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及大电流端子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164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及大电流端子连接结构,该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包括上下排列设置的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的中部通过铆合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二桥接端子组一面的前后端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凸起的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一桥接端子组一面的前后端上均凸起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接触点上下一一对应的第二接触点,且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设有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模组式的结构设计可灵活改变端子间的过电流大小,满足实际电流的多样化需求,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安全可靠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及大电流端子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及大电流端子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高压连接器大电流端子应用市场,第一类为一体式的圆形端子,采用转簧、扭簧结构作为端子接触片,第二类为一体式的钣金片式端子,采用网格式接触片;这两种端子基本都是定制化电流端子,开模成本费用高,且在应对市场不同的电流大小需求时,很难匹配到过电流与结构均相符的连接器,第一类端子外壳一般采用机加工成型,效率低,该端子的内接触片一般采用铜合金模具冲压成型,开模成本高,第二类端子外壳采用钣金成型,该端子的内接触片采用模具冲压成型,端子外壳与内接触片一般是一对一的对应开发,开发周期长,不适用于不同空间结构的需求,不能灵活使用,且上述两种端子的过电流均是不能改变的,适用范围小,当有更高或更低的过电流需求时,需要重新开发新的端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通过模组式的结构设计可灵活改变端子间的过电流大小,满足实际电流的多样化需求,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安全可靠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包括上下排列设置的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的中部通过铆合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二桥接端子组一面的前后端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凸起的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一桥接端子组一面的前后端上均凸起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接触点上下一一对应的第二接触点,且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设有间隙。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的中部通过铆压片铆合连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均包括第一桥接端子接触片和第二桥接端子接触片,且所述第一桥接端子接触片和第二桥接桥接端子接触片的中部层叠设置并通过所述铆压片铆合连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桥接端子接触片包括中部的第一铆合部、设于第一铆合部前端左半侧的左前桥以及设于第一铆合部后端右半侧的右后桥;所述第二桥接端子接触片包括中部的第二铆合部、设于第二铆合部前端右半侧的右前桥以及设于第二铆合部后端左半侧的左后桥;所述第一铆合部和第二铆合部层叠设置并通过所述铆压片铆合连接固定,且所述左前桥与右前桥左右排列设置,所述左后桥与右后桥左右排列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左前桥和右前桥的对应位置处以及左后桥与右后桥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至少一个凸起的电接触点。进一步的,所述左前桥、右前桥、左后桥与右后桥的形状均为波浪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铆合部和第二铆合部的两侧均设有与所述铆压片卡合的铆压槽。进一步的,所述铆压片的形状为工字形,所述铆压片中间的竖直部卡于设于所述铆压槽内,所述铆压片上下端的水平部均位于所述第一铆合部或第二铆合部的外侧。进一步的,所述铆压槽的内侧两角处以及所述铆压片的内侧四角处均设有内凹的圆弧槽。还提供了一种大电流端子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还包括分别插于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前后两端的铜排和压线端子,所述铜排和压线端子的一端均插入相应侧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之间的间隙中,且所述铜排和压线端子的上下表面均分别与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接触。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利用上下排布并铆合在一起的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组成一个模组结构,用于铜排(端子)与端子之间的接触连接件,这样可根据过电流的大小在铜排(端子)与端子两者间设置一个或多个模组结构,即模组结构的数量可根据过电流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使端子与端子间的接触连接件的过电流是可变化的,从而实现了大电流端子可按照实际电流需要改变模组结构的数量来满足连接需求,做到按需分配;每一个模组结构均承载一定的过电流能力,通过不同数量级的模组结构组合来满足实际电流需求,灵活给市场提供不同过电流能力的低成本解决方案,且本设计中的模组结构,只需要前期开发出桥接端子接触片单元和铆压片单元,而后用弹簧机加工制成再组装即可,模具成本低;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安全可靠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本专利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实施例中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第一桥接端子接触片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第二桥接端子接触片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铆压片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中大电流端子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100,包括上下排列设置的第一桥接端子组1和第二桥接端子组2,第一桥接端子组1和第二桥接端子组2的中部通过铆合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二桥接端子组2一面的前后端上均设有一个凸起的第一接触点11,第二桥接端子组2朝向第一桥接端子组1一面的前后端上均凸起设有一个与第一接触点11上下一一对应的第二接触点21,即两个第一接触点11和两个第二接触点21均位于铆压位置的两侧,用于分别与其前后两端需要电连接的铜排和压线端子进行抵接,且第一接触点11与第二接触点21之间设有间隙101,该间隙用于端子的插入口;上述结构中,利用上下排布并铆合在一起的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组成一个模组结构,用于铜排(端子)与端子之间的接触连接件,这样可根据过电流的大小在铜排(端子)与端子两者间设置一个或多个模组结构,即模组结构的数量可根据过电流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使端子与端子间的接触连接件的过电流是可变化的,从而实现了大电流端子可按照实际电流需要改变模组结构的数量来满足连接需求,做到按需分配;每一个模组结构均承载一定的过电流能力,通过不同数量级的模组结构组合来满足实际电流需求,灵活给市场提供不同过电流能力的低成本解决方案,且本设计中的模组结构,只需要前期开发出接触片单元,而后用弹簧机加工制成即可,模具成本低;其利用两端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相向压住对插进来的片式端子,从而形成有效且可靠的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桥接端子组1和第二桥接端子组2的中部通过铆压片3铆合连接固定,通过铆压片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排列设置的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的中部通过铆合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二桥接端子组一面的前后端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凸起的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一桥接端子组一面的前后端上均凸起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接触点上下一一对应的第二接触点,且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设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排列设置的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的中部通过铆合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二桥接端子组一面的前后端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凸起的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桥接端子组朝向第一桥接端子组一面的前后端上均凸起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接触点上下一一对应的第二接触点,且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第二接触点之间设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的中部通过铆压片铆合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接端子组和第二桥接端子组均包括第一桥接端子接触片和第二桥接端子接触片,且所述第一桥接端子接触片和第二桥接桥接端子接触片的中部层叠设置并通过所述铆压片铆合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接式端子接触片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接端子接触片包括中部的第一铆合部、设于第一铆合部前端左半侧的左前桥以及设于第一铆合部后端右半侧的右后桥;所述第二桥接端子接触片包括中部的第二铆合部、设于第二铆合部前端右半侧的右前桥以及设于第二铆合部后端左半侧的左后桥;所述第一铆合部和第二铆合部层叠设置并通过所述铆压片铆合连接固定,且所述左前桥与右前桥左右排列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文科徐平安林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巴斯巴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