及电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5992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定子冷却装置、内定子组件以及电机,一种内定子冷却装置,包括:转轴,所述转轴沿其轴向分为第一端部、中间部和第二端部,所述中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直径,所述第一端部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端部设有出液口;水道壳,所述水道壳套设于所述中间部,所述水道壳的外周面适于与定子固定连接,所述水道壳的内周面和所述中间部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水道,所述水道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定子冷却装置具有冷却效率高、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定子冷却装置、内定子组件以及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定子冷却装置、具有所述内定子冷却装置的内定子组件以及具有所述内定子组件的电机。
技术介绍
电机损耗包括铜耗、铁耗、杂散损耗等,其中铜耗和大部分的铁耗位于定子侧,对于内定子结构的电机就造成了内定子的散热面积较外定子结构小,使电机内热量不易散出,使得电机内热量聚集,造成电机温升过高,甚至烧毁。相关技术中的内定子电机冷却装置100′,如图1所示,定子组件部分主要包括第一支座1′、连接轴2′和安装座3,具体冷却方式为冷却液通过连接轴2′的进液口以及进液管21′进入密封腔5′,待密封腔5′内充满冷却液后从上端出液管22′经连接轴2′的出液口流出。但该冷却装置100′,其连接轴2′上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同一端,导致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口径受到限制,易造成流阻过大,导致冷却液堵塞,影响冷却效率,并且密封腔5′的空间较大,影响整体结构强度,且冷却液与定子铁芯的换热面积并没有得到增大,而由于密封腔5′的空间较大,为了将冷却液顺利导入和导出密封腔5′,需设置进液管21′和出液管22′,致使零部件较多,结构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内定子冷却装置,该内定子冷却装置具有冷却效率高、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等优点。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内定子冷却装置的内定子组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内定子组件的电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内定子冷却装置,所述内定子冷却装置包括:转轴,所述转轴沿其轴向分为第一端部、中间部和第二端部,所述中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直径,所述第一端部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端部设有出液口;水道壳,所述水道壳套设于所述中间部,所述水道壳的外周面适于与定子固定连接,所述水道壳的内周面和所述中间部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水道,所述水道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定子冷却装置具有冷却效率高、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等优点。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转轴内构造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水道通过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水道通过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进液通道包括进液主路和多个进液支路,所述进液主路沿所述第一端部的轴向延伸至所述中间部,多个所述进液支路形成于所述中间部且与所述进液主路连通,每个所述进液支路沿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延伸且多个所述进液支路沿所述中间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出液通道包括出液主路和多个出液支路,所述出液主路沿所述第二端部的轴向延伸至所述中间部,多个所述出液支路形成于所述中间部且与所述出液主路连通,每个所述出液支路沿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出液支路沿所述中间部的周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部构造有多个减重孔,每个所述减重孔沿所述中间部的轴向贯通所述中间部,多个所述减重孔沿所述中间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减重孔在所述中间部的周向上位于相邻的所述进液支路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出液支路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水道壳的内周面和所述中间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位于所述水道内以限定所述水道的形状。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筋将所述水道限定成U形、S形或螺旋形。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内定子冷却装置,所述水道为多个,每个所述水道沿所述中间部的轴向导通,多个所述水道沿所述中间部的周向排布。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的内定子冷却装置,所述水道壳的一端具有端壁且另一端敞开,所述端壁止挡于所述中间部的一端,所述中间部的另一端构造有轴肩,所述轴肩止挡所述水道壳的敞开的一端和所述定子的一端,所述端壁的背向所述中间部的一侧设有挡圈,所述挡圈止挡所述端壁和所述定子的另一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水道壳的一端具有端壁且另一端敞开,所述端壁止挡于所述中间部的一端,所述中间部的另一端构造有轴肩,所述轴肩止挡所述水道壳的敞开的一端和所述定子的一端,所述轴肩与所述水道壳的敞开的一端焊接,所述端壁与所述第二端部焊接。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内定子组件,所述内电子组件包括: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述的内定子冷却装置;定子,所述定子套设于所述水道壳的外周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定子组件,通过利用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内定子冷却装置,具有冷却效率高、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等优点。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内定子组件;转子,所述转子可旋转地环绕在所述定子的外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通过利用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内定子组件,具有冷却效率高、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等优点。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内定子冷却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定子组件的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定子冷却装置的转轴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定子组件的水道壳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定子冷却装置的电机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定子冷却装置的转轴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定子冷却装置的剖视图。附图标记:现有技术:内定子冷却装置100′、第一支座1′、连接轴2′、安装座3′、密封腔5′、进液管21′、出液管22′;本技术:内定子冷却装置100、内定子组件200、电机300、转轴1、第一端部11、进液口111、进液通道112、进液主路1121、进液支路1122、第二端部12、出液口121、出液通道122、出液主路1221、出液支路1222、中间部13、导流筋131、减重孔14、轴肩15、水道壳2、水道20、端壁21、挡圈211、定子3、转子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轴,所述转轴沿其轴向分为第一端部、中间部和第二端部,所述中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直径,所述第一端部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端部设有出液口;/n水道壳,所述水道壳套设于所述中间部,所述水道壳的外周面适于与定子固定连接,所述水道壳的内周面和所述中间部的周外面之间限定出水道,所述水道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沿其轴向分为第一端部、中间部和第二端部,所述中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直径,所述第一端部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端部设有出液口;
水道壳,所述水道壳套设于所述中间部,所述水道壳的外周面适于与定子固定连接,所述水道壳的内周面和所述中间部的周外面之间限定出水道,所述水道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内构造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水道通过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水道通过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包括进液主路和多个进液支路,所述进液主路沿所述第一端部的轴向延伸至所述中间部,多个所述进液支路形成于所述中间部且与所述进液主路连通,每个所述进液支路沿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延伸且多个所述进液支路沿所述中间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所述出液通道包括出液主路和多个出液支路,所述出液主路沿所述第二端部的轴向延伸至所述中间部,多个所述出液支路形成于所述中间部且与所述出液主路连通,每个所述出液支路沿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出液支路沿所述中间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构造有多个减重孔,每个所述减重孔沿所述中间部的轴向贯通所述中间部,多个所述减重孔沿所述中间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减重孔在所述中间部的周向上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阳阳肖晨光刘宝山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